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的精神》是康定斯基首本系统阐发他的抽象艺术主张的理论著作。在这本书里,他采取身心二元论的观点,沿用通神学者的说法,认为精神(灵魂)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只是蒙在真实世界之上的一层面纱,人们只能透过面纱才能看到闪光的精神。康定斯基认为艺术家具备这种才能,是因为艺术是心灵的活动,是绝少有人觉察的“心灵震荡”,“是一种包藏在自然形式下的心灵的特殊状态”。
康定斯基,1866年生于莫斯科,早年从事法律工作,后移居德国慕尼黑致力于绘画艺术。曾组织思想前卫的“青骑士”社团,出版《青骑士年鉴》。他先后发表了《艺术中的精神》、《形式问题》、《具体艺术》、《点·线·面》等著作,宣扬抽象艺术思想理论。因此他被视为抽象艺术的开山鼻祖。
总序
序言
一版前言
二版前言
第一部分:概论李政文译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运动
第三章朝向精神的转折
第四章金字塔
第二部分:绘画李政文译
第五章色彩的作用
第六章形式的和色彩的语言
第七章理论
第八章艺术作品与画家
第九章结语
第一部分
第一章引言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自己时代的孩子,它常常还是我们感情的母亲。
每一个文明时期也这样创造着其独特的不可能重复的艺术。试图复活过去的艺术原则至多只能导致类似死婴一样的艺术作品产生。我们不可能像古希腊人一样去感觉,用他们的内在生命去生活。所以,举例说来,力图采用希腊的雕刻原则创作出的只能是与希腊雷同的形式,而作品本身则永远是毫无生气的。这种模仿好比猴子的模仿。从表面看,猴子的动作与人类的动作酷肖。猴子坐着,捧着一本书翻看,做出一副冥想的神态,但是,这些动作毫无内涵可言。
然而,各种艺术形式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外在的类似:其基础就是基本的需要。所有精神道德氛围内在追求的雷同,对人们曾经义无反顾地追求过而后来又被遗忘了的目标之追求,换言之,亦即一个完整的时期内在情绪的雷同,都会导致人们运用过去曾经成功地服务于历史上同类趋向的形式。这部分地解释了我们何以会对原始艺术产生同情、理解和内心的趋同。那些纯粹的艺术家像我们一样,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只传导内在的和本质的东西,同时,自然而然地绝弃了外在的偶然。
不过,不管怎样表达,这重要的内在碰撞之点毕竟只是点。我们的精神不久前刚从漫长的物质主义时期苏醒过来,这精神中深藏着绝望的萌芽--这是缺乏信心、非理智性和无目的性的后果。物质主义观点的噩梦还没有完全成为过去,它曾把宇宙生活变成凶恶的无目的的游戏。苏醒过来的心灵还生活在这噩梦的印象下面。只有一束暗弱的光线在闪闪烁烁,就像黑色巨大圆环上一个孤零零的可怜的点。这微弱的光线仅仅是精神的渴望,而在精神旁发现它的勇气还不很充盈;精神还在犹疑,这光线莫不是梦?黑圆环莫不是现实?这犹疑,还有那受压的痛苦,都是物质主义哲学的后果,使我们的精神与“原始艺术”画家们的精神大异其趣。我们的精神里有裂缝,如果能够碰它一下,它就会发出从地下深处发现的名贵花瓶的碎裂声。这种现今感受到的对原始艺术钟情的结果,只以其现代的相当程度上是借用来的形式保持短暂的延续。
……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像是一场漫长而精密的考古发掘。它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或流派来梳理艺术史,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感知悖论”进行深入的挖掘,比如“可见的不可见性”或是“绝对的相对性”。作者的行文逻辑极其严密,充满了令人拍案叫绝的推理链条,让你不得不佩服其思维的敏捷和广博的知识储备。我特别欣赏他对“空间性”的探讨,他没有停留在三维的物理空间,而是深入到作品内部形成的心理空间、文化空间乃至形而上的精神空间。这种多层次的空间分析,使得即便是描述一幅相对静止的风景画,也能读出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和未被言明的戏剧性冲突。对于那些希望提升自己批判性思维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结构本身就是一本绝佳的范本——它教你如何搭建一个坚固的论证框架,然后用无比细腻的观察去填充血肉。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而是提供了一套极具穿透力的分析工具箱。
评分如果说大多数艺术评论都在试图“解释”作品,那么这本书则是在努力“唤醒”读者对作品最本初的、最原始的反应。它的语气非常亲近,仿佛是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导师,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他多年来观察艺术的秘密。其中关于“手艺与灵魂的辩证关系”那几章,尤其让我感同身受,作者指出,当技术发展到极致时,它反过来会成为一种新的限制,而真正的创新往往发生在艺术家放下对完美技术的执念,重新与材料产生那种带有敬畏的、近乎原始的互动之时。这种对“不完美之美”的推崇,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和标准化的大环境下,显得尤为珍贵和振聋发聩。它鼓励人们去拥抱创作过程中的挫折和迂回,因为那些看似失败的尝试,恰恰是通往真正独特表达的必经之路。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去魅”过程,对艺术的理解不再是仰视,而是以一种更平等、更具探索精神的姿态去面对它。
