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学(第2版)

土地资源管理学(第2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王万茂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304244
版次:2
商品编码:103728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土地资源管理学(第2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土地资源管理学(第2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结合本学科国内外的发展前沿和科研成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重点对地籍管理、地权管理、地价管理和地用管理,以及新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进行详尽论述和系统介绍。
在第二版中增加了以下新的内容:土地调查技术、土地立体登记、土地立体地价、土地资源资产核算、城市土地以价定级方法、土地所有权管理、土地使用权管理、土地他项权利管理、土地生态承载力管理、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核算、农地发展权管理、土地生态用地管理、土地集约利用管理、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等。《土地资源管理学(第2版)》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各专业本科教材,也可作为自学考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和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岗位培训用书。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第二节 管理的概念、要素和原理
第三节 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
第四节 土地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复习思考题

地籍管理篇
第二章 地籍管理概述
第一节 地籍与地籍管理
第二节 地籍管理的任务、内容和手段
第三节 我国地籍管理的历史沿革
第四节 国外地籍管理的历史沿革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土地调查
第一节 土地调查概述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
第三节 调查准备
第四节 土地调查界线的确定与面积控制
第五节 外业调查
第六节 内业整理
第七节 检查验收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土地评价
第一节 土地评价的含义和分类
第二节 土地评价的原则和程序
第三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四节 市地质量评价
第五节 农地质量评价
第六节 农用地产能核算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土地登记
第一节 土地登记概述
第二节 土地登记的内容和程序
第三节 土地权利设定登记
第四节 其他土地登记
第五节 土地确权与界线调整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土地统计
第一节 土地统计概述
第二节 土地统计调查
第三节 土地统计报表
第四节 初始土地统计
第五节 年度土地统计
第六节 年内地类变化平衡表的编制
第七节 土地统计分析
第八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
第九节 土地资源资产核算
复习思考题

地权管理篇
第七章 地权管理概述
第一节 土地权利的产生和形成
第二节 土地权利的类型
第三节 各国(地区)土地所有制形式
第四节 各国(地区)土地权利的设置
复习思考题

第八章 土地法治管理
第一节 土地法治管理概述
第二节 我国土地立法的任务和原则
第三节 土地法律保护
第四节 土地与建筑物的权利关系
复习思考题

第九章 土地所有权管理
第一节 土地所有权的概念和特性
第二节 土地所有权的确定
第三节 土地征收管理
第四节 农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管理
第五节 共有所有权管理
复习思考题

第十章 土地使用权管理
第一节 土地使用权概述
第二节 土地使用权的类型和设置
第三节 土地使用权出让管理
第四节 土地使用权转让管理
第五节 土地使用权出租与抵押管理
复习思考题

第十一章 土地他项权利管理
第一节 土地他项权利概述
第二节 农地发展权管理
第三节 基地使用权管理
第四节 邻地利用权管理
复习思考题

地价管理篇
第十二章 地价管理概述
第一节 地价概述
第二节 地价理论
第三节 地价的内涵和种类
复习思考题

第十三章 地价评估实务
第一节 地价评估方法
第二节 我国地价评估现状
第三节 基准地价评估
第四节 标定地价评估
第五节 土地立体地价
第六节 城市间地价的比较与更新
第七节 地价指数体系和编制
复习思考题

第十四章 土地经济管理
第一节 土地经济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第二节 土地地租的产生和作用
第三节 土地利用经济分析
第四节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
第五节 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和再分配
复习思考题

地用管理篇
第十五章 土地生态管理
第一节 土地生态管理概述
第二节 土地生态系统和环境问题
第三节 生态用地调控
第四节 土地生态承载力管理
第五节 生态用地数量管理
第六节 土地生态系统管理
复习思考题

第十六章 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
第一节 可持续土地利用概述
第二节 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和特性
第三节 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内容
复习思考题

第十七章 土地集约利用管理
第一节 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第二节 土地集约利用分析
第三节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程序
第四节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
复习思考题

第十八章 土地利用预测
第一节 预测的概念和程序
第二节 时间序列预测法
第三节 二元回归预测法
复习思考题

第十九章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概述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准则
第三节 土地发展权配置管理
第四节 土地用途管制
第五节 土地利用结构管理
第六节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
复习思考题

第二十章 土地利用动态管理
第一节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
第二节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内容
第三节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法
第四节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成果
第五节 监测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复习思考题

第二十一章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GIS)
第二节 土地统计数据库
第三节 地籍管理数据库
第四节 土地利用调查分析系统
第五节 土地评价信息系统
复习思考题

