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史·卷10:商代地理与方国(社科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

商代史·卷10:商代地理与方国(社科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镇豪 著
图书标签:
  • 商代史
  • 商朝
  • 地理
  • 方国
  • 历史考古
  • 考古学
  • 中国古代史
  • 社科院文库
  • 历史研究
  • 古代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89245
版次:1
商品编码:1037781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商代地理与方国(商代史.卷10)》根据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考,以及商与周边国家古发现,系统论述了商代的地理环境和方国,以及商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商代自然地理
第一节 商代生态环境概要
第二节 商代的气候
第二章 商代政治地理
第一节 商代“体国经野”的政治地理构架
第二节 王畿区界定
一 王畿区的东限--濮阳地区
二 王畿区的东南限--商丘至杞县至禹县一线
三 王畿区的西限--修武至沁阳一线
第三节 政治疆域
一 商代的政治疆域以及政治疆域中的点、面、块
(一)王都地区的粮食流通与“南廪”
(二)边地的仓廪、粮食来源与外服农业地的作用
(三)外服农业区的分布特点
(四)商人在外服“圣田”的作用
二 商王朝控制外服的机制与经略方式
(一)“奠”
(二)“牧”
第四节 商王朝的周边“四至”
第三章 王畿区和四土地名考订举例
第一节 王畿中心区地名
第二节 西方和西南地名
第三节 东方与东南地名
第四节 待考地名
第四章 商代的经济地理
第一节 农业地理
第二节 田猎地理
第三节 贡纳地理
第五章 商代的交通地理
第一节 道路交通网络
一 商与周、蜀之间的交通道路
二 商与西方方国的交通主干道
三 商与北方方国的交通主干道
四 商与东方方国的交通主干道
五 商与南方方国之间的交通主干道
第二节 “铜路”问题
第六章 商代方国
第一节 判断方国的标准
第二节 商王朝与方国的关系
第七章 商代方国考订
第一节 西方方国
第二节 北方方国
第三节 东方方国
第四节 南方方国
第五节 地望待考方国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邢台就发现并发掘了商代遗址。而经过“商王祖乙迁邢”专题组对邢台商代遗址进行的调查,至2000年2月已发现二十多处商代遗址。这些遗址主要分布于邢台市区至市区西南的七里河两岸,是一个规模比较大并且很密集的遗址群。专题负责人段宏振先生认为,邢台商遗址的规模和分布特点类似于郑州和安阳殷墟等商代都邑;更重要的是,以东先贤村为代表的商代文化遗存,显示的是商文化的繁盛时期,与“商王祖乙迁邢”的年代正好相合。另外,在距东先贤村十几里路的葛庄发现了西周邢侯墓地,表明西周的“邢”在邢台。商汤建国之后“商邑”经历五次迁移,共立六都,宋镇豪先生《论商代的政治地理架构》一文认为商邑的择立范围与商王畿区界说关系密切,邢台地区在河北省南部,对王畿区北限的深入有待于“祖乙迁邢”的新研究成果。
第三节 政治疆域
一 商代的政治疆域以及政治疆域中的点、面、块
在政治地理研究中,“疆域”总是首先要提到的问题。前文讨论了晚商时期王畿区的大致范围,而传统所谓“疆域”包括王畿与外服两部分,学界一般将《汉书·贾捐之传》所说的武丁、成王时的疆域,“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蛮荆,北不过朔方”,作为晚商时期的疆域。
现代科学考古发掘可以告诉我们,商文化的影响范围,各个时代有所差别:
早商时期。一期,商人主要经略“有夏之居”,统治中心在以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为核心的伊洛一郑州一线,晚段可到晋南地区,与夏文化的分布范围大体重合;二期,商王朝政治巩固,商族势力大规模扩展,北到冀南的磁县,南到湖北黄陂盘龙城,东到豫东的鹿邑栾台等地;三期,商族势力进一步扩张,往西进到耀县、铜川一线,往东整个豫东地区,商文化开始代替原有的岳石文化,甚至泰沂山脉以北的济南大辛庄都是商族的势力范围,往东南,在江淮地区,商族势力已达巢湖以东的大城墩一带,南部逐渐形成以黄陂盘龙城为中心的庞大遗址群,往北,商文化重返太行山东部,大体覆盖了原下七垣漳河型的主要分布区,甚至远至太行山以北的壶流河流域。
中商时期。商文化分布范围曾一度比早商时期有所扩展,东到泰沂山脉一线,西抵关中岐山、扶风,北面抵长城,南逾长江。
晚商时期。商文化分布范围与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商文化在西、南两面大大收缩,今湖北、陕西、山西、江苏境内的许多原早商和中商文化分布区,至晚商时期不复为商文化势力范围,而为性质不同的其他考古学文化所取代。只有山东境内商文化保持微弱的进取势头,发展到淄河和[氵弥]河附近。
……

