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保險經濟學:解讀中國麵臨的挑戰》是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原院長袁誌剛教授在2005年《養老保險經濟學》基礎上,通過對養老保險體係的多年係統深入研究全新推齣的體係更為全麵、內容更為豐富的養老保險經濟學研究力作。
《養老保險經濟學:解讀中國麵臨的挑戰》追溯瞭養老保險製度的曆史起源及基本特徵,指齣在中國運行50多年的養老保險製度在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時,麵臨著哪些挑戰,並深入探討瞭現收現付製和基金製兩者的區彆。
《養老保險經濟學:解讀中國麵臨的挑戰》遵從更加嚴謹的現代經濟學邏輯,通過宏觀經濟學的動態模型,以及世界養老保險製度的比對,提齣中國養老保險製度改革方案設計。
養老保險製度是人類的一大創新,通過製度安排實現年輕一代對老年一代的贍養。但從這一製度誕生之日起,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就已不可避免。與之前建立養老保險製度的西方國傢相比,中國養老保險體係麵臨的問題更加復雜,快速的人口老齡化、經濟轉型帶來的製度轉軌以及日益擴大的收入差距,使得養老保險製度改革既十分迫切又需十分謹慎。《養老保險經濟學:解讀中國麵臨的挑戰》力圖改變當前關於養老保險問題的討論停留在現象的描述、製度的刻畫、社會學意義上的議論、靜態分析和局部討論的狀況,從嚴謹的現代經濟學邏輯齣發,通過一係列宏觀經濟學的動態模型,揭示不同養老保險體係運行的內在機理,深入全麵、係統綜閤討論養老保險體係的基本模式——現收現付製和基金製——對個人行為、宏觀經濟運行和社會福利的影響,以及體係本身的可持續性問題。
袁誌剛,於法國巴黎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獲經濟學博士學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教學名師。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復旦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谘詢委特聘專傢等職,近期被聘為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谘詢專傢。曾擔任法國人文科學之傢基金會的科學評估國際委員會委員、國傢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專傢谘詢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等職,並擔任多本核心及學術期刊的編委。
主要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就業理論、社會保障和養老保險研究、金融改革等,並為服務社會谘政研究做齣很多貢獻。早在1997年憑其著作《非瓦爾拉均衡理論及其在中國經濟中的應用》獲中國經濟學奬——孫冶方經濟科學著作奬。2010年袁誌剛教授的著作《均衡與非均衡:中國宏觀經濟與轉軌》選入首批《國傢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將近30年來發錶高質量論文200多篇,主持各類省部級項目30多項,獲省部級奬勵多項。
封進,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公共經濟係係主任,教授、博導。兼復旦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健康經濟學和勞動經濟學。
葛勁峰,復旦大學經濟學院講師。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增長,宏觀勞動市場以及社會保障。
陳沁,畢業於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分彆獲本科、碩士、博士學位,並繼續在復旦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現受聘為BBD Index(數聯銘品)公司首席經濟學傢。
第yi章導論/001
第二章養老保險製度的曆史起源及其基本特徵/017
一、養老保險製度的曆史起源與演變/019
二、養老保險體係的類彆/027
三、現收現付製和基金製養老保險體係運行的基本特徵/037
四、現收現付模式的運行機製/039
五、完全基金製的運行機製/044
六、兩大體係優缺點的比較/046
七、養老保險體係的基本特徵/049
第三章養老保險製度的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討論/057
一、養老保險的效率理論/060
二、養老保險模式選擇的收入分配效應/070
三、養老保險的政治理論/079
四、 養老保險的描述性理論/089
五、政治經濟學討論/092
第四章養老保險模式選擇與經濟增長/097
一、養老保險對儲蓄影響的理論分析/099
二、養老保險體係對儲蓄影響的經驗研究與數值模擬研究/109
三、養老保險製度對經濟增長與福利的影響/120
第五章養老保險製度與資本市場運行/133
一、 養老保險體係選擇與居民資産組閤/135
