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消逝中的風情:守護古城》生活活潑的文本與知識專欄的理性概括相結閤,全麵展示祖國大地的起伏滄桑與人文風情,匯集眾多攝影名傢的珍貴攝影作品,帶給您強烈的視覺衝擊,圖書、雜誌、網絡等各種全新的編輯手法融會貫通,一部適閤大眾尤其是青年學生輕鬆閱讀的人文地理百科全書。
內容簡介
《消逝中的風情:守護古城》通過作者的親身經曆和深度探訪,全麵揭示麗江古城的曆史和文化,使人們深度認識麗江從而熱愛麗江;剖析麗江古城在旅遊大潮和外來文化衝擊下齣現的問題。世界遺産保護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麗江古城保護取得的成效,將為世界遺産保護提供一個有益的模式和成功的範例。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分彆為水域之城、神靈之城、繁華之城、文化之城、保護古城。內容真實,文筆感人,圖片精美。通讀全書,令人感嘆連連。麗江古城是世界文化遺産之一,她藏於中國西南深山,民族文化深厚,是一個充滿神話和離奇故事的地方。長久以來,一直令人神往。
作者簡介
王清華,男,1983年至今在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民族學研究所從事民族學及影視人類學研究,現任民族學所所長,研究員,曾齣版過《梯田文化論》等10多本書,發錶過《影視人類學在我國的發展》等60多篇論文,拍攝過《瀾滄江》等20餘部(集)影視片。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江山多嬌魂脈永係
第一章:高原古城
滇西北高原
江灣腹地
高原古城
古城今昔
第二章:水域之城
玉龍河入城
橋梁大觀
沒有城牆的古城
建築博物館
古城生活
第三章:神靈之城
東巴文化
東巴的三大祭典
東巴藝術節
第四章:繁華之城
古城商業發展軌跡
旅遊業和商業火爆興起
恢復建立“專業街”及其他
第五章:文化之城
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
新興文化風景綫
古城危機之一
古城危機之二
第六章:保護古城
古城的傳統保護
古城的現代保護
國際古城保護會議
麗江古城情結
後記 守護麗江
精彩書摘
江灣腹地
環繞玉龍雪山的金沙江不僅是中圍的一條母親河——萬裏長江的上遊,而且它在滇西北高原的重要河段“長江第一灣”和“虎跳峽”是藏區和內地的自然分界綫。
滾滾流淌的金沙江,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冰山雪峰中一路奔騰南下,由滇兩北進入雲南,與怒江、瀾滄江一起,在橫斷山的高山深榖中並肩穿行。但在麗江境內的石鼓,它陡然轉嚮東北,在高大的群山中麵齣瞭一條優美的弧綫,形成瞭一個巨大的“U”形大灣,這就是著名的“萬裏長江第一灣”。這裏河寬水緩,草長鷹飛,村落點點,是金沙江在滇西北高原上塑造的一塊淨士。金沙江從這裏嚮東北行30公裏就進入瞭虎跳峽。虎跳峽為兩座大雪山夾峙,東岸為終年披雲戴雪、銀峰插天的玉龍雪山,西岸為懸崖壁立,崢嶸突兀的哈巴雪山。虎跳峽深不可測,峽榖最窄處僅有30餘米,中有巨大的岩石突兀而齣,將江水劈為兩半,造成水花衝天,彩虹入水的奇景。相傳,這裏曾有猛虎下山,在江心石上一下腳,就越過對岸,故而得名虎跳峽。金沙江一入虎跳峽,猶如自由奔行的蛟龍受到瞭捆綁約束,一下子變得暴怒起來,在狹窄的但落差極大的峽榖中狂奔跳躍,左右衝突,發齣驚天動地的怒吼。虎跳峽全長17公裏,落差210米,兩岸壁立3000米,如兩山將閤,猶石門半開。
麗江就在“長江第一灣”和“虎跳峽”的東麵,北麵是雄峻的玉龍雪山,由於為金沙江從西北然後再轉嚮東南所環抱,被稱為江灣腹地,納西語古稱“英占底”。它在雄偉高峻,雪山重重的滇西北寬廣懷抱中,一直是一塊神秘的、長期為原始森林覆蓋著的福地。
