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幼学琼林

国学经典:幼学琼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正辉 译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幼学琼林
  • 启蒙
  • 教育
  • 传统文化
  • 儿童
  • 识字
  • 修身
  • 经史子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33380
版次:1
商品编码:1034676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内容简介

  《国学经典:幼学琼林》是书冠之幼学,显而易见,它是一部童蒙读物。虽说是童蒙读物,然而书中广辑天文地理、典章制度、伦理道德、风俗人情、衣食住行、技艺制作、神话传说等各方面的古代知识与典故,又俨然一部小百科全书。故四部分类,多属之类书。全书按内容分类编排,计四卷三十三类,文法取诸骈体,合辙押韵,易于诵读。

目录

卷一
天文
地舆
岁时
朝廷
文臣
武职
卷二
祖孙父子
兄弟
夫妇
叔侄
师生
朋友宾主
婚姻
女子
外戚
老幼寿诞
身体
衣服
卷三一
人事
饮食
宫室
器用
珍宝
贫富
疾病死丧
卷四

精彩书摘

  孟尝廉洁,克俾合浦还珠;相如忠勇,能使秦廷归璧。[注释]克俾(bi):能够使的意思。[译文]东汉时广东合浦产玉,只因遇到贪官,这些珠子都跑到别的地方去了。后来孟尝当了合浦太守,廉洁奉公,革除前弊,珠子又都回到了合浦。春秋赵国宰相蔺相如忠勇有谋,能让被秦昭王骗去的和氏璧仍归还赵国。  玉钗作燕飞,汉宫之异事;金钱成蝶舞,唐库之奇传。  [注释]玉钗作燕飞:汉武帝受两仙女赠玉钗,他送给了宠妾赵婕妤,宫人想打碎玉钗,结果玉钗变成白燕飞天而去。金钱成蝶舞:唐穆宗时。宫中牡丹花开放,有黄色、白色的蝴蝶数万在花间飞舞,皇帝命令张网捕捉,得到数百只,仔细一看,原来是府库的金钱。  [译文]玉钗化为燕子飞去,这是汉代宫中的怪事;金钱变作蝴蝶飞舞,这是唐朝国库的传奇。  广钱固可以通神,营利乃为鬼所笑。  [注释]广钱:很多钱。  [译文]唐朝张延赏办案,有人送他十万贯钱收买他,他说:“钱十万,可通神,我怕带来灾祸。”于是他把案子停办了。南朝宋刘伯龙,虽在朝廷内外做官,家里仍很清贫,有一次想经营一毛之利的生意,见旁边一个鬼在拍手大笑。他叹息说:“贫穷是命定的,今日的事被鬼取笑了。”  ……

前言/序言

  《幼学琼林》的前身是《幼学须知》,明程登吉撰,黄汪若注,钱元龙厘正。清乾隆时邹圣脉作了增补,并重新为注,这个本子方是今天所说的《幼学琼林》。至于道光时董成重注,改名《幼学求源》;民国后,费有容、叶蒲逊、蔡东藩等人亦为增补之事,无关本书,姑不论之。

  是书冠之幼学,显而易见,它是一部童蒙读物。虽说是童蒙读物,然而书中广辑天文地理、典章制度、伦理道德、风俗人情、衣食住行、技艺制作、神话传说等各方面的古代知识与典故,又俨然一部小百科全书。故四部分类,多属之类书。全书按内容分类编排,计四卷三十三类,文法取诸骈体,合辙押韵,易于诵读。

  这次整理,以清同治十年(1871)文盛堂刻本《幼学琼林》(卷端题《新增幼学故事琼林》)为底本,进行注释、译文。注释当中,凡经多方查考无从解释的字词或典故,明标未详。(黄侃先生尝谓:“治学之病有四,其一日不能阙疑。读古书当择其可解者而解之,以阙疑为贵,不以能疑为贵也”,详见《量守庐学记续编·黄先生语录》。)兹举二例:《天文》:“欺火、谢仙,俱掌雷火。”即注为:“数火:未详。或为掌管雷火的神。”《文臣》:“俗美化醇,尹翁归去思蜀郡。”即注为:“‘去思蜀郡’,意者未详。译文强解之。”