二、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組閤變化對資本市場的影響/141
第六章養老保險對勞動力供給的影響/157
一、退休決策模型/159
二、延遲退休對中青年勞動者勞動力供給的影響/169
第七章養老保險模式的轉軌理論/177
一、人口結構變動對現收現付製養老保險模式的挑戰/179
二、三支柱養老保險模式的提齣/181
三、由現收現付製嚮基金製轉軌的爭論/183
四、名義賬戶製度/200
第八章世界各國養老保險的改革選擇/205
一、改革背景/209
二、對現有現收現付製的調整/213
三、未雨綢繆:社保基金的積纍與老齡化下的應對/218
四、個人賬戶改革的重要性:投資策略與給付充足程度/223
五、小結/230
[專欄]缺口年嬰兒/232
第九章中國養老保險體係的建立與改革/235
一、中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製度的建立(1951~1990年)/237
二、中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製度的改革(1991~2009年)/241
三、中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製度的建立(2010年以後)/246
四、中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製度的地區差異/255
五、中國養老保險製度的城鄉差異/262
六、開放經濟下中國養老保險製度改革展望/269
第十章中國養老保險製度改革方案及模擬/275
一、當前中國公共養老保險製度/278
二、人口流動、人口動態演變和勞動力市場趨勢/283
三、養老支齣預測和分析/293
四、改革方案設計/296
五、養老金赤字對財政的壓力/298
六、未來財政空間選擇/303
參考文獻/311
後記/343
第yi章
導論
如何養老是人類的一個基本問題。人類zui初由於生産力水平十分低下,生存環境十分惡劣,隻能采取公有製的原始社會形態,即人類社會隻能依靠群體的力量共同生産和消費,每個人的消費水平由原始部落的集體生産力水平決定,與個人的生産能力大小無關。那些因年齡漸長而生産能力不斷下降,直至無任何生産能力的老人由部落人群共同贍養的養老製度,在當時也是一種自然閤理的選擇。隨著人類生産力的不斷發展,生産剩餘的齣現,私有製的社會形態取代瞭公有製的原始社會形態,而人類zui初的私有製社會形態是與以傢庭作為基本生産和消費單位的發展聯係在一起的,養老就逐漸由部落集體贍養嚮傢庭內部贍養過渡。
在人類曆史長河中,傢庭養老的時間zui長。一旦采取傢庭養老的製度安排,那麼,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子女其實就是一種“金融資産”。在工業革命到來之前,以自給自足傢庭小生産為主的社會裏,在每個人的生命周期中,他所麵臨的基本問題是,在青壯年時,他的生産能力很強,其生産的産品消費不瞭,同時假定這些産品無法儲存,因此,當進入老年時,他的生産能力逐漸喪失,就沒有産品可供他消費。如果每個傢庭養育一些孩子,將那些青壯年時消費不瞭的産品“投資”在孩子身上,當他們的孩子成長為青壯年時,他們的養老就由他們的孩子來承擔。每一代人都根據這樣的安排來解決養老問題,傢庭養老就逐漸成為一種體係。
由於生産力水平的低下,所謂的“多子多福”事實上就是傢庭盡可能多地將未消費的産品儲蓄起來,投資在孩子這一特殊的“金融産品”上,老年時纔可獲得生活所必需的迴報。孩子多,將來迴報也多,實際上就是一種金融製度。從經濟學角度看,中國古代所提倡的“孝”就是保證瞭這樣一種金融係統不齣現金融危機。因此,傢庭養老既是一種金融製度,也是一種養老製度的安排。當然,由於每個傢庭子女的多寡、能力的大小、身體的健康與否都是難以控製的,傢庭養老具有一定的風險。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傢庭養老也是人類社會對養老問題的自發迴答,既是順其自然的,又是一種人為的養老製度的安排。但是,為瞭避免傢庭養老可能齣現的風險,期望有一種養老保險製度安排齣現的思想很早就有瞭。有文學記載的中國養老思想可以追溯到《禮記·禮運》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當然,這隻是一種烏托邦的思想。人類社會真正麵臨養老製度的安排問題,則是到工業革命以後,以傢庭作為基本生産單位的自給自足經濟在西方發達國傢不斷被解體,取而代之的是機器大生産的齣現,與之相伴隨的是大批無任何土地、無任何財産的無産階級的産生。無産階級所擁有的隻是勞動力,他們生存的唯一經濟來源是齣售勞動力所獲得的工資,因此當他們喪失勞動能力,也就是說沒有工資收入時,何以養老的問題就被提齣來瞭。
真正現代意義上的養老保險製度齣現在19世紀80年代的德國,因此現代養老保險是以工業文明為背景的,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曆史。在中國,現代養老保險製度則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於50年代纔在國傢企事業單位和集體企業單位中被逐步建立起來的。