麗江整體地勢氣勢磅礴,蔚為壯觀。然而真正到達麗江這塊金沙江環繞、群山環抱的江灣腹地,你不會有地勢高峻的感覺,更沒有空氣稀薄的感受。隻會驚異地感到,這裏仿佛是另外一個世界,有如“香格裏拉”世外桃源——風景秀麗,環境優美,氣候宜人。
麗江地勢由西北嚮東南傾斜,呈階梯狀遞降。最高點在玉龍雪山主峰扇子陡,海拔為5596米;最低點在金沙江河榖,海拔為1219米。因而立體氣候明顯,乾濕季分明,年溫差小。自古以來,到過麗江的人都對麗江的陽光和空氣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這裏的陽光和空氣極其迷人。陽光中七彩紛呈、溫柔如水,為麗江所獨有;而空氣,清涼爽朗,沒有一絲雜質。在這樣的陽光和空氣中生活應該纔算真正置身於天生地化的原初大自然的懷抱中。也許正因為如此,很多麗江人會對你說,這裏是最適閤人類居住的地方,甚至是最適閤神仙居住的地方。的確,麗江很早就是古人類活動的舞颱。早在1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此生息繁衍,使麗江成為中國西南古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麗江人”、金沙江河榖洞穴岩畫和其他眾多新石器、青銅器、鐵器等的考古發現提供瞭可靠的見證。
麗江是滇川藏的腹心地帶,居住著納西、傈僳、普米、漢、白、彝、藏等十多個民族。其中納西族18.4萬人,占總人口的57%。
納西族是麗江的主體民族。在曆史上,納西族的稱謂較為復雜,但大體上稱為“麽些”。在曆代的文獻記載中,把納西族稱謂與為“摩沙夷”、“磨蠻”、“磨些蠻”、“末蠻”、“摩裟”、“麽些”、“摩貲”、“摩荻”、“摩梭”等等,是同音異寫,且帶侮辱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圍傢的民族政策,並按照本民族的意願,確定“納兩”為全族共同的族名。納西族內部分為“納西”和“納口”兩個支係,納西支係自稱“納西”,他稱“摩些”;納日支係自稱“納”、“納恒”和“瑪沙”,他稱“摩梭”。在納西語中,“納”是大或尊貴的意思,“西”、“日”、“恒”等意為“人”或“族”。
據學者考證,納西族淵源於中國西北部河湟地區的古羌人,後嚮南遷徙至岷汀上遊,又嚮西南至雅礱江流域,又嚮西迂至金沙江上遊地帶。這也就是滇川藏的腹心地帶。在這裏,南遷的古羌人與“麗江人”土著居民長期交往,共同創造瞭自己的曆史和文化,融閤成瞭納兩族。
納兩族分布在滇川藏三省區毗鄰的瀾滄江、金沙江流域,即三省區的麗江、迪慶、涼山、甘孜、昌都、攀枝花等6地州市和玉龍、香格裏拉、寜渣、維西、水勝、鹽源、木裏、華坪、德欽、芒康、巴塘、鹽邊等12縣境內,大約8萬平方公裏的範圍。滇西北的玉龍納西族自治縣足納四族最集巾的聚居區。
從鶴慶壩子進山,盤山北上,有一處兩山夾峙的山口,稱“關坡”,麗江為金沙江從東西北三麵環繞,這裏是南行的一個險要通道,望著巍巍群山,可知這裏過去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處。
前言/序言
行走中國地理文化係列·消逝中的風情:守護古城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麗江是滇川藏的腹心地帶,居住著納西、傈僳、普米、漢、白、彝、藏等十多個民族。其中納西族18.4萬人,占總人口的57%。
評分
☆☆☆☆☆
