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

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万爽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装饰
  • 制图
  • 识图
  • 建筑工程
  • 装饰工程
  • 图学
  • 工程制图
  • 建筑设计
  • 室内设计
  • 施工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64172
版次:1
商品编码:1038797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主要介绍投影原理和装饰施工图的制图与识图方法。内容包括建筑装饰制图概述、正投影绘制、轴测图绘制、透视图绘制、建筑工程图绘制与识读,建筑装饰施工图绘制与识读等。《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内容深入浅出、简洁明了,强调“实操性”。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密切结合专业,通俗易懂,便于自学。
《建筑装饰制图与识图》可作为高职高专、成人、远程高等教育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高等教育建筑学专业、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和建筑装饰行业设计、施工以及技术、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的教材和实用参考书。

目录

单元1 建筑装饰制图概述
1.1 建筑装饰制图概述
1.2 建筑装饰制图基本知识
单元2 正投影图绘制
项目1 学习把空间的几何体绘制在平面的图纸上
1.1 投影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2 三面正投影图及其特性
项目2 带壁柱的墙面装修,绘制壁窗的正投影图
2.1 点的投影
2.2 线的投影
2.3 平面的投影
2.4 平面上的点和直线
项目3 画出幼儿园阳台板的投影图
3.1 曲线的投影
3.2 曲面的投影
项目4 基本形体的视图和尺寸标注
4.1 基本形体的投影
4.2 基本形体表面取点
项目5 截交线和相贯线
5.1 截交线
5.2 相贯线
项目6 组合形体
6.1 组合形体的构成和视图画法
6.2 组合形体视图的阅读
6.3 组合形体的尺寸标注
项目7 建筑形体的图样画法
7.1 概述
7.2 视图
7.3 剖面图与断面图
7.4 简化画法
单元3 轴测图绘制
项目1 轴测投影图的基本知识
1.1 轴测图的形成
1.2 轴测图的种类
项目2 正轴测图的画法
2.1 正轴测图的画法
2.2 圆及曲面体正等轴测图的画法
项目3 斜轴测的画法
3.1 正面斜轴测图
3.2 水平斜轴测图
单元4 透视图绘制
项目1 建筑透视图的基本作法
1.1 透视图的形成
1.2 透视作图中常用的术语和符号
1.3 透视图的分类
项目2 一点透视图绘制
2.1 室内空间的一点透视图绘制
2.2 一点透视的应用
项目3 二点透视图绘制
3.1 绘制建筑形体的二点透视
3.2 透视图的选择
3.3 辅助作图法
单元5 建筑施工图绘制与识读
项目1 建筑施工图概述
1.1 民用建筑的产生和分类
1.2 民用建筑的组成和作用
1.3 建筑施工图的产生和分类
项目2 建筑施工图
2.1 首页和总平面图
2.2 建筑平面图
2.3 建筑立面图
2.4 建筑剖面图
2.5 建筑详图
单元6 装饰施工图绘制与识读
6.1 装饰施工图概述
6.2 平面图的识读与绘制
6.3 顶棚平面图的识读与绘制
6.4 室内立面、剖面图的识读与绘制
6.5 详图的识读与绘制
《万象之绘:空间叙事与物质表达的艺术》 一、引言:超越图纸的想象力 在这本《万象之绘》中,我们并非探讨建筑与装饰的二维表现形式,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所承载的丰富意涵与无限可能。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跳出技术层面的制图与识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空间如何被赋予生命,物质如何被塑造成故事,以及那些静默的图纸如何转化为触动人心的体验。我们相信,真正的建筑与装饰艺术,是意念、情感、文化与技术的完美融合,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刻洞察与积极塑造。 二、空间叙事:无形之境的生命力 空间,是万象之绘得以展开的画布。它不仅仅是物理的维度,更是情感的载体,是叙事的舞台。《万象之绘》将带领您探索如何通过对空间的处理,构建出引人入胜的故事。 流动的叙事线: 建筑与装饰如何通过动线设计,引导人们在空间中漫游,形成一次次的发现与体验?我们研究那些巧妙的空间组织,是如何在不经意间将使用者带入一个预设的情感轨迹,或是促使他们自由探索,生成属于自己的独特叙事。例如,一条蜿蜒的走廊,两侧墙壁上不同材质的肌理变化,光影在转角处的微妙交织,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引人入胜的故事。 情感的共鸣场: 空间如何成为情感的容器?从宏伟庄严的公共建筑,到温馨私密的居家环境,不同的空间设计能够唤起人们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本书将剖析色彩、尺度、比例、光照以及材料的质感等元素,如何协同作用,营造出宁静、活力、庄重、愉悦等多种情感氛围。我们将探讨设计师如何“雕刻”情感,让空间能够引发观者的共鸣,成为心灵的栖息地。 文化的印记与传承: 每一个空间都承载着其所处的文化背景与历史记忆。《万象之绘》将揭示建筑与装饰如何成为文化的显性表达,以及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如何以创新的方式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特色。