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商代的“天下观”很感兴趣,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主题的好奇心。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疆域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商代地理认知是如何构建其国家认同的。书中所引用的不少最新考古材料,为传统文献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支撑,这使得全书的论证非常扎实有力。特别是关于商代与周边游牧民族交流的章节,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你死我活”的二元对立视角,而是描绘了一种复杂交织、互为影响的生存状态,这种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观察视角,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地理与方国”这个主题感到有些偏窄,担心内容会过于侧重地名和边界的考证,但实际阅读后发现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作者巧妙地将地理环境视为历史进程的塑造者,而非仅仅是背景板。他对商代农业资源分布、交通要道的控制权如何转化为政治资本的分析,极具启发性。它不仅仅是一部地理志,更是一部关于权力、资源和文化扩散的深刻社会史研究。这本书成功地拓宽了我对商代研究视野的边界,让我认识到,要真正理解一个古代王朝的兴衰,就必须先理解它所立足的土地和它所周旋的邻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一提,作为“社科院文库”的一份子,其学术水准自然毋庸置疑,但阅读体验同样重要。插图和地图的运用恰到好处,使得抽象的地理概念和空间关系得以直观展现,这对于理解“方国”的分布和互动至关重要。我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对照着书中的地图来想象商人的行军路线和贸易网络,那种沉浸感是其他纯文字史著难以比拟的。对于那些想建立宏观地理框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地图和图表简直是无价之宝,它让“历史”真正拥有了可触摸的“空间”。
评分这本《商代史·卷10:商代地理与方国》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在阅读过程中对于商代疆域变迁和方国关系的深入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呈现。作者在梳理历代文献和考古发现时,展现出了惊人的细致和严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特定地理区域如何影响商代政治格局的论述,那种将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发展紧密结合的分析视角,让人对那个遥远时代的理解一下子立体了起来。比如说,书中对岷江流域和长江中游地区一些小方国活动的探讨,通过对出土青铜器铭文的解读,勾勒出了商王朝在这些边缘地带的文化渗透和政治影响力,这点非常吸引我。
评分坦率地说,我对古代史籍的阅读常常感到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有着一种独特的流畅感。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板着脸孔,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穿梭在商代的版图之中。卷中对不同方国的文化特征和与商朝的从属关系分析得尤为透彻,很多过去模糊不清的记载,在作者的梳理下变得清晰明了。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商代方国“朝贡”体系的动态描述,那种权力中心的辐射与边缘的响应,充满了历史的张力和智慧。阅读过程就像是参与了一场精彩的侦探解谜,不断地拼凑出商代庞大而复杂的政治网络。
评分商代地理研究,非常重要,但是也很难推进。 商代地理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寻找甲骨文地名之间的联系(方国之间的相互方向和位置、地点之间隔几日远),虽然有点不靠谱,但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辅助的材料是铜器出土地点。当然,也有学者直接用左传地名作为依据来考卜辞中地名,这样一下子就可以用上汉书地理志等等古书。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的书
评分买书不是为了看书,是一种情怀,是一种信仰。所以,明知看不完,还要继续买!
评分研究卜辞与商代历史必备的一套经典图书,本卷着重论述商朝开疆拓土经略、各个时期战争的性质、战争规模、战争手段、重大战争(如商汤灭夏、商代前期的夷夏交争、武丁对多方及拓疆南土的战争、武乙文丁伐召方、帝乙帝辛时伐夷方、商周牧野之战)的始末过程,甲骨文中几次重要战争行程的排谱,考订商代军制、军法和军礼、国防警卫、武装力量组织、兵种、@装备、后勤保障、军事训练等
评分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由宋镇豪担任主编编写的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评分這套書,是两个版本的,我剛發現不一樣啊?一版一印和一版二印的區別,京東這貨配的啊。。。。不過自己喜歡,书也没破,算了唄,能看就好,心裏還是挺美。
评分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2]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二十四史
评分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评分本次读书节活动力度较大,又买了不少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