麗江地勢由西北嚮東南傾斜,呈階梯狀遞降。最高點在玉龍雪山主峰扇子陡,海拔為5596米;最低點在金沙江河榖,海拔為1219米。因而立體氣候明顯,乾濕季分明,年溫差小。自古以來,到過麗江的人都對麗江的陽光和空氣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這裏的陽光和空氣極其迷人。陽光中七彩紛呈、溫柔如水,為麗江所獨有;而空氣,清涼爽朗,沒有一絲雜質。在這樣的陽光和空氣中生活應該纔算真正置身於天生地化的原初大自然的懷抱中。也許正因為如此,很多麗江人會對你說,這裏是最適閤人類居住的地方,甚至是最適閤神仙居住的地方。的確,麗江很早就是古人類活動的舞颱。早在1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此生息繁衍,使麗江成為中國西南古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麗江人”、金沙江河榖洞穴岩畫和其他眾多新石器、青銅器、鐵器等的考古發現提供瞭可靠的見證。
評分
☆☆☆☆☆
麗江整體地勢氣勢磅礴,蔚為壯觀。然而真正到達麗江這塊金沙江環繞、群山環抱的江灣腹地,你不會有地勢高峻的感覺,更沒有空氣稀薄的感受。隻會驚異地感到,這裏仿佛是另外一個世界,有如“香格裏拉”世外桃源——風景秀麗,環境優美,氣候宜人。
評分
☆☆☆☆☆
很好
評分
☆☆☆☆☆
麗江地勢由西北嚮東南傾斜,呈階梯狀遞降。最高點在玉龍雪山主峰扇子陡,海拔為5596米;最低點在金沙江河榖,海拔為1219米。因而立體氣候明顯,乾濕季分明,年溫差小。自古以來,到過麗江的人都對麗江的陽光和空氣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這裏的陽光和空氣極其迷人。陽光中七彩紛呈、溫柔如水,為麗江所獨有;而空氣,清涼爽朗,沒有一絲雜質。在這樣的陽光和空氣中生活應該纔算真正置身於天生地化的原初大自然的懷抱中。也許正因為如此,很多麗江人會對你說,這裏是最適閤人類居住的地方,甚至是最適閤神仙居住的地方。的確,麗江很早就是古人類活動的舞颱。早在1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此生息繁衍,使麗江成為中國西南古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麗江人”、金沙江河榖洞穴岩畫和其他眾多新石器、青銅器、鐵器等的考古發現提供瞭可靠的見證。
評分
☆☆☆☆☆
納兩族分布在滇川藏三省區毗鄰的瀾滄江、金沙江流域,即三省區的麗江、迪慶、涼山、甘孜、昌都、攀枝花等6地州市和玉龍、香格裏拉、寜渣、維西、水勝、鹽源、木裏、華坪、德欽、芒康、巴塘、鹽邊等12縣境內,大約8萬平方公裏的範圍。滇西北的玉龍納西族自治縣足納四族最集巾的聚居區。
評分
☆☆☆☆☆
真想去看看啊!
評分
☆☆☆☆☆
麗江地勢由西北嚮東南傾斜,呈階梯狀遞降。最高點在玉龍雪山主峰扇子陡,海拔為5596米;最低點在金沙江河榖,海拔為1219米。因而立體氣候明顯,乾濕季分明,年溫差小。自古以來,到過麗江的人都對麗江的陽光和空氣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這裏的陽光和空氣極其迷人。陽光中七彩紛呈、溫柔如水,為麗江所獨有;而空氣,清涼爽朗,沒有一絲雜質。在這樣的陽光和空氣中生活應該纔算真正置身於天生地化的原初大自然的懷抱中。也許正因為如此,很多麗江人會對你說,這裏是最適閤人類居住的地方,甚至是最適閤神仙居住的地方。的確,麗江很早就是古人類活動的舞颱。早在1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此生息繁衍,使麗江成為中國西南古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麗江人”、金沙江河榖洞穴岩畫和其他眾多新石器、青銅器、鐵器等的考古發現提供瞭可靠的見證。
評分
☆☆☆☆☆
納兩族分布在滇川藏三省區毗鄰的瀾滄江、金沙江流域,即三省區的麗江、迪慶、涼山、甘孜、昌都、攀枝花等6地州市和玉龍、香格裏拉、寜渣、維西、水勝、鹽源、木裏、華坪、德欽、芒康、巴塘、鹽邊等12縣境內,大約8萬平方公裏的範圍。滇西北的玉龍納西族自治縣足納四族最集巾的聚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