我们审视那些根植于本土智慧的设计,它们如何与现代生活的需求巧妙结合,形成既有历史厚度又不失时代活力的空间。 体验的维度: 空间的设计,最终是为了人的体验。《万象之绘》将超越纯粹的视觉享受,关注全感官的沉浸式体验。声音的流动、气味的感知、触觉的反馈,以及空间中隐藏的互动机制,都将被纳入我们的探讨范畴。我们渴望理解,如何创造出能够激发人们好奇心、促进交流、甚至引发深刻反思的空间。 三、物质表达:有形之物的情感与智慧 物质,是万象之绘的颜料与雕塑。它们不仅仅是构成空间的基础,更是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展现智慧的重要媒介。《万象之绘》将深入探究物质的语言。 材料的性格与对话: 不同的材料,拥有独特的“性格”。它们的光泽、纹理、温度、重量,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并与其他材料产生微妙的对话。《万象之绘》将引导读者去“聆听”材料的声音,理解它们之间的搭配如何创造出和谐或对比的效果,如何影响空间的情感基调,以及如何体现设计师的匠心独运。我们将研究那些看似普通的材料,在设计师的巧妙运用下,如何焕发出令人惊叹的生命力。 肌理与触感的叙事: 视觉的触感,即肌理,是空间中不可忽视的叙事元素。《万象之绘》将探讨如何通过粗糙、光滑、凹凸、细腻等不同的肌理变化,为空间增添丰富的层次感和触感体验。从冰冷的石材到温润的木材,从细腻的丝绸到粗犷的麻布,这些触感带来的联想与情感,共同构成了空间的独特个性。 色彩的情感密码: 色彩是空间中最直接的情感语言。《万象之绘》将深入解读色彩的心理学效应,探讨不同色彩组合如何引发喜悦、平静、兴奋或忧郁等情绪。我们还将关注色彩的文化象征意义,以及如何在空间设计中巧妙运用色彩,达到烘托氛围、引导视线、甚至影响行为的目的。 工艺的智慧与传承: 物质的表达,离不开精湛的工艺。《万象之绘》将对那些凝聚着匠人智慧与手工技艺的物质处理方式进行致敬。无论是传统的木雕、石刻,还是现代的金属加工、3D打印,每一种工艺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价值与技术美学。我们关注的是,这些工艺如何被赋予新的生命,如何在当代设计中得到创新性的应用,从而提升物质的价值感与故事性。 可持续性与物质的未来: 在日益关注环境的今天,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更是承载着对未来的责任。《万象之绘》将探讨可持续材料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创新的设计,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物质的循环与再生。我们相信,对物质的深刻理解,也包括对其生命周期的考量,是对万象之绘的更高追求。 四、设计哲学:意念的升华与情感的传递 《万象之绘》并非仅仅是对技术或物质的浅层介绍,它更是一次关于设计哲学与艺术表达的深度探索。 意念的具象化: 优秀的设计,源于清晰而富有力量的意念。本书将剖析设计师如何将抽象的概念、哲学思想、甚至是个人情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空间与物质形态。我们关注的是,那个驱动设计的“魂”,如何通过“形”得以完美呈现。 叙事性的注入: 每一个成功的空间,都包含着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从历史的沉淀到未来的畅想,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到社会功能的考量,《万象之绘》将带领读者去发现并理解这些隐藏在设计背后的叙事逻辑,以及设计师如何通过空间与物质的语言,将这些故事娓娓道来。 情感的连接: 建筑与装饰的终极目的,是与人建立情感的连接。《万象之绘》将重点探讨,如何通过设计,引发观者的共鸣,触动他们的内心,让空间不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充满温度的场所。我们追求的是,那些能够触动灵魂、启迪心智的设计。 创新的驱动力: 在传承与经典的基石上,《万象之绘》将鼓励读者拥抱创新。我们探讨那些打破常规、挑战传统的实验性设计,以及它们如何为空间叙事与物质表达带来新的可能性。创新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建立在对现有体系深刻理解基础上的飞跃。 跨界的融合: 建筑与装饰艺术早已不是孤立的领域,它们与文学、音乐、电影、哲学等诸多领域息息相关。《万象之绘》将展现这种跨界融合带来的无限启示,探索不同艺术形式如何相互启发,共同创造出更加丰富、更具深度的空间体验。 五、结语:开启你的万象之绘之旅 《万象之绘》是一场关于空间、物质与情感的视觉与思想的盛宴。它不提供僵化的规则,而是点燃你的想象,激发你的思考。通过对空间叙事与物质表达的深度解读,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你培养一种更加敏锐的感知力,一种能够“看见”图纸背后故事的能力,一种能够“听懂”材料语言的智慧。拿起这本书,你将不仅仅是掌握一项技能,更是开启一场探索无限创意与深度情感表达的旅程,去构建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万象之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令人称赞。我最近接手了一个老房子的局部改造项目,需要在不完全拆除现有结构的情况下,精确地标注出新增设备的预埋件位置。我翻开了书里关于“设备管线综合排布”的那一章,里面的图例详尽到令人难以置信。它不仅教会你如何规范地画出水管、电线,更重要的是,它模拟了现场施工中最容易出错的几个交叉点,并给出了明确的优先顺序和符号标记。我按照书中的方法重新整理了自己的施工图纸,现场的工人反馈说,这是他们近两年来看到的最清晰的图纸之一,减少了大量的返工和沟通成本。这已经超越了一本教科书的范畴,更像是一本“现场施工的宝典”,它关注的是图纸如何在真实世界中被高效地执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完美。

