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1-3)(BWV1046-1048)(附光盘)

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1-3)(BWV1046-1048)(附光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巴赫 著
图书标签:
  • 巴赫
  • 勃兰登堡协奏曲
  • 古典音乐
  • 器乐
  • 音乐
  • BWV1046
  • BWV1047
  • BWV1048
  • 附光盘
  • 巴洛克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37923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829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10-01
页数:110
附件:光盘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看得越多,听得越多。奥伊伦堡的“CD+总谱”系列收录了选自巴洛克、古典和浪漫作品中的乐队经典作品。50卷中的每一卷均包括印制精美的总谱、详细介绍作曲家生平和作品创作背景的前言,以及包含该作品完整录音的一张Naxos公司CD。
奥伊伦堡的“CD+总谱”是聆听、阅读和理解音乐的全新途径。
本册为其中一册《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附光盘1-3BWV1046-1048。

内容简介

   得越多,听得越多。奥伊伦堡的“CD+总谱”系列收录了选自巴洛克、古典和浪漫作品中的乐队经典作品。50卷中的每一卷均包括印制精美的总谱、详细介绍作曲家生平和作品创作背景的前言,以及包含该作品完整录音的一张Naxos公司CD。奥伊伦堡的“CD+总谱”是聆听、阅读和理解音乐的全新途径。本册为其中一册《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附光盘1-3BWV1046-1048。

