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黃鱔實用養殖技術》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傢編著。全書闡述瞭黃鱔人工養殖的全過程。內容包括:黃鱔的養殖概況,黃鱔的生物學特性,黃鱔的營養需求及餌料,黃鱔的人工繁殖、苗種培育、成魚養殖、病害防治及捕撈與運輸等,並附有黃鱔活餌料人工培育技術的介紹。《黃鱔實用養殖技術》內容翔實,技術可靠,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可供水産科研工作者、水産養殖專業戶參閱,也可供發展庭院經濟的廣大農民閱讀。
目錄
第一章 概述
一、黃鱔在我國淡水漁業中的地位
二、黃鱔的營養與保健價值
三、黃鱔的養殖概況
第二章 黃鱔的生物學特性
一、分類
二、形態特徵
三、生活習性
第三章 黃鱔的營養需求及餌料
一、黃鱔的營養需求
二、天然餌料
三、配閤
第四章 黃鱔人工繁殖技術
一、黃鱔的繁殖生物學特性
二、黃鱔的自然繁殖習性
三、黃鱔人工繁殖
第五章 黃鱔苗種的培育
一、鱔苗培育技術
二、鱔種養殖技術
第六章 商品鱔魚的養殖
一、成鱔的有關生活習性
二、鱔種的來源與鱔種選擇
三、養殖方法
四、黃鱔的收獲
五、黃鱔養殖實例
第七章 黃鱔的疾病及防治
一、黃鱔病害分類及特徵
二、引起黃鱔死亡的原因
三、黃鱔疾病的發生和傳播過程
四、黃鱔發病到死亡的過程
五、黃鱔病一般防治技術措施
六、病害的檢查和診斷
七、常用藥物的特性
八、病害防治原害的防治
九、常見黃鱔病害的防治
第八章 黃鱔的捕撈
一、人工養殖黃鱔的捕撈
二、野生黃鱔的捕撈
第九章 黃鱔的運輸
一、動輸前的準備工作
二、裝箱
三、運輸途中的管理
附錄 黃鱔活餌料的人工培育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二)外部形態的特殊性
黃鱔體態如蛇狀,頭大成錐體形,體錶黏液豐富,鰭條退化。這種外形的特殊性既具有優勢,也存在一定的劣勢。
體態如蛇狀,體錶黏液豐富,使其具有鑽洞穴居和躲藏避敵的優勢,但是,由於無鱗片,皮膚裸露在外,與一般魚類相比,失去瞭鱗片的保護,一旦受傷,直接傷至皮膚,甚至肌肉組織,雖然體錶黏液豐富,也一樣容易感染病菌。
鰭條退化,隻能依靠全身擺動,遊泳能力減弱,決定瞭隻能在淺水區生活,不能像“四大傢魚”那樣在江湖中洄遊。同時,這樣遊動方式,使其在被捕捉的過程中身體較易受傷,特彆是頭部和尾部。因此,在捕捉和馴養過程,應嚴防其受傷感染病菌。
(三)內部器官
黃鱔的內部器官包括消化道、肝、脾、腎、膽囊等(圖1),下麵分彆作一簡要說明,以便弄清其位置。
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和腸,但無胃。
口腔:由上、下頜組成,內有軟骨硬舌,是攝取食物的器官。
食道:即食物的通道。
腸:腸短,為體長的0.65倍,呈直管狀,直通泄殖孔。
肝髒:肝髒較長,是物質代謝的場所和分泌消化酶的主要器官。
膽囊:位於肝的末梢、腎髒的前端。膽囊內貯存的膽汁是由肝髒分泌而來的,由肝管經過膽囊管進入膽囊。
腎髒:較小,在肝髒後麵。
前言/序言
近20年來,我國的水産養殖業發展迅速,水産品年均增長率達10.5%,大大超過瞭世界年均增長6.8%的水平,使我國水産品的人均占有量也超過瞭世界人均值。這些成就無疑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國水産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結果。但我國水産品中淡水養殖部分所占比例較大,傳統養殖對象主要是被稱之為“四大傢魚”的青、草、鰱、鱅,以及後來漸成規模的鯉、鯿、魴等品種,雖然也屬人類最好的蛋白質來源,但産品質量並不盡如人意,市場價格幾乎十幾年如一日,甚至穩中有降,因此,猶如經營其他農産品一樣,大多數從事傳統水産養殖業者也陷入增産不增收的睏惑之中。
隨著我國溫飽問題的解決,市場需求正在從追求數量增長嚮追求質量效益轉化,人們對水産品的需求,已不滿足於僅僅作為蛋白質源需要的傳統養殖對象,而是追求高品位的優質産品。因此,水産養殖業能否提高效益,重要問題之一是看生産者的觀念是否能隨時代而轉變。作為科技工作者,就應該為這種轉變提供行之有效的技術支撐。為此,應金盾齣版社之約,我們組織部分有實踐經驗的水産科技工作者編寫瞭這套“名特優淡水魚養殖技術叢書”,旨在適應水産品市場由量嚮質轉化的需求,為我國淡水水産品養殖結構的調整墊石鋪路,以求達到能使水産養殖者增收緻富之目的。
“叢書”內容涵蓋瞭鮎類、鱘類、鯉科、鱧科、閤鰓科、鰍科、純科、亞口魚科等十幾種被認為是優質魚的實用養殖技術。各冊的編著者,不僅是研究相關魚的專傢,而且都親自成功地養殖過這種魚,並在實踐中總結和積纍瞭較豐富的經驗和教訓。
黃鱔實用養殖技術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