评分

我过去学习相关技术时,总觉得市面上的教材要么过于侧重理论的晦涩,要么就是图示过于简化,抓不住重点。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平衡。它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国家标准代码,而是用大量实例图和解析来逐步引导读者理解每一个符号背后的实际意义。比如,在讲解不同材质的剖面填充图案时,书中不仅展示了标准的黑白线条图,还配上了彩色效果图的示意,这极大地帮助了初学者将抽象的二维线稿与最终的三维空间效果联系起来。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关键节点部分,比如门窗套的收口、踢脚线的处理,都给出了不同复杂程度的表达方式,这让有经验的工程师也能从中找到提升效率的捷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基础教学层面。这种“由浅入深,兼顾广度与深度”的叙事方式,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异常流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得非常精美,封面那种淡雅的米色调,配合着烫金的标题字样,拿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很有专业书籍的质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了偏哑光的铜版纸,这对于看图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字迹和图例的线条都显得非常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对着电脑屏幕已经感到疲劳的眼睛,在翻阅这本书时也能得到很好的放松。我特别留意了一下目录的编排,看得出来作者在知识体系的梳理上下了很大功夫,从基础的制图规范讲起,逐步深入到各种复杂的空间节点处理,逻辑性非常强,给人一种严谨、可靠的印象。装订方面也做得十分扎实,厚厚的几百页,翻开来也不会轻易散页,这种细节上的用心,让读者在学习过程中能更专注于内容本身,而不是为工具的质量而分心。整体而言,这本书在视觉和触感上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光是放在书架上,都觉得能提升整个房间的专业气息。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编排结构有一种非常令人安心的“韧性”。当你面对一些极其细微的绘图规范——比如某个角度的尺寸标注线与实体线的间距要求——感到有些迷茫时,翻到书的附录部分,总能找到一个明确的表格或者流程图来给你一个确切的答案。这种组织方式体现了作者对制图规范的深刻理解,知道读者在学习过程中会在哪里“卡壳”。它不像那种堆砌知识点的工具书,读起来让人喘不过气。相反,它更像是一个耐心的导师,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慢节奏,什么时候可以稍微加速。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准备等级考试或者认证的读者来说,这种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能极大地增强应试的信心和准确率,因为它涵盖的知识点覆盖面非常广,且组织得条理分明。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克制、严谨,几乎没有华丽的辞藻,一切都以“图”说话,这正是我所欣赏的专业书籍的特质。它直接切入主题,没有冗余的背景介绍,每一句话、每一个图注都似乎经过了千锤百炼,力求用最简洁的文字传达最精确的信息。例如,在解释三维投影时,作者没有使用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通过对比不同投影方式下物体轮廓的变化来阐述原理,这种基于视觉直观性的教学方法,比纯粹的理论推导更容易被工程技术人员接受和吸收。它充分体现了“形式服务于功能”的设计哲学,让读者能够迅速地从“看图”过渡到“识图”,再到最后的“绘图”的实际操作层面,学习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是一本非常值得反复研读的专业参考书。

评分

浙江省科技馆馆长李瑞宏

评分

本来来想买另一本的,可是买错了。。。不过这本也不错

评分

本来来想买另一本的,可是买错了。。。不过这本也不错

评分

浙江省科技馆馆长李瑞宏

评分

发货速度还行,就是快递差些,京东的包装不敢恭维,全峰的态度有待加强!

评分

近些年来,科学技术以出乎我们想像的方式在发展,而科学普及这项事业也逐渐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与支持,各级政府和机构都开始投入人力物力,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做了不少实事。但就总体而言,传统的科普活动的内容大多是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其形式也多以单向传输、说教式为主。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可以让人们非常容易和快捷地获取他们想要得到的资讯,大大削弱了传统科普活动的效能,特别是以政府机构为主开展的科普活动陷入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尴尬境界。

评分

好评

评分

好评

评分

今天刚刚拿到书,这本(:.360.美1.美):.360.马克·亚伯拉罕斯1.马克·亚伯拉罕斯(:.360.1.)写的笑什么笑,我们搞的是科学很不错,书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