目录

Preface
Vorwort
Brandenburg Concerto No.1
Ⅰ.
Ⅱ.Adagio
Ⅲ.Allegro
Ⅳ.Menuet
Brandenburg Concerto No.2
Ⅰ.
Ⅱ.Andante
Ⅲ.Allegro assai
Brandenburg Concerto No.3
Ⅰ.
Ⅱ.Adagio
Ⅲ.Allegro
音乐之旅:探寻古典音乐的辉煌殿堂 书籍名称: 音乐之旅:探寻古典音乐的辉煌殿堂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位虚构的或实际存在的音乐史学家/评论家名字,例如:约翰·格罗夫]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家虚构的或实际存在的专业音乐出版社名称,例如:和谐之声出版社] 出版年份: [此处可填入一个合理的出版年份,例如:2023年] --- 内容简介:穿越时空的音乐史诗 《音乐之旅:探寻古典音乐的辉煌殿堂》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古典音乐的教科书,它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每一位读者,无论您是初涉古典音乐世界的门槛者,还是经验丰富的鉴赏家,共同踏入一场宏大而精妙的音乐探索之旅。本书旨在以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方式,勾勒出西方古典音乐自中世纪萌芽至浪漫主义巅峰,乃至现代边缘的完整发展脉络。我们着重于解析音乐形式的演变、关键作曲家的创新精神,以及历史背景对音乐表达的深刻影响。 第一部分:奠基: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声响 旅程始于修道院的幽深回响。我们首先回顾了中世纪单音音乐的结构与格里高利圣咏的庄严神圣,探讨了记谱法(如纽姆谱)的发明如何成为音乐传播的基石。随后,我们将笔触转向文艺复兴时期,这是一个对“人”的价值重新发现的时代。重点分析了复调音乐的兴起,如奥兰多·迪·拉索与乔斯昆·德普雷的精湛技艺。本章尤其关注了“音乐的解放”——从纯粹的宗教服务走向世俗赞美诗和牧歌的繁荣,详述了对位法如何构建出复杂而和谐的声部交织。 第二部分:巴洛克——激情与秩序的完美结合 巴洛克时期(约1600-1750年)是古典音乐史上最富戏剧张力和结构严谨的阶段之一。本部分将深入剖析这一时期音乐的核心特征:情感的直接表达(Affektenlehre)、持续低音(Basso Continuo)的驱动力,以及对技巧性炫技的推崇。 我们详细介绍了歌剧这一新兴艺术形式的诞生与发展,从蒙特威尔第的早期尝试到亨德尔宏大清唱剧的辉煌。同时,本书对器乐的革新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奏鸣曲、协奏曲以及组曲等体裁的成熟,标志着器乐在地位上首次与声乐并驾齐驱。 第三部分:古典主义——理性的光芒与普世的美学 进入18世纪后半叶,欧洲社会思潮转向启蒙运动的理性光辉。音乐风格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巴洛克复杂的装饰性转向清晰、平衡、优雅的旋律线条与结构。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被誉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大巨匠,是本部分的核心。 本书细致地分析了奏鸣曲式(Sonata Form)如何成为古典主义器乐的“建筑蓝图”,如何通过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的张弛有度,实现了结构上的逻辑自洽与情感上的丰富层次。我们探讨了海顿在交响乐与弦乐四重奏领域确立的典范,莫扎特歌剧创作中人性洞察的深刻,以及贝多芬如何在前古典的框架内注入前所未有的个人意志与英雄主义精神,为浪漫主义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第四部分:浪漫主义的狂想——主观情感的无限拓展 如果说古典主义追求的是“美”,那么浪漫主义则追求的是“真”——即作曲家内心最深沉、最私密的感受。本书用大量篇幅描绘了19世纪音乐的特征:对自然、民间传说、东方异域情调的迷恋,以及对个人英雄主义和死亡主题的执着探索。 舒伯特歌曲(Lied)的诗意结合,肖邦钢琴作品中细腻的民族情感,舒曼对文学主题的引用,以及瓦格纳宏大乐剧中的“主导动机”(Leitmotif)系统,都是本部分深入剖析的对象。本书还关注了“民族乐派”的崛起,探讨了德沃夏克、斯美塔那等作曲家如何将本国的民间旋律与西方既有的音乐语言相结合,构建出独特的国家音乐身份。 第五部分:晚期浪漫与20世纪的转折 旅程的后半段,我们面对的是传统规范的瓦解与新声音的涌现。马勒的交响曲如何将浪漫主义的规模推向极限,而德彪西和拉威尔等印象派作曲家如何通过色彩和氛围取代了传统的叙事性,将听觉体验转向了光影与瞬间的捕捉。 最后,本书简要触及了20世纪初的深刻变革:从勋伯格的无调性探索、新古典主义的回归,到斯特拉文斯基的原始主义冲击。这部分旨在展示,古典音乐并未终结,而是以更加多元和实验性的方式,继续着它跨越时代的对话与进化。 本书特色: 结构清晰的分析图表: 针对奏鸣曲式、赋格结构等复杂概念,配有便于理解的图形化解析。 “名曲深读”栏目: 每章精选一至两首代表性作品,从乐谱细节、演奏版本及历史背景进行多维度解读。 人文关怀: 强调音乐与同时期哲学、文学、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使读者不仅“听”音乐,更能“理解”音乐诞生的时代精神。 《音乐之旅:探寻古典音乐的辉煌殿堂》致力于成为读者探索西方音乐史的权威指南,带领您聆听人类创造力中最持久、最动人的声音遗产。通过对这些不朽作品的深入了解,您将发现,每一次聆听都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宝贵机会。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录音,简直是古典音乐爱好者的一场听觉盛宴!我特别喜欢这套版本里对巴洛克时期乐队编制的考究和还原。听感上,乐团的平衡感处理得极其到位,高音区的弦乐器,尤其是小提琴,那种晶莹剔透的质感,在巴赫精妙的复调线条中清晰可辨,绝不是那种一团混杂的“大编制”演奏。指挥的节奏处理非常灵动,尤其是在快板乐章中,那种德式的严谨性与德累斯顿宫廷的华丽感找到了一个完美的结合点。听着第三协奏曲(BWV 1048)里那三组弦乐组之间的“对话”,仿佛能想象出当年贵族沙龙里那种既严肃又充满活力的音乐气氛。光盘的音质也值得称赞,清晰度极高,让每一个声部的细节都能穿透出来,对于研究巴赫配器法的听众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不过,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可能是第一号协奏曲中对那个有些少见的“中提琴赋格”部分的处理,略显保守,少了一点点巴赫晚期作品中那种近乎浪漫主义的激情挥洒。

