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互联网的生命力来自哪里?难道它能永不老去?互联网的力量来自何处?为什么我们会被它俘获?是智慧的我们控制着互联网的未来,还是互联网改变了人类智慧的演变进程?
这是一本预示着网络大时代来临的开创性读物。斯蒂伯在我们的商业行为和大脑思维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让我们知道用寄智、探索的眼光去认识置联网。
一个“智慧”的互联网正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来临,我们准备好了吗?
内容简介
在这个信息时代,只要利用好互联网,就能让你商业上的竞争对手抓狂。脑科学研究专家和企业行为研究专家杰弗里·斯蒂伯在这本书中告诉你的是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并不是简单地把各台电脑连在一起,而是把我们大脑的思维方式在身体的外部进行复制。为了利用好互联网的巨大力量,你首先要做的便是了解我们的大脑和互联网之间的相似性。这也就是写作这本书的动力所在。斯蒂伯在这本书中告诉了人们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力量:
互联网发生了怎样的变革,这对人们的沟通和社群的建立意味着什么。
互联网的发展蕴藏着什么机遇,它们的未来是什么。
人工智能的下一步发展趋势是什么。
斯蒂伯在这本书中显示了那些取得卓越业绩的企业是如何深入理解互联网与大脑的内涵,从而在竞争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例如建设更为方便快捷的网址、预测消费者行为、利用社会传媒最终建立一种集体意识。
作者简介
杰弗里·斯蒂伯(Jeffrey M.stibel)一位脑科学研究专家和企业孵化专家,他自己创立并培植了不少互联网企业,目前担任web.com的总裁,并且是塔夫茨大学、布朗大学相关学术委员会成员。
精彩书评
斯蒂伯在我们的商业行为和大脑思维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让我们知道用寄智、探索的眼光去认识置联网。这必将影响我们的未来。
——丹·艾瑞里 麻省理工学院行为经济学教授 《怪诞行为学》作者
目录
序 大脑之门
引言 互联网是一个大脑
第一部分 思维改变网络世界
第一章 思维机器
第二章 达尔文的“云”
第二部分 互联网如何思考
第三章 明智的预测
第四章 好事过头反成坏事
第五章 创造毁灭
第三部分 互联网的生命力
第六章 神经元网络
第七章 搜索正确的词
第八章 网络的局限
第九章 社交网络
第四部分 我,互联网
第十章 大脑、商业和未来的新规则
第十一章 网络上游走的幽灵
后记 新机器的大脑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思维机器
闭上眼睛,想象一头紫色的奶牛。现在,闭上眼睛,想象一头黄色的奶牛。这些想象来自何处?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在你的大脑中,是否有一个地方存储了很多牛的形象,而且还有一个地方存储了一系列用于涂颜色的漆罐呢?这些问题很重要,因为在我们能够创造可以思维的事物之前,我们必须明白人是如何思考的。
超级计算机可以在零点几秒的时间内搜寻数十亿条记录。它们可以准确地记忆数千亿件事情。在电路接通后,它们甚至能做出比我们的大脑神经元至少快百万倍的反应。
它们是不是绝顶聪明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建造更多这种产业化规模的微型处理器“农场”,拥有更多的超级计算机,总有一天,它们将会具有可以想象紫色奶牛的人类智慧。难道不是吗?
