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修订本)》是阿城*新的学术随笔集。 由当代天文考古学学术研究,从1985年安徽凌家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玉板中,还原出两千多年来传说中的河图、洛书图形。 由此考证结果,循以田野考查,证明中国贵州苗族刺绣的图型构成原理,完整保存了河图、洛书的意义和造型。 此一原理,同样保存在彝、瑶、僮、黎等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工艺造型中,唯不及苗族的完整。 再由民族迁徙的考古发掘、文献勾沉研究证明,中国西南上述几个少数民族是在新石器时代由中国东南地区迁徙到西南横断山脉地区,是中国古中原文化的幸运保存者,保存延续的时间长达近五千年。 本书自上市以来,已经印刷三次,每次重印都有修订,增加内容,替换图片等。这次做一个修订本,并且重新换封面。
缘起
导读
概说
洛书
河图
天极
天极与龟
天极与蝴蝶
夏商周青铜器中的天极
涡纹、蝉纹
移形借位
虎食人卣
屈原《九歌》
中国文明造型之源在天象
天极与先秦哲学
东亚文明的猜测
附录
收藏者言 何海燕
重印后记
这本《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修订本)》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和宇宙观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关于“形而上”的探讨。拿到这本书,我最先吸引我的是它的标题,一种古老神秘的召唤感油然而生。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就被书中对“洛书”和“河图”的深入解读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这些图形,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追溯它们在中华文明早期孕育和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这些图形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宇宙模型以及对后世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影响的细致分析。它让我看到了,这些看似抽象的符号,实则承载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社会秩序以及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书中大量的历史文献引用和考古发现的结合,使得论证过程严谨而富有说服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知层次提升了不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人心灵深处的窗户。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两个古老图形的解读,更是一次对中华文明源头活水的寻根之旅,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我是一位历史爱好者,一直对中华文明的早期起源和发展脉络充满好奇。《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修订本)》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探求的欲望。它以“洛书”和“河图”这两个看似古老的符号为切入点,层层剥茧,展现了它们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图形神化,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从社会、政治、军事、哲学等多个维度,去解读它们是如何渗透到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书中对这些图形与古代政治制度、战争策略、城市规划之间关系的论述,尤其让我耳目一新,我从未想过这些简单的图形竟然能与如此宏观的社会现象产生如此紧密的联系。作者的分析逻辑严谨,引用史料丰富,给我一种非常扎实可靠的感觉。这本书不仅解答了我的一些疑问,更引发了我更多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思考。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忽略的那些最基本的符号,可能蕴含着最深刻的智慧。
评分作为一名文化研究的从业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全新视角,并且具有深度研究价值的著作。《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修订本)》这本书,无疑给了我这样的惊喜。我一直认为,“洛书”和“河图”不仅仅是简单的图谱,更是中华文明早期认知世界、构建秩序的逻辑框架。这本书的作者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将这两个图形置于文明起源的宏大叙事中,进行了一次令人信服的“造型探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这些图形所代表的“模型”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抽象的哲学概念,更是古人实践智慧的结晶,影响了他们对宇宙、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方式。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科领域对“洛书”和“河图”的解读进行了梳理和辨析,展现了其跨越时空的生命力和演变轨迹。这种宏观的视角和微观的深入分析相结合,使得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启发性。它让我看到了,对古代符号的理解,可以如此深刻地触及文明的本质。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神秘主义和象征符号非常感兴趣,而《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修订本)》这本书,则是一次让我大开眼界的阅读体验。它以“洛书”和“河图”这两个最古老、最核心的中华符号为起点,带领我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吸引力,仿佛我不是在阅读一本书,而是在参与一场考古发掘,一点点地揭开这些神秘符号的面纱。我非常喜欢书中对这些图形所象征的“宇宙秩序”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与古代社会生活、政治运作、乃至艺术创作紧密相连。我特别被书中关于“阴阳五行”等概念如何通过这些图形得以具象化,并成为中华文化基因一部分的论述所打动。这种将抽象哲学转化为具体造型的思维方式,正是中华文明的独特之处。这本书的修订版,一定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精炼和充实,我对作者的这种不懈追求感到由衷的敬佩。它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智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且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评分《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修订本)》这本书,用一种非常令人着迷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想象力的古代世界。作为一名对设计和符号学略有了解的读者,我被书中对“洛书”和“河图”这些基本图形的深入剖析深深吸引。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不仅仅局限于这些图形本身,而是将其视为中华文明早期“造型”的源头,探讨它们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建筑、绘画、甚至社会结构的设计理念。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这些图形的“可视化”解读,仿佛作者拥有神奇的画笔,能够将那些古老抽象的符号,在我的脑海中生动地呈现出来,并解释它们所代表的意义。这种对“形”与“意”的辩证关系的探讨,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流畅的文笔和清晰的逻辑,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丝毫不会感到枯燥,反而有一种跟随作者一起探险的兴奋感。这本书的修订本,在内容上肯定有更新更深入的见解,这让我对作者的学术严谨性更加钦佩。它让我看到了,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图形,也可能蕴含着无尽的哲学和艺术信息,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