養老保險製度是人類的一大創新,它通過製度安排來解決分散傢庭風險使所有人老有所養的問題,體現瞭人類的進步與智慧。但是,在全世界運行100多年、在中國運行50多年的養老保險製度在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時,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140多年前養老保險製度推齣時,世界基本人口年齡結構較為穩定,即當時人口增長較為明顯,老年人口的比例較低,人均壽命短期內不存在大幅度提高的趨勢。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增長開始減緩,甚至齣現負增長的現象,人均壽命越來越長,退休後繼續生活的時期不斷被拉長,人口結構中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斷提高。因此,原來以現收現付製養老保險模式為主的養老保險製度麵臨入不敷齣的財務危機,養老保險製度隱含的債務包袱越來越大。
與zui早實現養老保險製度的西方發達國傢相比較,中國養老保險製度所麵臨的問題比它們更為嚴峻、復雜。
第yi,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對養老保險製度構成更大的威脅。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經是中國人口齣生的高峰期,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世界的“嬰兒潮”時代一樣,這部分人口目前開始步入老齡化階段。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我國又相繼實行獨生子女政策,青壯年人口的增長速度開始放慢。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國的人均期望壽命開始嚮發達國傢水平不斷靠近。以上種種因素,使得中國社會的老齡化提前到來,尤其是在養老保險製度被執行的城市,這一問題更為嚴重,使得中國的養老保險製度與西方發達國傢一樣麵臨財務危機,而且這一危機發展的速度可能比發達國傢更快。
第二,20世紀50年代建立的中國城鎮養老保險體係,以及20世紀90年代中期後進行的改革,與計劃經濟以及國有經濟轉型相配閤。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推進,現收現付製與基金製相結閤的體製如何與經濟體製轉軌和全麵的市場經濟的建立相一緻,是目前養老保險體係進一步完善所必須迴答的問題。因此,當前中國養老保險體係的轉軌是與經濟體製的轉軌和市場經濟體係的確立同時展開的,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難題。對這一難題的探索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都提齣瞭新的要求。
第三,近幾十年來,中國經濟增長舉世矚目,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化速度迅速提升,在城市人口日益老齡化的同時,一方麵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到城市,另一方麵大量城市郊區的農民正日益成為失去土地的城市居民,養老保險體係如何覆蓋這些新的城市移民和新的産業工人,正是目前養老保險體係建設中需要迴答的問題。
第四,自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以來,中國宏觀經濟運行進入一種動態無效的狀態,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費的增長慢於GDP(國內生産總值)的增長,與此同時,居民儲蓄增長且不斷地被纍積。為什麼居民的儲蓄率居高不下,而居民消費卻相對疲軟,為什麼居民的儲蓄難以轉化為投資,這些問題,有些與金融體製有關,有些則與人口年齡結構和養老保險體係的安排有關。因此,如何研究中國當前宏觀經濟運行的問題,給齣一種與之相適應的養老保險體係的安排,從而促進消費和有效的投資,是當前我們麵臨的又一個重要的實踐問題。
第五,經過多年的GDP高速增長,人們已經意識到GDP增長本身並不是目的,而隻是一種手段,目的是通過GDP的增長,使全體人民的福利水平不斷提高。zui近十多年來,我國在製度設計方麵已經進行瞭諸多建設性工作,完善瞭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製度,建立瞭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製度、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製度等,但在滿足養老需求和製度可持續性方麵仍然麵臨著巨大挑戰。
關於養老保險的研究和討論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漸增多,但是其中往往是現象描述性的討論多,而揭示本質問題的討論少;對養老保險體係製度性的討論很多,而對養老保險運行機製的討論很少;對養老保險問題社會學意義上的討論較多,而對這一問題的經濟學討論較少;對養老保險靜態問題的分析較多,而對這一問題的長期和動態的分析較少;對國外養老保險理論的結論性討論較多,而對國外養老保險理論模型的深入研究較少;對養老保險問題的公平性討論較多,而對這一問題的效率性討論較少;對養老保險問題的局部性和片麵性的討論較多,而對這一問題全麵性和綜閤性的討論較少。
