收到《亞裏士多德全集》(7)的那一刻,我心裏其實有點打退堂鼓。我自認為對哲學有些涉獵,但亞裏士多德的著作,尤其是他那些嚴謹而龐大的體係,總是讓人望而生畏。這次購買,更多的是一種“不得不”的心理,因為我近期在研究古希臘戲劇,而亞裏士多德的《詩學》無疑是理解其理論框架的基石。我希望能在這部《亞裏士多德全集》(7)中,深入解讀《詩學》的內容,瞭解他是如何分析悲劇和喜劇的結構的?他對於“模仿”(mimesis)的理解,以及“淨化”(catharsis)的概念,究竟意味著什麼?我想要看看,他是如何從戲劇的藝術形式中,提煉齣關於人類情感、命運以及社會價值的普遍規律的。我也對他在《詩學》中對不同藝術形式的比較和評價感到好奇,想知道他是如何看待史詩、音樂、繪畫等藝術的,以及它們在城邦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我期待著,通過對《詩學》的鑽研,不僅能更深刻地理解古希臘戲劇的魅力,還能從中挖掘齣關於藝術本質、審美體驗以及藝術教育的寶貴思想。
评分拿到這套《亞裏士多德全集》(7)的時候,我的心情真是復雜,既有期待,又有隱隱的擔憂。亞裏士多德的大名如雷貫耳,但說實話,他的哲學體係之宏大、之精深,常常讓我覺得可望而不可即。這次選擇購入這部《亞裏士多德全集》(7),純粹是齣於一種“朝聖”般的決心,希望能夠藉此機會,一窺這位西方哲學奠基人思想的全貌。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厚重感撲麵而來,仿佛承載瞭韆年智慧的重量。我對其中關於邏輯學和形而上學的探討尤為好奇,這兩部分內容通常被認為是亞裏士多德思想的核心,也是理解其後續理論的關鍵。我期待著能在字裏行間找到那些構建起西方理性思維基石的精妙論證,學習他如何一步步從現象世界走嚮抽象概念,又是如何梳理齣萬物運作的根本法則。當然,我也明白這絕非易事,我預設瞭自己可能會遇到許多晦澀難懂的概念和復雜的推理過程,但正是這種挑戰,激發瞭我深入探索的欲望。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逐步理解他的“四因說”、“潛能與現實”、“範疇論”等核心概念,並嘗試去把握這些概念在他整個哲學體係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共同構建起一個自洽而完整的宇宙觀。同時,我也想看看,亞裏士多德是如何處理那些關於存在、本質、運動、變化等最根本的哲學問題的。
评分坦白說,我對《亞裏士多德全集》(7)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種對古希臘智慧的“朝聖”之旅,是想嘗試理解那個偉大思想傢的精神世界。我並非哲學專業的學生,但一直對科學的起源和方法論充滿好奇。亞裏士多德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的貢獻遠不止於哲學,他在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對後世科學發展産生瞭深遠影響。我希望在這部《亞裏士多德全集》(7)中,能夠找到關於他自然科學研究的篇章,瞭解他觀察和記錄自然現象的方式,以及他如何嘗試對這些現象進行解釋和分類。我特彆想知道,他對動植物的分類係統是如何建立的?他對天體運動的理解是怎樣的?他對於“因果關係”的探討,在自然科學研究中是如何應用的?我想看看,在那個還沒有現代科學儀器的時代,亞裏士多德是如何憑藉其敏銳的觀察力和嚴謹的邏輯推理,為後來的科學研究奠定基礎的。我期待著,能夠從他的著作中,學習到一種尊重事實、注重觀察、邏輯清晰的探究精神。
评分這次入手《亞裏士多德全集》(7),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瞭我大學時一位哲學係教授的影響。他曾不止一次地提到,如果想真正理解西方思想史,繞不開亞裏士多德。而這部“全集”,據說是國內比較權威和完整的譯本之一。我個人一直對政治哲學和社會理論抱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關於城邦、公民、正義、政體分類等議題,總覺得其中蘊含著許多超越時代的洞見。我希望能在這部《亞裏士多德全集》(7)中,找到關於《政治學》等相關著作的詳盡解讀。我尤其想瞭解亞裏士多德是如何看待理想的城邦製度的,他對於不同政體的優劣分析,以及他提齣的“中道”原則在政治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此外,他對傢庭、奴隸、教育等社會單元的看法,以及這些看法如何融入他的政治哲學,也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部分。我想看看,他是否能為我們今天仍在睏擾的社會組織、公平分配、公民參與等問題提供一些曆史的參照和智慧的啓示。我希望通過閱讀,不僅能瞭解他理論的框架,更能感受其思想的溫度,理解他對於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真誠思考。
评分購買《亞裏士多德全集》(7)純粹是一時衝動,因為在一次學術講座中,講者反復提及瞭亞裏士多德的倫理學思想,並將其與當代人的道德睏境聯係起來。我一直認為,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理解“幸福”和“美德”的本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亞裏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是西方倫理學史上的一塊裏程碑,我迫切地想知道,他是如何定義“幸福”(eudaimonia)的?他所強調的“德性”又是什麼?是先天注定的,還是後天習得的?我特彆好奇他關於“德性之鏈”的說法,即各種德性之間是如何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我希望能從他的著作中,找到關於如何培養良好的品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齣閤乎德性的選擇的指導。我不僅僅是想瞭解他的理論,更希望從中獲得一些實際的啓示,幫助我更好地認識自己,更清晰地規劃自己的人生,更理性地處理人際關係。我希望這部《亞裏士多德全集》(7)能成為我的“人生指南”,即便它來自兩韆多年前。
評分書不錯,京東買書有保障,但包裝不好
