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03
《养老保险经济学:解读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袁志刚教授在2005年《养老保险经济学》基础上,通过对养老保险体系的多年系统深入研究全新推出的体系更为全面、内容更为丰富的养老保险经济学研究力作。
《养老保险经济学:解读中国面临的挑战》追溯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起源及基本特征,指出在中国运行50多年的养老保险制度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时,面临着哪些挑战,并深入探讨了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两者的区别。
《养老保险经济学:解读中国面临的挑战》遵从更加严谨的现代经济学逻辑,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动态模型,以及世界养老保险制度的比对,提出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设计。
养老保险制度是人类的一大创新,通过制度安排实现年轻一代对老年一代的赡养。但从这一制度诞生之日起,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就已不可避免。与之前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养老保险体系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快速的人口老龄化、经济转型带来的制度转轨以及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使得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既十分迫切又需十分谨慎。《养老保险经济学:解读中国面临的挑战》力图改变当前关于养老保险问题的讨论停留在现象的描述、制度的刻画、社会学意义上的议论、静态分析和局部讨论的状况,从严谨的现代经济学逻辑出发,通过一系列宏观经济学的动态模型,揭示不同养老保险体系运行的内在机理,深入全面、系统综合讨论养老保险体系的基本模式——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对个人行为、宏观经济运行和社会福利的影响,以及体系本身的可持续性问题。
袁志刚,于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学名师。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特聘专家等职,近期被聘为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咨询专家。曾担任法国人文科学之家基金会的科学评估国际委员会委员、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等职,并担任多本核心及学术期刊的编委。
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就业理论、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险研究、金融改革等,并为服务社会咨政研究做出很多贡献。早在1997年凭其著作《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获中国经济学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2010年袁志刚教授的著作《均衡与非均衡:中国宏观经济与转轨》选入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将近30年来发表高质量论文200多篇,主持各类省部级项目30多项,获省部级奖励多项。
封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经济系系主任,教授、博导。兼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健康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
葛劲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增长,宏观劳动市场以及社会保障。
陈沁,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分别获本科、硕士、博士学位,并继续在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受聘为BBD Index(数联铭品)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第yi章导论/001
第二章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起源及其基本特征/017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起源与演变/019
二、养老保险体系的类别/027
三、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养老保险体系运行的基本特征/037
四、现收现付模式的运行机制/039
五、完全基金制的运行机制/044
六、两大体系优缺点的比较/046
七、养老保险体系的基本特征/049
第三章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讨论/057
一、养老保险的效率理论/060
二、养老保险模式选择的收入分配效应/070
三、养老保险的政治理论/079
四、 养老保险的描述性理论/089
五、政治经济学讨论/092
第四章养老保险模式选择与经济增长/097
一、养老保险对储蓄影响的理论分析/099
二、养老保险体系对储蓄影响的经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研究/109
三、养老保险制度对经济增长与福利的影响/120
第五章养老保险制度与资本市场运行/133
一、 养老保险体系选择与居民资产组合/135
二、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组合变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141
第六章养老保险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157
一、退休决策模型/159
二、延迟退休对中青年劳动者劳动力供给的影响/169
第七章养老保险模式的转轨理论/177
一、人口结构变动对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模式的挑战/179
二、三支柱养老保险模式的提出/181
三、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制转轨的争论/183
四、名义账户制度/200
第八章世界各国养老保险的改革选择/205
一、改革背景/209
二、对现有现收现付制的调整/213
三、未雨绸缪:社保基金的积累与老龄化下的应对/218
四、个人账户改革的重要性:投资策略与给付充足程度/223
五、小结/230
[专栏]缺口年婴儿/232
第九章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与改革/235
一、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1951~1990年)/237
二、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1991~2009年)/241
三、中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2010年以后)/246
四、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地区差异/255
五、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差异/262
六、开放经济下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展望/269
第十章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及模拟/275
一、当前中国公共养老保险制度/278
二、人口流动、人口动态演变和劳动力市场趋势/283
三、养老支出预测和分析/293
四、改革方案设计/296
五、养老金赤字对财政的压力/298
六、未来财政空间选择/303
参考文献/311
后记/343
第yi章
导论
如何养老是人类的一个基本问题。人类zui初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只能采取公有制的原始社会形态,即人类社会只能依靠群体的力量共同生产和消费,每个人的消费水平由原始部落的集体生产力水平决定,与个人的生产能力大小无关。那些因年龄渐长而生产能力不断下降,直至无任何生产能力的老人由部落人群共同赡养的养老制度,在当时也是一种自然合理的选择。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剩余的出现,私有制的社会形态取代了公有制的原始社会形态,而人类zui初的私有制社会形态是与以家庭作为基本生产和消费单位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养老就逐渐由部落集体赡养向家庭内部赡养过渡。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家庭养老的时间zui长。一旦采取家庭养老的制度安排,那么,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子女其实就是一种“金融资产”。在工业革命到来之前,以自给自足家庭小生产为主的社会里,在每个人的生命周期中,他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是,在青壮年时,他的生产能力很强,其生产的产品消费不了,同时假定这些产品无法储存,因此,当进入老年时,他的生产能力逐渐丧失,就没有产品可供他消费。如果每个家庭养育一些孩子,将那些青壮年时消费不了的产品“投资”在孩子身上,当他们的孩子成长为青壮年时,他们的养老就由他们的孩子来承担。每一代人都根据这样的安排来解决养老问题,家庭养老就逐渐成为一种体系。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所谓的“多子多福”事实上就是家庭尽可能多地将未消费的产品储蓄起来,投资在孩子这一特殊的“金融产品”上,老年时才可获得生活所必需的回报。孩子多,将来回报也多,实际上就是一种金融制度。从经济学角度看,中国古代所提倡的“孝”就是保证了这样一种金融系统不出现金融危机。因此,家庭养老既是一种金融制度,也是一种养老制度的安排。当然,由于每个家庭子女的多寡、能力的大小、身体的健康与否都是难以控制的,家庭养老具有一定的风险。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家庭养老也是人类社会对养老问题的自发回答,既是顺其自然的,又是一种人为的养老制度的安排。但是,为了避免家庭养老可能出现的风险,期望有一种养老保险制度安排出现的思想很早就有了。有文学记载的中国养老思想可以追溯到《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当然,这只是一种乌托邦的思想。人类社会真正面临养老制度的安排问题,则是到工业革命以后,以家庭作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经济在西方发达国家不断被解体,取而代之的是机器大生产的出现,与之相伴随的是大批无任何土地、无任何财产的无产阶级的产生。无产阶级所拥有的只是劳动力,他们生存的唯一经济来源是出售劳动力所获得的工资,因此当他们丧失劳动能力,也就是说没有工资收入时,何以养老的问题就被提出来了。
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养老保险制度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因此现代养老保险是以工业文明为背景的,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现代养老保险制度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于50年代才在国家企事业单位和集体企业单位中被逐步建立起来的。
养老保险制度是人类的一大创新,它通过制度安排来解决分散家庭风险使所有人老有所养的问题,体现了人类的进步与智慧。但是,在全世界运行100多年、在中国运行50多年的 养老保险经济学:解读中国面临的挑战 中信出版社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养老保险经济学:解读中国面临的挑战 中信出版社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养老保险经济学:解读中国面临的挑战 中信出版社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养老保险经济学:解读中国面临的挑战 中信出版社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