不是。真的不是。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的。
事实在于,超级计算机太完美了,无法像人类一样思维。计算机不能回答,甚至也不能想象紫色奶牛这样的问题。它太精确了,太正确了,太具有预测性,而且有点“假正经”。计算机就像瑞士手表一样在一板一眼地滴答计时,而我们的大脑则更像饮酒作乐时的蓝调音符哀婉起伏。
如果像我们的大脑一样思维,那么计算机就要这样:一开始高度集中注意力去搜索一个条目,接着就心神不宁了,然后发现自己茫然地盯着窗外(假设有一扇窗),思绪远远地飘向一个温暖的意境空间——那里绿草如茵,其间跳动着缕缕阳光,或是类似的地方——突然,砰地一下,被硬生生地拽回了现实,“别忘了买狗粮!”这就是人类的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如同火箭科学家或是麦肯锡的战略决策者具有的那种思维方式——好比是一支颤巍巍地直射向大树的箭,但更像是一只在夜空中穿梭的燕子,翻转飞行,杂耍般翻着跟头。我们有点情不自禁。这就是我们大脑思考的方式。
从这个原因看,我们的大脑也是一台差劲儿的计算机。估计你也不愿意使用这样一台计算机。你能想象一个便携计算器,在执行计算任务时,却又开始嗡嗡地哼唱《永远的草莓地》吗?(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甲壳虫乐队作品,1967年)你能想象一个防滑刹车感应器,就在车要打滑的时候,却在考虑要不要使用安全气囊吗?
人类大脑思维的特点是什么?芝加哥大学教授霍华德·马格里斯说:“这是一个反复思考的过程,然后不断地概括总结,在这个阶段我们再现我们的思考过程。”换言之,就像燕子飞行一样,人类的大脑进行着一系列迂回渐进的思维活动。
但是,我们今天在这儿并不是想说大脑的坏话。恰恰相反,我们的大脑能够做出各种精彩之举——这些可是计算机想象不到的(如果它们能够想象的话)。审美、创造、沉思、想象,还有紫色的奶牛……这些都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
当我们谈论思维机器的创造物时,实际上,我们指的是一种智能:不仅能够计算到小数点后几十亿位,而且能够推理,把握平衡,富有直觉。这台机器有的时候和人类一样,能够认识错误,获取经验,甚至会推动文明的发展。我们真的能够制造这样的机器吗?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在给出答案之前,我们必须自问,什么是思维?什么是有意识的思考?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有必要向你介绍一位哲学教授,我的导师,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
丹尼尔·丹尼特看起来就像我们想象中的奇才:活脱脱一个好莱坞的版本,结合了《监狱风云》(OZ)和《梅林传奇》(Merlin)男主角的特征,他有着光亮的头顶、厚重的拱眉和浓密的胡子,在他说话时,络腮胡子还时不时地抖动。当他的冷幽默得逞的时候,你会看到他得意的怪笑。如果你希望能在一所学术机构杂乱无章的办公室里找到他,这一点,他绝不会让你失望。丹尼特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塔夫茨大学的一间办公室里。但是他的个性和生活却是更为多面的。
丹尼特会驾驶他的42英尺长的游艇去航海。他是一位优秀的爵士乐钢琴家(他演奏过很多乐曲),他也是一位专业级的滑雪爱好者、雕塑家、网球冠军。他的父亲是哈佛大学的博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战略情报局效力(即后来的中央情报局)。1947年,老丹尼特在埃塞俄比亚执行一项秘密任务时死于空难,当时丹尼特才5岁。
……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我们改变了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相关资料
斯蒂伯在这本书中显示了那些取得卓越业绩的企业是如何深入理解互联网与大脑的内涵,从而在竞争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例如建设更为方便快捷的网址、预测消费者行为、利用社会传媒最终建立一种集体意识。