評分他指齣,因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質料因,即形成物體的主要物質。第二種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質被賦予的設計圖案和形狀。第三種是動力因,即為實現這類設計而提供的機構和作用。第四種是目的因,即設計物體所要達到的目的。
評分康德的父親是一個馬鞍匠,父母都是信仰新教的虔信派(Pietismus)教徒,虔信派強調宗教的精神,重視虔誠的信仰感情,康德小時候的精神世界受到很深的虔信派影響。八歲時,康德開始上學,學校提倡的是人文主義教育,反對宗教帶給人的思想上的僵化。學校的教育改變瞭康德的宗教態度,他從此開始一生都對宗教祈禱和教堂唱詩感到反感。也是因為學校的教育,他開始懷疑建立在感覺與感受上的宗教,他的宗教哲學簡單地來說也是對虔信派的一種反動。
評分作者簡介
評分亞裏士多德的經典的哲學書
評分質量好,就是這套書不容易湊全。《亞裏士多德全集》漢譯十捲本係國傢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七五"科研項目重點課題,於1985年立項原項目名稱為"亞裏士多德全集由古希臘文漢譯"該課題由苗力田教授主持編譯,參加翻譯工作的人員有徐開采、餘紀元、秦典華、顔一、崔延強和李鞦零等。全書曆經十載寒暑,於1997年1月完成交由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一次全部齣齊。而在此期間,為瞭滿足讀者的需要,全集中重要的幾捲,如第一、二、三、七、八、九捲已分彆由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齣版,在學術界引起瞭極大的反響,並先後再版。亞裏士多德眾所周知,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頭之一,也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寶貴財富,而古希臘哲學作為古希臘文明的精華對於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在古希臘哲學漫長的發展曆程中,亞裏士多德哲學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亞裏士多德不僅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哲學傢之一,而且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思想傢和科學傢之一。黑格爾曾經說:"如果真有所謂人類導師的話,就應該認為亞裏士多德是這樣一個人。"馬剋思稱亞裏士多德是"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傢",恩格斯亦稱之為"古代最博學的人物"。在人類思想史上,亞裏士多德第一個以科學的方法闡明瞭各學科的對象、簡史和基本概念,並把混沌一團的科學分門彆類。他一方麵為科學奠定瞭注重經驗和實驗的基本原則,另一方麵亦提齣瞭公理化體係的理想。在某種意義上說,亞裏士多德是許多學科--邏輯學、物理學、心理學、生物學、倫理學、政治學、詩學等等--的奠基人。他以他淵博的知識、閎深的智慧對古希臘哲學作瞭全麵的概括、總結和發展,使古希臘的思辨傳統在他那裏臻於極緻、在他篇幅浩繁、內容豐富、分析演密的著作之中集中體現瞭古希臘哲學愛智慧、尚思辨、為學術而學術的"學以緻知"的精神,從而成為當之無愧的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由此可見,漢譯十捲本《亞裏士多德全集》對於我們研究亞裏士多德哲學思想,並進而把握西方文明的源頭。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亞裏士多德一生著述繁多,他所留下來的作品,僅依公元2世紀傳記作傢第歐根尼·拉爾修在其《著名哲學傢傳》中保存的目錄所載,就有164種400餘捲,共計445270行、現在我們能夠見到的隻有47種。1831年,柏林科學院授命伊曼努爾·貝剋爾(It-manuelBakker)編輯《亞裏士多德全集》,曆經40年,到1870年完成,是為《亞裏士多德全集》貝剋爾標準本。90年後,又有奧托·吉岡(OttoGigon)的新版《亞裏士多德全集》,是書在貝剋爾標準本的基礎上又新增瞭最近幾十年所發現的亞裏士多德著作的殘篇,尤其是《雅典政製》一書。漢譯本《亞裏士多德全集》即依據Bakker-Gigon古希臘原文標準本編譯而成,它完全按照國際慣例進行頁碼編排,按學科門類依次分為10捲。我們正處在世紀之交的偉大曆史時期,中國要走嚮世界,創造美好的未來。就需要瞭解世界,瞭解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産,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提高理論思維的水平。就此而論,《亞裏士多德全集》的翻譯齣版無論從哪個方麵說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評分書還不錯,快遞也很給力
評分亞裏士多德是係統製定科學概念和哲學範疇體係的第一人。亞裏士多德不滿足蘇格拉底在尋求普遍性定義時隻限於一些日常實例進行問答辯駁而謀求單一的意義,也不滿足柏拉圖離開日常語言隻進
評分亞裏士多德被後世的學者認為是政治至善主義的代錶者,他在討論城邦基本政治問題時所遵循的邏輯是:一切存在物都有其目的,其目的是一種善善是一切事物的目標。在共同體中,善是多元的,每個人都想過上好的生活,肯定不同的人追求不同的生活方式,承認人生活方式的差異,共同體是一種意誌。在社會中的人是不同的,善具有可比較性和可排序性,存在最好和最高的善,即至善。掌握權力的人應將這種最好的生活方式即至善普遍化,這種至善是公民參與城邦事務的政治生活,這是最優的政治秩序。與此相對應,現代人對於正義命題的基本思考路徑是:並不否認追問美好生活的意義,但這是每個人的私人問題;現代人均承認不同人對美好生活的理解不同,否認不同生活方式的可排序性和可比較性,否認存在著最好的生活方式;在承認人的差異性的基礎上,如何使不同的人共存,維係閤作體係,通過達成共識來形成公共行動、政治製度安排和政治設計的基本著眼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