附录
Ⅰ 全国土地利用分类类型
Ⅱ 土地面积量算方法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土地的概念较为宽广。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经济学上所说的土地是指未经人的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土地在经济学上包括着水……”这里水是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水,它表现为土地的附着物,与地球陆地部分一样,水域也有一个归谁占有、归谁使用的问题。因此,马克思又指出:“……只要水流等有一个所有者,是土地的附属物,我们也把它作为土地来理解。”根据以上所述,水面应当包括在土地范畴之列。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广泛开展了国土经济研究工作。一般来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所谓国土,是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根据现行国际法规定,国家领土是指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的底层土以及领陆和领水上面的空气空间。①国土资源是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社会经济资源包括劳动资源、技术资源、智力资源、经济资源、信息资源等。
西方经济学家把陆地、水面(或称水地)、地上空气层、地下矿产物以及附着在土地上的阳光、热能、风力、地心引力、雨水等一切自然物和自然力,都列入土地范畴之列。这方面应首推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1842-1924)。他曾对土地做过如下定义:“土地的含义指的是大自然无偿地资助人们的地上、水中、空中、光和热等物质和力量。”②美国土地经济学奠基人之一伊利(Richard T.Ely,1854-1943)曾经指出:“经济学家所用的土地这一名词是指自然资源或自然的力量,不是单指地球的表面,并且包括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的一切物质。”③
如果再进一步延伸到政治经济学领域,土地的概念则着重在土地的生产利用,即在社会物质生产中土地是实现劳动过程和任何生产的必需条件,起着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农业中……土地本身是作为生产工具起作用的。”④按照列宁的说法,土地是农业中主要的生产资料。除此以外,土地还是社会关系的客体。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

前言/序言

土地历来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和物质载体。土地利用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和变化。人类初期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其生活和生产受到土地的巨大约束。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直至当今的新经济社会,人地关系发生了由原始共生、顺应土地,进而改造土地和与土地和谐共处的巨大变化。人类向土地索取的越来越多,同时又将大量生活和生产中的废弃物等返还给土地,致使土地环境质量恶化,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土地需求的增长性之间的不协调性愈加凸显,从管理学角度来研究如何用好、管好、保护好有限的土地资源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作为一门学科,土地资源管理学应运而生。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成立了城乡土地统一管理的国家土地管理局,使我国土地管理工作进入科学和法治管理的轨道。为了系统地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领域中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成果,推动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科研、教学和实际工作,由王万茂主编的《土地资源管理学》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于2003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7月1日,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启动,同时,随着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土地资源管理内容的不断丰富,有必要对该版教材的内容和体系进行充实和更新。值此本书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际,以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教师为主体,同时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有关年轻学者共同参与完成了《土地资源管理学》(第2版)的修订与撰写。
《土地资源管理学》(第2版)在保留原书的框架的基础上对教材体系和内容做了较大的修改、充实和更新。在教材体系上,除总论和附录以外,全书由地籍管理篇、地权管理篇、地价管理篇和地用管理篇4篇共21章组成。在教材内容上,增加了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土地调查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土地立体登记、土地资源资产核算、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核算、城市土地以价定级方法、地价指数的编制和地价动态监测管理、土地所有权管理、土地使用权管理、土地他项权
土地资源管理学(第2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土地资源管理学(第2版)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土地资源管理学(第2版)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土地资源管理学(第2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好曲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

评分

很喜欢王万茂,他的每一本书几本上都有,这本土地资源管理学(第2版)很不错,土地资源管理学(第2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土地资源管理学(第2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结合本学科国内外的发展前沿和科研成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重点对地籍管理、地权管理、地价管理和地用管理,以及新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进行详尽论述和系统介绍。在第二版中增加了以下新的内容土地调查技术、土地立体登记、土地立体地价、土地资源资产核算、城市土地以价定级方法、土地所有权管理、土地使用权管理、土地他项权利管理、土地生态承载力管理、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核算、农地发展权管理、土地生态用地管理、土地集约利用管理、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等。土地资源管理学(第2版)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各专业本科教材,也可作为自学考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和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岗位培训用书。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土地的概念较为宽广。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经济学上所说的土地是指未经人的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土地在经济学上包括着水这里水是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水,它表现为土地的附着物,与地球陆地部分一样,水域也有一个归谁占有、归谁使用的问题。因此,马克思又指出只要水流等有一个所有者,是土地的附属物,我们也把它作为土地来理解。根据以上所述,水面应当包括在土地范畴之列。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广泛开展了国土经济研究工作。一般来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所谓国土,是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根据现行国际法规定,国家领土是指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的底层土以及领陆和领水上面的空气空间。①国土资源是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社会经济资源包括劳动资源、技术资源、智力资源、经济资源、信息资源等。西方经济学家把陆地、水面(或称水地)、地上空气层、地下矿产物以及附着在土地上的阳光、热能、风力、地心引力、雨水等一切自然物和自然力,都列入土地范畴之列。这方面应首推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1842-1924)。他曾对土地做过如下定义土地的含义指的是大自然无偿地资助人们的地上、水中、空中、光和热等物质和力量。②美国土地经济学奠基人之一伊利(.,1854-1943)曾经指出经济学家所用的土地这一名词是指自然资源或自然的力量,不是单指地球的表面,并且包括地面以上和地面

评分

送货比其他网站都快,书也不错

评分

正版,挺好的。很喜欢

评分

很好 很不错 很好推荐

评分

是正品 哈哈,以后还来你 要的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推荐,,,,

评分

不过这书真的狠有价值,原先的土地管理学根本赶不上现在的需要了。

评分

还行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土地资源管理学(第2版)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