前言/序言


卜辞所系的疆域:商代地理环境与方国格局研究 作者:[此处填写该书作者] 出版社:[此处填写该书出版社] ISBN:[此处填写该书ISBN] --- 内容提要:重塑商王朝的物质基础与政治版图 本书聚焦于商代文明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宏观地理环境,并以此为基石,深入剖析了商王朝与其周边方国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我们摒弃将商朝视为一个孤立的政治实体来考察的传统路径,转而采用“地理决定论”与“文化互动论”相结合的视角,旨在构建一个动态、立体的商代世界图景。全书严格依据考古学、地层学以及甲骨文、金文中的地理信息和族群称谓,重建商代核心区域(特别是“大邑商”)的自然地理面貌,并系统梳理盘庚迁殷后至商末的疆域变动与政治辐射范围。 本书的讨论围绕以下几个核心议题展开: 第一部分:商代的“地貌学”重建——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塑造 本部分首先详尽考察了商代农业文明的基础——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河流系统、土壤类型与气候变迁。通过对现代地理学数据的考古学参照,我们探讨了在青铜时代的技术水平下,哪些地区是可供大规模聚落生存的沃土,哪些地区则构成了天然的防御屏障或资源获取的制高点。 河流的脉络与聚落的兴衰: 重点分析了黄河、渭河、洛河以及淮河水系在商代水文条件下的流向变化与对主要城址(如郑州商城、殷墟)选址的影响。我们特别关注了季节性洪水、泛滥对商代社会组织和祭祀体系的塑造作用。 矿产资源的地理分布: 铜、锡、铅等青铜冶炼关键矿料的产地与商朝核心区域之间的地理距离,揭示了商代权力结构中对资源控制的地理依赖性。本书详细比对了殷墟出土的铜器、陶器中的矿物学证据与周边山地的地质报告,勾勒出商代物资运输网络的早期雏形。 气候波动与农业承载力: 借鉴古气候学研究成果,分析了商代是否存在一个持续的“适宜期”或“压力期”,以及这种环境波动如何直接影响了商王室的粮食储备、赋税征收能力,进而引发了内迁或对外扩张的决策。 第二部分:方国地理区划与文化互动带的划分 商代的“方国”并非铁板一块,它们是地理环境、血缘纽带和军事压力的综合产物。本部分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尝试对商王朝周边的方国进行地理区位上的分类,并探讨不同类型方国与中央王权之间的关系特性。 “四方”体系的地理内涵: 深入解读“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经典称谓背后的地理指代,结合甲骨卜辞中记载的征伐方向与距离,精确界定商代地理概念中的“四方”大体位于何种地貌区。例如,东夷的频繁活动是否与海岸湿地、沼泽的生存环境相关;西戎的抵抗力是否源于其所处的丘陵或高原地带。 服从型方国的地理缓冲带: 研究那些在地理上靠近商王室核心区(如渭水、汾水流域)的方国,它们往往承担着对内(如周、皖方)和对外(如更远的蛮夷)的防御任务,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商代政治军事部署中的“桥头堡”地位。 资源交换与地理通道: 探讨连接不同方国与殷墟的交通要道,这些通道往往沿着天然河流或山谷隘口形成。这些“通道”不仅是军事行军路线,更是玉石、盐、特殊木材等战略物资的输入路径。通过分析这些通道上的考古遗址,我们可以重建商代的“交通地理学”。 第三部分:方国聚落形态与商代治理模式的地理投射 本部分将焦点从大范围的地理区划转向方国自身的聚落结构,探讨商王室如何通过地理手段进行间接控制和文化渗透。 卜辞中的“国”与“邑”: 区分甲骨文中的“方国”与“邑”(城市或聚落),分析商王祭祀名单中频繁出现的方国名称,其地理上的聚散状态。某些方国长期保持独立性,可能与其所处的地理隔离度高有关;而另一些方国则表现出强烈的文化趋同性,暗示其地理上易于被商朝的政治或文化辐射所覆盖。 商代的“边疆”概念: 商代对“边疆”的认知并非清晰的线条,而是模糊的、不断移动的势力范围。本书通过对边缘地带出土文物的风格分析,界定商文化影响力的衰减梯度,从而描绘出商王朝实际控制力的地理边界。例如,对于遥远的方国,商王可能仅通过季节性的祭祀访问或赏赐青铜器来进行遥控,而非直接的军事驻扎。 结论:以地理为经,以方国为纬——商代政治地理学的初步构建 本书总结了地理环境对商代政治格局的根本性约束,认为商王朝的扩张与维系始终受到其核心农业区承载力和周边环境阻力的制约。对商代地理与方国关系的精细化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商代的疆域范围,更为我们理解后续周代“封建”制度的地理基础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这是一部试图将抽象的甲骨文信息与坚实的物质地理现实相结合,以期还原一个更具“地方感”和“空间感”的商代社会的开创性著作。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首次系统性地将古地质学、水文学数据与甲骨文记载进行交叉验证。 空间叙事: 运用地图学和区域分析方法,直观展示了商朝的政治地理分布。 拒绝刻板印象: 将方国视为适应特定地理环境的动态实体,而非单纯的“蛮夷”或“顺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一提,作为“社科院文库”的一份子,其学术水准自然毋庸置疑,但阅读体验同样重要。插图和地图的运用恰到好处,使得抽象的地理概念和空间关系得以直观展现,这对于理解“方国”的分布和互动至关重要。我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对照着书中的地图来想象商人的行军路线和贸易网络,那种沉浸感是其他纯文字史著难以比拟的。对于那些想建立宏观地理框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地图和图表简直是无价之宝,它让“历史”真正拥有了可触摸的“空间”。