评分这部作品的哲学思辨实在令人拍案叫绝,它没有沉溺于那些陈旧的、被过度解读的艺术理论的泥沼,反而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现代人面对“美”与“真实”时的那种集体性的焦虑与迷茫。作者对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引用,并非那种生硬的学术堆砌,而是内化成了其观察世界的一种独特的视角,让你在读到关于某件雕塑或一幅画的描述时,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作品,而是在与作品背后的那个“意向性”的瞬间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尤其让我震撼的是其中关于“偶然性”在创作中的地位的论述,它颠覆了传统上对艺术家天才的浪漫化描绘,指出许多伟大的瞬间恰恰诞生于技艺的失控边缘,这种对创作过程的诚实,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令人信服的力量。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任何展览都变得不一样了,不再只是关注技法的高低或主题的宏大叙事,而是开始探究作品与观者之间那种不可言喻的、瞬间即逝的“在场感”,它迫使你重新审视自己对“审美体验”的定义,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过程,简直是智力上的一次酣畅淋漓的攀登。
评分我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当代艺术似乎越来越倾向于“概念优先于形式”,而这本书恰恰对此进行了尖锐而幽默的批判。作者没有落入“艺术已死”的俗套,而是高明地指出,许多当代宣言式的作品,其生命力往往昙花一现,因为它过分依赖于特定的社会语境或理论背景,一旦脱离了那个语境,便成了一堆空洞的符号。他提出的“抵抗遗忘的技术”这一概念尤其耐人寻味,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品必须具备一种内在的、抵抗时间消解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其主题的永恒性,而是来自于其结构本身的复杂性和对观者感知的持续挑战。书中穿插的对不同时代艺术家的比较分析,比如将巴洛克时期的那种极致的动感与后现代的解构并置,提供了一种宏大的历史纵深感,让你意识到艺术史本身就是一场漫长的、关于“如何在有限中表达无限”的实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你“看”艺术,更教你如何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对深刻体验的警觉性。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与其说是“学术”,不如说是充满了散文诗般的张力,那种对色彩、光影、以及材料质感的描摹,简直可以单独拿出来组成一本关于感觉的辞典。作者似乎有一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魔力,比如他描述某个画家如何用“破碎的光线来构建时间的密度”时,我几乎能闻到画室里松节油和陈旧木头的味道,甚至能感受到笔触在画布上留下的那种细微的阻力。但这绝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辞藻堆砌,相反,它背后蕴含着一种对媒介本身的敬畏。它探讨了媒介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我们的感知结构,比如在数字图像泛滥的今天,我们对“原件”那种近乎宗教性的迷恋究竟源自何处?作者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你进入一片充满暗示的迷宫,让你自己去寻找那些散落在历史角落里的“物性之声”。对于那些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人来说,这本书的节奏可能会显得有些缓慢,但正是这种沉浸式的慢读,才能让你真正体会到那种从文字中缓缓溢出的美学力量,读完后,内心会有一种被温柔但彻底涤荡过的平静感。
评分[QY]"
评分买来拔草的书,据说内容很好,就是没勇气去看…
评分只是现在还没有看呢 会慢慢的品位的 期待......
评分书没问题,只是快递超级慢,管理员可以查看我订单,不要说我黑你
评分还没看,大致看了目录~活动购入,资料用书
评分书的质量还不错,印刷也还好
评分为了配套,已经买了点线面,一起看,想看懂,
评分学习了,不错。没什么好说的,习惯性好评。
评分从康定斯基现代绘画理论中学习摄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