书海拾遗:一段关于知识探索的旅程 自古以来,人类对知识的渴求从未停歇。我们仰望星空,追寻宇宙的奥秘;我们俯察大地,探究万物的生成;我们审视内心,洞悉人性的幽微。知识,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引领我们穿越迷雾,抵达智慧的彼岸。 这本书,便是这样一次对知识深邃而悠远的探索。它并非要收录某种特定领域的集大成之作,也非意图梳理某个朝代的学术脉络。它的旨趣在于,以一种更为自由、更为宽广的视角,勾勒出知识海洋中那些令人神往的岛屿,那些闪耀着独特光芒的礁石。它是一份精选的拾遗,是一次灵感的碰撞,更是一场心智的遨游。 我们生活的时代,信息爆炸,知识的获取渠道空前便捷。然而,信息的洪流中,辨别真伪、去芜存菁,反而变得更为重要。这本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试图为你我搭建一座桥梁,连接那些经过时间沉淀、依然闪烁着生命力的思想火花,那些能够触动我们心灵、启迪我们智慧的独特见解。 书中收录的篇章,或许来自古老的哲学思辨,探讨着“道”与“理”的根源,追问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它们可能关于“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路径,关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亦或是关于“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这些古老而永恒的思想,在今日依然能够为我们提供深刻的启示,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安顿内心。 也许,你会在书中遇到关于自然万象的奇妙观察。从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到草木虫鱼的生长规律,从风雨雷电的变幻莫测,到山川河流的壮丽景象。这些记录,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摹,更是古人对世界运行法则的初步探索与体悟。它们可能以诗意的语言,描绘出山河的壮美;可能以严谨的观察,揭示出自然的规律;更可能以一种敬畏之心,表达出对天地万物的赞叹与臣服。这些篇章,能让我们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感受生命的神奇与力量。 书中也可能触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关于王朝的兴衰更替,关于制度的演进演变,关于社会风貌的时代烙印。这些历史的片段,如同散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珍珠,串联起人类文明的脉络。它们记录着先辈的经验与教训,也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通过阅读这些历史的印记,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当下的社会,更清晰地认识人类前进的道路。 除此之外,我们或许还会走进那些充满智慧的寓言故事,那些闪烁着生活哲理的民间传说,那些精妙绝伦的诗词歌赋,抑或是那些充满匠心独运的工艺描绘。这些篇章,可能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达深刻的道理;可能以委婉含蓄的笔触,触动人们的情感;也可能以精巧的技艺,展现出人类的创造力。它们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滋养我们心灵的甘泉。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拘泥于某一个单一的学术流派,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知识范畴。它更像是一个知识的集市,汇聚了来自不同角落、不同时代的智慧与光芒。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呈现,激发出读者更广泛的兴趣,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或许,你在阅读一篇关于天文的记述时,会联想到关于宇宙起源的哲学讨论;你在品味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诗歌时,会体会到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你在了解一项古老技艺的制作过程时,会感叹于古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这不是一本需要你从头读到尾的教科书,也不是一本需要你背诵记忆的参考书。它更像是一片可以自由漫步的花园,你可以随意选择你感兴趣的角落驻足,去欣赏那里的风景,去嗅那里的芬芳。每一篇独立的篇章,都可能是一扇窗,为你打开一个新的视野,为你带来一份新的感悟。 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我们常常感到知识的浅薄与浮躁。而这本书,正是希望能够提供一种沉淀,一种深度。它邀请你放慢脚步,去倾听那些来自远方的声音,去体味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思想。它鼓励你用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观点,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接收到的信息。 我们相信,知识的力量在于其能够启迪心智,在于其能够丰富人生。这本书,正是希望成为你知识旅程中的一个小小驿站,让你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够有一个喘息的空间,能够有一个可以汲取营养的源泉。它或许不能解决你所有的疑问,但它一定能够在你心中播下探索的种子,让你对未知充满好奇,对世界充满热爱。 阅读,是与古人对话,是与智慧交流。这本书,希望能够成为你手中那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让你能够更自由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发现属于你自己的宝藏。它是一次邀请,邀请你一同踏上这段充满惊喜与启发的知识探索之旅。在这段旅程中,我们期待你能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是那份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份感受生活美好的情怀,以及那份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幼学琼林》真是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以前总觉得国学离我们很遥远,古人的智慧就像深藏在古籍中的宝藏,难以寻觅。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那些看似高深的道理,其实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只是我们常常忽略了。比如书中关于“孝”的论述,从“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的朴实感恩,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敬畏之心,让我深刻理解到,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对父母生命馈赠的珍视和回报。还有关于“礼”的讲解,从“人无礼不立”的社会基础,到“克己复礼为仁”的个人修养,让我意识到,礼仪并非繁文缛节,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尊重彼此的润滑剂。书中的很多例子都非常生动形象,比如用“鸡鸣狗盗”的故事来解释“忠”,用“掩耳盗铃”来讽刺“愚”,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幼学琼林》的解读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让我对其中的道理更加豁然开朗。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铺就了一条通往国学智慧的桥梁。