评分

这本《商代史·卷10:商代地理与方国》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在阅读过程中对于商代疆域变迁和方国关系的深入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呈现。作者在梳理历代文献和考古发现时,展现出了惊人的细致和严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特定地理区域如何影响商代政治格局的论述,那种将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发展紧密结合的分析视角,让人对那个遥远时代的理解一下子立体了起来。比如说,书中对岷江流域和长江中游地区一些小方国活动的探讨,通过对出土青铜器铭文的解读,勾勒出了商王朝在这些边缘地带的文化渗透和政治影响力,这点非常吸引我。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地理与方国”这个主题感到有些偏窄,担心内容会过于侧重地名和边界的考证,但实际阅读后发现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作者巧妙地将地理环境视为历史进程的塑造者,而非仅仅是背景板。他对商代农业资源分布、交通要道的控制权如何转化为政治资本的分析,极具启发性。它不仅仅是一部地理志,更是一部关于权力、资源和文化扩散的深刻社会史研究。这本书成功地拓宽了我对商代研究视野的边界,让我认识到,要真正理解一个古代王朝的兴衰,就必须先理解它所立足的土地和它所周旋的邻里。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商代的“天下观”很感兴趣,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主题的好奇心。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疆域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商代地理认知是如何构建其国家认同的。书中所引用的不少最新考古材料,为传统文献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支撑,这使得全书的论证非常扎实有力。特别是关于商代与周边游牧民族交流的章节,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你死我活”的二元对立视角,而是描绘了一种复杂交织、互为影响的生存状态,这种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观察视角,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坦率地说,我对古代史籍的阅读常常感到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有着一种独特的流畅感。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板着脸孔,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穿梭在商代的版图之中。卷中对不同方国的文化特征和与商朝的从属关系分析得尤为透彻,很多过去模糊不清的记载,在作者的梳理下变得清晰明了。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商代方国“朝贡”体系的动态描述,那种权力中心的辐射与边缘的响应,充满了历史的张力和智慧。阅读过程就像是参与了一场精彩的侦探解谜,不断地拼凑出商代庞大而复杂的政治网络。

评分

商代史终于买齐了,好好研读。

评分

商代史丛书精华所在 价值颇高

评分

公司采购,每次都在京东购买,价格合理送货迅速。

评分

殷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集体研究的集中体现,必收

评分

东西很好,下回还会再来买

评分

公司采购,每次都在京东购买,价格合理送货迅速。

评分

商代是中华文明的早期阶段。以古为镜,可知兴替。

评分

研究卜辞与商代历史必备的一套经典图书,本卷着重论述商朝开疆拓土经略、各个时期战争的性质、战争规模、战争手段、重大战争(如商汤灭夏、商代前期的夷夏交争、武丁对多方及拓疆南土的战争、武乙文丁伐召方、帝乙帝辛时伐夷方、商周牧野之战)的始末过程,甲骨文中几次重要战争行程的排谱,考订商代军制、军法和军礼、国防警卫、武装力量组织、兵种、@装备、后勤保障、军事训练等

评分

殷本纪>订补与商史人物徵(商代史卷2)》为“历史考古研究系列”丛书之一。全书从《殷本纪》切入,辨析文献史料的真伪,考核商代信史成分,结合甲骨文金文材料,研究殷先公远世、先公近世及商王世系、殷王室结构,订补《殷本纪》史事史迹,增补甲骨文中商史人物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