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竺可桢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杰出贡献。在竺可桢生前,其日记从未展示于人前;今天敞开来,发现它是一座史料宝库。《竺可桢全集》第6卷收录1936~1938年的竺可桢日记,其内容系首次以完整面貌出版,乃是研究中国近现代科学史、教育史、文化史、社会史等领域的许多学者翘首以盼20年、“读书界望眼欲穿”的不可多得的活生生的史料。
内容简介
《竺可桢全集(第6卷)》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19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0卷为补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竺可桢全集(第6卷)》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兰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本卷收录1936-1938年的竺可桢日记。
从南京北极阁到杭州西子湖畔,一肩挑起所长和校长的两副重担。用大学校长的亲身经历,记录了抗日战争的全程。率校一迁建德,二迁泰和,三迁宜山,四迁遵义,颠沛辗转五千里的“文军长征”。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杰出贡献。
目录
前言
关于竺可桢日记
日记编例
第6卷说明
1936年
日记
读书笔记
本年事要
通讯录
子女成绩与身高、体重
收支一览表
廿四五年度各校经常费
1937年
日记
读书笔记
本年事要
通讯录
子女成绩与身高、体重
建德移往吉安行李
泰和移宜山行李
1938年
日记
亲友通讯处
附录一第6卷人名简释表
附录二竺可桢家系人物表
附录三张侠魂家系人物表
精彩书摘
2月18日
星期二[南京]侵晨雪
汪同祖来。王伊曾来。
晨七点半起。八点一刻至所。阅陈长蘅在《经济年鉴》著《中国人口论》及日本人饭田茂三郎著《支那人口问题研究》。陈著中最有兴趣之问题乃依据广东中山县李氏家谱以定中国南方人五百年以来寿命之长短,因该项家谱始于元顺帝时,即西历十四世纪中叶。结果知十四五六世纪中国南方人之寿命比十七八九世纪为长,尤以壮年人为甚。如以十五六世纪与十九世纪相较,则男子寿命前者长四岁,女子前者长2.9岁。明末清初时寿命特别短促,则以政治上之原因也。又无论年岁大小,女子寿命均长于男子,自二岁至五岁不等。若与美国、荷兰相较,则我国十六七世纪二十岁人之寿命与荷、美十九世纪中末叶相差只两岁,但以我国十九世纪与欧美二十世纪相比则差十岁矣,可知我国有寿命减少而欧美人有延长之趋势。陈君以为中国人口有过剩之患之故。饭田书引洪稚存《意言》关于“治平”一节,足为中国人口论之鼻祖。有谓:“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十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田十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人。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十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子又生孙,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十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知其必不敷矣。”云云。
寄六弟函
刘菊坡函2月19日
星期三[南京]雨
孙儒范回。
晨七点起。八点至所。上午阅Field著《太平洋沿岸经济年鉴》一书,其中述各国矿产、农产经济状况极为详尽。
所中膳食又发生问题,蕴明荐之厨房于两月前离去后,已试之厨房均以同人中屡屡换菜不能工作而去。故余嘱定安暂时停开火食。余意膳食问题只有两种办法,一为各人包伙食者组织委员会共同管理,如大家认定厨子不好则换易。此种办法最为公允。但此法行之数月无效,委员会无形解散,故只有所中办理之法。由所中办理则包伙食者诸事不得顾问,惟有自由包与不包之权而已。
……
前言/序言
竺可桢全集(第6卷)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评分
☆☆☆☆☆
66666666666666666
评分
☆☆☆☆☆
读史能让人明智,我想这本书看罢,我真正能在那条微博里留上这么一条:“没文化真可怕,来,姐给你科普一下。不谢,解救无知国际友人是我应该做的!”哈哈哈,开个玩笑。希望不会有人说我破v
评分
☆☆☆☆☆
1915年中国留美学生创办“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的《科学》杂志,发起成立了“以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的中国科学社。竺可桢汇人到这股科学救国的洪流中,成为该社的第一批社员和《科学》杂志的早期编辑。以此为起点,他一生中始终坚持向民众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利用各种机会呼唤全社会注重科学事业的发展,倡言“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勇于担起天下兴亡的社会责任。
评分
☆☆☆☆☆
好书,慢慢收全,认真读之。
评分
☆☆☆☆☆
好~~非常的棒~!!~
评分
☆☆☆☆☆
好书好价好评
评分
☆☆☆☆☆
商品很好,可以购买。
评分
☆☆☆☆☆
回国后的竺可桢,先后在武昌和南京任教,在东南大学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为日后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早期专门人才。在推动科学教育升级转型的同时,他长期参与中国科学社的领导工作,被推选为继任鸿隽、丁文江、翁文灏之后的第四任社长。在1915年至1927年期间,中国的科学体制处于团体化组织自流发展的状态,而吸纳科学家最多、学科覆盖面最广、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