本書力圖改變當前關於養老保險問題的討論停留在現象的描述、製度的刻畫、社會學意義上的議論、靜態分析和局部討論的狀況,從嚴謹的現代經濟學邏輯齣發,通過一係列宏觀經濟學的動態模型,揭示不同養老保險體係運行的內在機理,深入全麵、係統綜閤討論養老保險體係的基本模式——現收現付製和基金製——對個人行為、宏觀經濟運行和社會福利的影響,以及體係本身的可持續性問題。第yi章
導論
00
00
如何養老是人類的一個基本問題。人類zui初由於生産力水平十分低下,生存環境十分惡劣,隻能采取公有製的原始社會形態,即人類社會隻能依靠群體的力量共同生産和消費,每個人的消費水平由原始部落的集體生産力水平決定,與個人的生産能力大小無關。那些因年齡漸長而生産能力不斷下降,直至無任何生産能力的老人由部落人群共同贍養的養老製度,在當時也是一種自然閤理的選擇。隨著人類生産力的不斷發展,生産剩餘的齣現,私有製的社會形態取代瞭公有製的原始社會形態,而人類zui初的私有製社會形態是與以傢庭作為基本生産和消費單位的發展聯係在一起的,養老就逐漸由部落集體贍養嚮傢庭內部贍養過渡。
在人類曆史長河中,傢庭養老的時間zui長。一旦采取傢庭養老的製度安排,那麼,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子女其實就是一種“金融資産”。在工業革命到來之前,以自給自足傢庭小生産為主的社會裏,在每個人的生命周期中,他所麵臨的基本問題是,在青壯年時,他的生産能力很強,其生産的産品消費不瞭,同時假定這些産品無法儲存,因此,當進入老年時,他的生産能力逐漸喪失,就沒有産品可供他消費。如果每個傢庭養育一些孩子,將那些青壯年時消費不瞭的産品“投資”在孩子身上,當他們的孩子成長為青壯年時,他們的養老就由他們的孩子來承擔。每一代人都根據這樣的安排來解決養老問題,傢庭養老就逐漸成為一種體係。
由於生産力水平的低下,所謂的“多子多福”事實上就是傢庭盡可能多地將未消費的産品儲蓄起來,投資在孩子這一特殊的“金融産品”上,老年時纔可獲得生活所必需的迴報。孩子多,將來迴報也多,實際上就是一種金融製度。從經濟學角度看,中國古代所提倡的“孝”就是保證瞭這樣一種金融係統不齣現金融危機。因此,傢庭養老既是一種金融製度,也是一種養老製度的安排。當然,由於每個傢庭子女的多寡、能力的大小、身體的健康與否都是難以控製的,傢庭養老具有一定的風險。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傢庭養老也是人類社會對養老問題的自發迴答,既是順其自然的,又是一種人為的養老製度的安排。但是,為瞭避免傢庭養老可能齣現的風險,期望有一種養老保險製度安排齣現的思想很早就有瞭。有文學記載的中國養老思想可以追溯到《禮記·禮運》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當然,這隻是一種烏托邦的思想。人類社會真正麵臨養老製度的安排問題,則是到工業革命以後,以傢庭作為基本生産單位的自給自足經濟在西方發達國傢不斷被解體,取而代之的是機器大生産的齣現,與之相伴隨的是大批無任何土地、無任何財産的無産階級的産生。無産階級所擁有的隻是勞動力,他們生存的唯一經濟來源是齣售勞動力所獲得的工資,因此當他們喪失勞動能力,也就是說沒有工資收入時,何以養老的問題就被提齣來瞭。
真正現代意義上的養老保險製度齣現在19世紀80年代的德國,因此現代養老保險是以工業文明為背景的,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曆史。在中國,現代養老保險製度則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於50年代纔在國傢企事業單位和集體企業單位中被逐步建立起來的。
養老保險製度是人類的一大創新,它通過製度安排來解決分散傢庭風險使所有人老有所養的問題,體現瞭人類的進步與智慧。但是,在全世界運行100多年、在中國運行50多年的養老保險製度在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時,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
140多年前養老保險製度推齣時,世界基本人口年齡結構較為穩定,即當時人口增長較為明顯,老年人口的比例較低,人均壽命短期內不存在大幅度提高的趨勢。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增長開始減緩,甚至齣現負增長的現象,人均壽命越來越長,退休後繼續生活的時期不斷被拉長,人口結構中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斷提高。因此,原來以現收現付製養老保險模式為主的養老保險製度麵臨入不敷齣的財務危機,養老保險製度隱含的債務包袱越來越大。
與zui早實現養老保險製度的西方發達國傢相比較,中國養老保險製度所麵臨的問題比它們更為嚴峻、復雜。
第yi,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對養老保險製度構成更大的威脅。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經是中國人口齣生的高峰期,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世界的“嬰兒潮”時代一樣,這部分人口目前開始步入老齡化階段。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我國又相繼實行獨生子女政策,青壯年人口的增長速度開始放慢。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中國的人均期望壽命開始嚮發達國傢水平不斷靠近。以上種種因素,使得中國社會的老齡化提前到來,尤其是在養老保險製度被執行的城市,這一問題更為嚴重,使得中國的養老保險製度與西方發達國傢一樣麵臨財務危機,而且這一危機發展的速度可能比發達國傢更快。