评分

《幼学琼林》这本书,可以说是给我的心灵做了一次“大扫除”。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比较随性的人,不太在意那些繁文缛节,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很多“规矩”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比如,书中关于“饮食”的讲究,不仅仅是关于食物的烹饪,更是一种对食物的尊重,对劳作者的感恩,以及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它提醒我们要“食不言,寝不语”,这看似简单的要求,其实是为了让我们在进食时更专注,在休息时更安宁。再比如,关于“居处”的描写,古人对居室的布置,对环境的清洁,都体现了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对内心宁静的向往。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发现有很多地方可以改进,可以变得更有仪式感,更有内涵。它不是强迫我去遵循什么,而是通过展示古人的生活方式,来启发我去思考,去选择。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国学小白”量身定做的!以前看到那些繁体的古籍,就头晕,总觉得离自己太远。但《幼学琼林》不一样,它就像一本精心编织的故事集,把那些复杂的概念用最简单、最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四时”的描写,春天万物复苏,夏天烈日炎炎,秋天瓜果飘香,冬天白雪皑皑,每一个季节都配有贴切的诗句和有趣的解说,让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古人对自然变化的细腻观察。还有关于“五伦”的解释,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基本的关系,讲到了维系这些关系所需要的德行,比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信”。这些看似朴素的道理,其实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初步但清晰的认识,不再觉得它高不可攀,而是触手可及,充满魅力。

评分

《幼学琼林》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材,不如说是一本关于人生百科的书。它用非常巧妙的方式,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浓缩在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简洁的格言中。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君子”的描绘,他们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懂得修身养性,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懂得如何承担责任的人。书中的“君子”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追求,但同时又谦逊有礼,懂得包容。这一点让我深受启发,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要注重与他人的和谐关系。书中对于“天地万物”的描绘,也充满了哲理。从“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到万物生长,四季更替,无不体现了自然界的规律和生命的轮回。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是现代人常常缺失的。通过阅读《幼学琼林》,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感受到了他们对生命、对世界的深刻洞察。

评分

读完《幼学琼林》,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古人的生活智慧真的太值得我们学习了。书中对“仁义礼智信”的阐述,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贯穿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例如,关于“信”,书中讲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放在现代社会依然是极其重要的品质。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言出必行,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该有多高?再比如“智”,书中通过各种小故事,告诉我们处事的智慧,比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是一种识人、用人的境界。这本书让我明白,国学经典并非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融入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人生智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节”的论述,无论是节制欲望,还是节约开支,都体现了古人对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这种“知足常乐”的态度,在当下这个充满诱惑的社会,显得尤为可贵。它提醒我们,不要被物欲蒙蔽双眼,要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评分

good

评分

这是在京东上找了半个小时的一版,不过还不能令我满意啊~注解不够详尽,有的地方只注明出处,有的根本就没有。“项囊童牙作师,却知学富;甘罗孱口为相,勿论年雏。”这一句就只有翻译,没有注解。总要说一下项橐是谁和甘罗是谁吧~~~

评分

对小朋友很有帮助哦

评分

这本书是幼童学的耶!怎么这么高深广博!古人果然厉害!