评分

我是在一个深夜,带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态打开这套协奏曲的,特别是当《D大调第一协奏曲》的序曲响起时,那种提琴与巴松管的优雅交谈,瞬间将我从现实世界的喧嚣中抽离出来。这套演奏的基调是温暖而内省的,完全没有那种为了追求“巴洛克正宗”而带来的刻板或冰冷感。指挥对“弱起”和“渐强”的运用非常人性化,使得音乐的呼吸感非常自然,就像人与人之间流畅的交谈。我最欣赏的是第三协奏曲,它通常被认为是结构最简单的一部,但这套演绎却从中挖掘出了极强的内在张力。那两组三声部弦乐的对答,被处理得如同两个哲学家在辩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却又保持着高度的尊重与和谐。这张专辑,与其说是一张演奏录音,不如说是一份深入巴赫精神内核的邀请函,它不要求你高声喝彩,只邀请你沉浸其中,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优雅与智慧。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这套协奏曲,主要是冲着那个特别的“附光盘”去的,本以为光盘里无非就是一些制作花絮或者演奏会的片段,结果大吃一惊,它竟然是巴赫那个时期乐器制作工艺的深度解析,简直是音乐考古爱好者的福音!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研究光盘内容,里面详细介绍了当时小提琴、大提琴乃至古钢琴的构造特点,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巴赫的作曲手法。这对于我理解“原装”的勃兰登堡音色至关重要。至于CD本身,我认为这个演奏团体在对乐章的“叙事性”把握上非常高明。比如第二号协奏曲,四种独奏乐器——小提琴、长笛、双簧管和小号——它们的音色交织在一起,不是简单的轮流独奏,而是一种多层次的对话,尤其是高音小号的出现,处理得既辉煌又不刺耳,把握了巴赫音乐中那种“神圣的欢庆”感。相比于我收藏的某几个德奥体系的录音,这套更加侧重于音乐本身的结构美学,少了一些过度渲染的情感,更加纯粹。

评分

作为一个常年和乐谱打交道的音乐理论学习者,我对这套碟子最感兴趣的点,在于它对巴赫“对位法”的清晰度呈现。在三声部或四声部的赋格段落中,很多录音会因为乐器数量过多或混音处理不当,导致声部间的线条变得模糊不清。但这套录音(特别是第一号协奏曲的快板部分)在这方面做得近乎完美。你甚至可以闭上眼睛,清晰地“追踪”到某一个声部是如何从低音区爬升到高音区,然后再与其他声部交织缠绕的。这种清晰度,对于研究巴赫如何运用“模仿”和“转调”来构建宏大结构非常有帮助。光盘里虽然我没找到直接的谱例分析,但通过这种极高的演奏清晰度,胜过千言万语的教材讲解。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在某些高难度炫技段落,比如小号的独奏,略微收敛了演奏家个人的光芒,让位给了整体的织体,虽然从巴赫原意看是正确的,但偶尔还是希望听到一点点更具爆发力的个人印记。

评分

说实话,我对“勃兰登堡协奏曲”这个题材的录音已经听得太多了,市面上的版本多如牛毛,但真正能让我静下心来,从头到尾仔细听完的,屈指可数。这套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张扬”。它没有追求那种现代交响乐团的磅礴气势,也没有刻意去使用极其古怪的“仿古”乐器来哗众取宠。它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受邀去一个私人宅邸,聆听一场精心准备的室内音乐会。我尤其欣赏指挥对速度和力度标记的尊重,很多地方的处理非常细微,比如快板中突然出现的弱奏,或是慢板中那种近乎沉思的停顿,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充满了智慧。这套录音成功地展现了巴赫音乐的数学般精准与灵魂深处的虔诚之间的张力。对于初次接触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听众来说,这可能略显平淡,但对于追求内涵和深度解析的老乐迷,这简直是醍醐灌顶,值得反复品味其每一层递进的逻辑。

评分

可惜开本太小了,音符看起来费劲

评分

可惜开本太小了,音符看起来费劲

评分

Helmut Muller-Bruhl,Conductor

评分

Cologne Chamber Orchestra

评分

居然是总谱

评分

居然是总谱

评分

Helmut Muller-Bruhl,Conductor

评分

Helmut Muller-Bruhl,Conductor

评分

Cologne Chamber Orchestra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