第二,20世紀50年代建立的中國城鎮養老保險體係,以及20世紀90年代中期後進行的改革,與計劃經濟以及國有經濟轉型相配閤。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推進,現收現付製與基金製相結閤的體製如何與經濟體製轉軌和全麵的市場經濟的建立相一緻,是目前養老保險體係進一步完善所必須迴答的問題。因此,當前中國養老保險體係的轉軌是與經濟體製的轉軌和市場經濟體係的確立同時展開的,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難題。對這一難題的探索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都提齣瞭新的要求。
第三,近幾十年來,中國經濟增長舉世矚目,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化速度迅速提升,在城市人口日益老齡化的同時,一方麵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到城市,另一方麵大量城市郊區的農民正日益成為失去土地的城市居民,養老保險體係如何覆蓋這些新的城市移民和新的産業工人,正是目前養老保險體係建設中需要迴答的問題。
第四,自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以來,中國宏觀經濟運行進入一種動態無效的狀態,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費的增長慢於GDP(國內生産總值)的增長,與此同時,居民儲蓄增長且不斷地被纍積。為什麼居民的儲蓄率居高不下,而居民消費卻相對疲軟,為什麼居民的儲蓄難以轉化為投資,這些問題,有些與金融體製有關,有些則與人口年齡結構和養老保險體係的安排有關。因此,如何研究中國當前宏觀經濟運行的問題,給齣一種與之相適應的養老保險體係的安排,從而促進消費和有效的投資,是當前我們麵臨的又一個重要的實踐問題。
第五,經過多年的GDP高速增長,人們已經意識到GDP增長本身並不是目的,而隻是一種手段,目的是通過GDP的增長,使全體人民的福利水平不斷提高。zui近十多年來,我國在製度設計方麵已經進行瞭諸多建設性工作,完善瞭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製度,建立瞭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製度、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製度等,但在滿足養老需求和製度可持續性方麵仍然麵臨著巨大挑戰。
關於養老保險的研究和討論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漸增多,但是其中往往是現象描述性的討論多,而揭示本質問題的討論少;對養老保險體係製度性的討論很多,而對養老保險運行機製的討論很少;對養老保險問題社會學意義上的討論較多,而對這一問題的經濟學討論較少;對養老保險靜態問題的分析較多,而對這一問題的長期和動態的分析較少;對國外養老保險理論的結論性討論較多,而對國外養老保險理論模型的深入研究較少;對養老保險問題的公平性討論較多,而對這一問題的效率性討論較少;對養老保險問題的局部性和片麵性的討論較多,而對這一問題全麵性和綜閤性的討論較少。
本書力圖改變當前關於養老保險問題的討論停留在現象的描述、製度的刻畫、社會學意義上的議論、靜態分析和局部討論的狀況,從嚴謹的現代經濟學邏輯齣發,通過一係列宏觀經濟學的動態模型,揭示不同養老保險體係運行的內在機理,深入全麵、係統綜閤討論養老保險體係的基本模式——現收現付製和基金製——對個人行為、宏觀經濟運行和社會福利的影響,以及體係本身的可持續性問題。
……
讀到“養老保險經濟學:解讀中國麵臨的挑戰”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這絕對是一本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作品。它不僅僅是一個關於社保的報告,更是一種經濟學視角的解讀。我設想,作者一定在書中探討瞭養老保險體係如何與宏觀經濟環境相互作用。比如,通貨膨脹、經濟增長速度、利率水平等等,這些宏觀因素對養老金的保值增值有著怎樣的影響?如果經濟下行,養老金的投資迴報會不會受到影響?如果通脹高企,退休金的購買力又會如何被侵蝕?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分析中國養老保險製度在具體運行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挑戰”,而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推演。例如,不同地區繳費基數、繳費率、以及養老金發放水平的差異,是否造成瞭區域性的不公平?不同所有製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險待遇是否存在顯著差距?作者會不會在書中對此進行量化分析,並提齣一些打破這種壁壘的思考?畢竟,一個公平、可持續的養老保險體係,是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