评分

还好还好,就是有点脏了,注释很完善。

评分

在京东买书要有些书籍的基本知识,现在的书与古书不同路。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历史进程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今天,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状况,知道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情形,读到优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一切,都有赖于古代的书籍。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删削”,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编册多用麻绳,也用丝绳(称“丝编”)或皮条(称“韦编”)。古书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为经常阅读《易经》,把编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表示书的数量的“册”字,便是一个象形字,很像绳子把一根根简编连起来的样子。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东汉又出现了纸书,纸书轻便、易于书写,价格比较便宜,深受人们欢迎。以后纸书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朝,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评分

听说是以前的教科书 外公强烈要我买的

评分

朝廷

评分

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天气刚有一丝风吹草动,妈妈就说,别忘了多穿衣服。才相识了一个朋友,爸爸就说,小心他是个骗子。你取得了一点成功,还没容得乐出声来,所有关切着你的人一起说,别骄傲!你沉浸在欢快中的时候,自己不停地对自己说:“千万不可太高兴,苦难也许马上就要降临……”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看得见的恐惧和看不见的恐惧始终像乌鸦盘旋在头顶。 在皓月当空的良宵,提醒会走出来对你说:注意风暴。于是我们忽略了皎洁的月光,急急忙忙做好风暴来临前的一切准备。当我们大睁着眼睛枕戈待旦之时,风暴却像迟归的羊群,不知在哪里徘徊。当我们实在忍受不了等待灾难的煎熬时,我们甚至会恶意地祈盼风暴早些到来。 风暴终于姗姗地来了。我们怅然发现,所做的准备多半是没有用的。事先能够抵御的风险毕竟有限,世上无法预计的灾难却是无限的。战胜灾难靠的更多的是临门一脚,先前的惴惴不安帮不上忙。 当风暴的尾巴终于远去,我们守住零乱的家园。气还没有喘匀,新的提醒又智慧地响起来,我们又开始对未来充满恐惧的期待。 人生总是有灾难。其实大多数人早已练就了对灾难的从容,我们只是还没有学会灾难间隙的快活。我们太多注重了自己警觉苦难,我们太忽视提醒幸福。请从此注意幸福!幸福也需要提醒吗? 提醒注意跌倒……提醒注意路滑……提醒受骗上当……提醒荣辱不惊……先哲们提醒了我们一万零一次,却不提醒我们幸福。 也许他们认为幸福不提醒也跑不了的。也许他们以为好的东西你自会珍惜,犯不上谆谆告诫。也许他们太崇尚血与火,觉得幸福无足挂齿。他们总是站在危崖上,指点我们逃离未来的苦难。但避去苦难之后的时间是什么? 那就是幸福啊! 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当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刻需要提醒。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感官的享乐,人却无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韵律。灵魂的快意同器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兄弟,时而相傍相依,时而南辕北辙。 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振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地训练。 简言之,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它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少。 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去很远,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 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那时候我们往往步履匆匆,瞻前顾后不知在忙着什么。 世上有预报台风的,有预报蝗虫的,有预报瘟疫的,有预报地震的。没有人预报幸福。其实幸福和世界万物一样,有它的征兆。 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你不要总希冀轰轰烈烈的幸福,它多半只是悄悄地扑面而来。你也不要企图把水龙头拧得更大,使幸福很快地流失。而需静静地以平和之心,体验幸福的真谛。 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际闪烁红色的光芒。它披着本色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 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像一粒粒缀在旧绸子上的红宝石,在凄凉中愈发熠熠夺目。 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机遇、友情、成功、团圆…… 它们都酷似幸福,但它们并不等同于幸福。幸福会借了它们的衣裙,袅袅婷婷而来,走得近了,揭去帏幔,才发觉它有钢铁般的内核。幸福有时会很短暂,不像苦难似的笼罩天空。如果把人生的苦难和幸福分置天平两端,苦难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但指针一定要向幸福这一侧倾斜,因为它有生命的黄金。 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就看你是否珍惜。 我们要提高对于幸福的警惕,当它到来的时刻,激情地享受每一分钟。据科学家研究,有意注意的结果比无意要好得多。 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说,这是春天啦!心里就会泛起茸茸的绿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