探寻数字时代的生存法则:一部关于技术、人性与未来重塑的宏大叙事 书名:数字回响:算法、心智与人类境遇的再定义 内容简介: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鲜有哪一种力量能像我们当前所处的数字浪潮这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渗透并重塑着我们生存的每一个维度。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技术平台的兴衰,也并非简单地罗列最新的科技突破,而是将目光投向一个更为根本且紧迫的议题:在由数据流、算法逻辑和无界连接构筑的“第二自然”中,我们如何定义“人”的本质?我们的认知结构、社会关系、乃至对真实与虚假的理解,正经历着怎样的结构性转移? 《数字回响》是一部跨学科的深度探讨之作,它以哲学思辨为骨架,辅以社会学、认知心理学乃至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试图描摹出数字生态对人类心智和集体行为产生的深远影响。本书将引导读者穿越信息过载的迷雾,审视那些潜藏于屏幕光影之下的权力结构与行为驱动力。 第一部分:心智的拓扑学——认知边界的重构 我们的大脑,这一亿万年进化的产物,在面对比特流的洪流时,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被“训练”着。本书首先深入探讨了注意力经济学如何侵蚀我们深度思考的能力。不同于以往传播媒介的线性叙事,超链接和即时反馈机制正在培养一种“片段化思维”——一种习惯于快速扫描、肤浅连接、难以维持长时间专注的状态。我们分析了这种认知模式转变对学习能力、记忆保持以及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构成的挑战。 更进一步,我们探讨了算法推荐系统对“知识疆域”的影响。当信息接收权日益被黑箱化的优化目标所主导时,个体经验的偶然性与开放性是否正被一种高效却狭隘的“信息茧房”所取代?本书通过对认知偏误(如确认偏误、锚定效应)在数字环境中被算法如何放大和固化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数字工具在无意中如何限制了我们想象力的边界,使我们的思维路径日益趋同。 第二部分:社交的异化与新型共同体的诞生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而“社会”的定义正在被重写。本书摒弃了对社交媒体的简单道德批判,转而关注其对亲密关系与公共领域的结构性影响。在即时通讯和虚拟身份交织的世界里,人际互动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去实体化”过程。我们如何区分屏幕上的“表达”与真实的“存在”?情感的交流是否正被符号化的表情符号和点赞机制所取代,从而导致了一种“高连接、低共情”的社会状态? 此外,本书详细剖析了数字公共领域的复杂性。一方面,去中心化的平台赋予了边缘群体前所未有的发声机会;另一方面,匿名性、群体极化与“取消文化”的兴起,构成了新型的社会控制和舆论审判机制。我们考察了“共识”是如何在海量数据和情绪动员中被迅速生成、又迅速瓦解的,以及这对民主决策的长期稳定构成了何种考验。 第三部分:权力的迁徙与数字主权的探讨 技术的进步往往伴随着权力的重新分配。《数字回响》将目光投向数据——这一新时代的石油——的控制权问题。本书审视了平台资本主义的本质,即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无休止采集和分析,实现对未来行为的预测与塑造。这不仅是商业竞争,更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 我们深入探讨了透明度、可解释性与问责制在全自动决策系统面前的困境。当医疗诊断、信贷审批乃至司法判决越来越依赖于AI的判断时,人类的判断权和申诉渠道在哪里?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技术中立”论的虚妄性,强调技术设计本身就是一种价值选择,呼吁对构建这些数字基础设施的伦理基础进行严肃的哲学拷问。我们不仅要问“技术能做什么”,更要问“我们允许技术做什么”。 第四部分:本体论的重构——人类在混合现实中的未来 面对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和人机交互界面的日益模糊,本书提出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再评估。当机器可以模仿、甚至超越人类的某些认知功能时,我们应该如何重新界定“智慧”、“创造力”和“自我意识”?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迫在眉睫的本体论挑战。 最后,本书并未给出简单的逃避主义或技术乌托邦式的答案。相反,它倡导一种“批判性在场”的生活态度。我们必须学会像清醒的潜水员一样,深入数字的深海,理解其洋流和压力,而非被动地漂浮。理解技术的运作机制,重塑我们对时间、空间和彼此的感知,是确保技术服务于人类福祉而非奴役人类心智的关键。 《数字回响》旨在唤醒一代人对自身生存境遇的警觉,它是一份对数字文明的深度体检报告,也是一份关于如何在算法时代中,夺回心智主权、重塑有意义的人类经验的行动指南。这是一部献给所有感到被时代裹挟,却渴望理解并驾驭这股洪流的当代思考者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