评分當我看到《養老保險經濟學:解讀中國麵臨的挑戰》這個書名時,我的腦海裏立刻閃現齣許多關於中國社會發展和經濟轉型的畫麵。我知道,在中國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國傢,任何一項基礎性的社會保障製度,都必然會經曆各種各樣的考驗和挑戰。養老保險作為其中最核心的組成部分之一,其麵臨的問題一定是復雜而多元的。我猜想,這本書的作者一定會對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人口結構演變、以及社會保障政策的演進軌跡有著深刻的理解。他/她可能會從一個經濟學的角度,去審視養老金的籌資機製、投資管理、以及支付體係的有效性。我設想,書中或許會深入剖析當前中國養老保險體係在可持續性、公平性、以及效率性方麵存在的具體問題。例如,如何應對不斷加劇的人口老齡化壓力?如何平衡代際之間的負擔?如何提高養老金的投資迴報率,以應對不斷上漲的物價和生活成本?我也期待這本書能夠超越問題的羅列,提齣一些切實可行的改革思路和發展方嚮,為中國的養老保障體係的未來提供有益的參考。
评分《養老保險經濟學:解讀中國麵臨的挑戰》這個書名,勾起瞭我對於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脈絡的好奇心。我理解,養老保險不僅僅是一個福利項目,更是一個復雜的經濟學議題,它與國傢財政、人力資源、以及居民的消費和儲蓄行為都息息相關。這本書的標題暗示瞭作者會深入剖析中國在這一領域所麵臨的獨特挑戰,這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猜想,作者可能會從曆史的角度,梳理中國養老保險製度的演變過程,以及每一次改革背後的經濟邏輯。同時,我也期待這本書能夠對當前中國麵臨的突齣問題進行深入的解讀。比如,如何應對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和老年人口增加的雙重壓力?如何實現養老金的全國統籌,以解決地區間待遇差距的問題?如何確保養老金基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以應對不確定的經濟環境?我設想,書中或許會運用經濟模型和實證研究,來量化這些挑戰的規模和影響,並提齣一些有前瞻性的解決方案。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吸引瞭我:“養老保險經濟學:解讀中國麵臨的挑戰”。光是這個名字,就足以讓我對內容産生強烈的期待。我一直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以及其背後的社會保障體係非常關注,尤其是養老保險,這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的未來,也更是國傢長遠發展的重要基石。看到“解讀中國麵臨的挑戰”這樣的字眼,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各種可能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巨大壓力、繳費率和領取率之間的失衡、地區間養老金賬戶的差異、以及不斷變化的經濟形勢對養老金可持續性的影響等等。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剖析這些復雜的問題,而不是流於錶麵。理想情況下,作者應該能夠用紮實的經濟學理論作為支撐,結閤詳實的數據和案例,來闡述養老保險體係的運行機製,以及它在中國經濟大背景下所呈現齣的獨特矛盾和睏境。同時,我也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和政策建議,幫助我們理解當下,預見未來,並為構建更加穩健和公平的養老保險製度貢獻智慧。畢竟,這不僅僅是學術研究,更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切身利益。
评分我最近在書店裏隨手翻閱瞭幾本書,其中一本的書名讓我印象深刻,叫做《養老保險經濟學:解讀中國麵臨的挑戰》。雖然我並沒有機會深入閱讀這本書,但從書名本身,我腦海中就已經勾勒齣瞭一幅畫麵。我猜想,這本書的作者一定是對中國的社會保障體係有著深刻的洞察,並且能夠用一種比較宏觀和經濟學的視角來審視養老保險製度。我聯想到,如今中國社會麵臨著一個非常嚴峻的人口結構問題,那就是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這意味著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退休人口,而繳納養老保險的年輕人口比例可能相對下降。這種“收支失衡”的潛在風險,無疑是養老保險體係麵臨的最大挑戰之一。這本書會不會就此展開論述?它會如何分析這種人口結構變化對基金可持續性的影響?是簡單地羅列問題,還是會提齣一些創新的解決方案?比如,是否會探討延遲退休年齡的可能性,或者提齣調整繳費和領取比例的建議?我設想,作者可能會從經濟學的角度,比如代際公平、跨期消費、以及人力資本投資等理論齣發,來解釋這些現象和挑戰的根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