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醫治法與方劑》是成都中醫藥大學陳潮祖教授傾力近50年完成的專著,自1975年由人民衛生齣版社齣版以來,曆經30餘年,總印數達40餘萬冊,深受讀者喜愛,成為幾代中醫學者必備參考書之一。本次修訂是在2003年第4版基礎上修改而成的。
《中醫治法與方劑(第5版)》分導論、上篇和下篇三部分。
導論為中醫學理釋疑,是在第4版基礎上新增的,將陳潮祖教授晚年所撰中醫學術感悟文章分成12章,明確瞭中醫學術界部分晦而不明、爭論不休的問題,剖析瞭中醫學理的特色。上篇為總論,所列3章分彆論述瞭病機、治法、方劑三方麵的有關知識,揭示瞭病機、治法、方劑的共性,論述三者間的內在聯係。下篇為各論,以五髒為核心分成五大係統,每一係統成為一章,加上兩髒同病,共計6章。每章均按生理功能及其相關結構分節,探討發生病變時的緻病機理;再據病機探討治法,並舉成方為例,使治法成為有形可徵的實體;每方均按據證析理、據理立法、依法釋方的順序闡述方義,突齣理法方藥問的聯係。全書包括148條病機、148種治法、623首正方、190首附方(含作者晚年新製臨床效驗方,如五通湯),雖未囊括一切病機和展示一切治法與方劑的結構,但已大體反映瞭五髒生理發生病變以後的病機和治法梗概。書後另附方劑筆畫索引,方便讀者查閱。
《中醫治法與方劑(第5版)》立論新穎,條理井然,理法周詳,方藥實用,並附驗案,廣泛適用於各層次中醫臨床工作者、教師、學生參考使用。
作者簡介
陳潮祖,男,1929年2月齣生,漢族,四川宜賓人。1947年畢業於宜賓師範學校。1949年開始學醫。1957年考入成都中醫學院進修班,1958年留校從事方劑教學工作。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成都市第七、八、九屆政協委員。1991年被國傢衛生部選為學術繼承人的導師,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50餘年來陳教授著述200餘萬字。其中《中醫治法與方劑》為其代錶作。該書曆經35年,現已齣至第5版,培養瞭幾代中醫學者,影響甚大。該書第3版已被譯成韓文齣版。其所著《中醫病機治法學》1991年已被譯成日文齣版。另外,參與編寫的著作還有《中藥方劑臨床手冊》、《醫學百科全書》(髒腑病機部分)等,共計7部。
在教學科研之餘,他還從事中醫臨床工作,擅長診治內科、婦科常見病、疑難病,不少醫案已被收入《臨證解惑》一書。
目錄
導論 中醫學理釋疑
第一章 陰陽五行是中醫學理的基礎
一、陰陽學說的物質基礎
二、五行學說的物質基礎
三、中醫理論體現醫哲結閤的學理
第二章 整體觀孕育中醫病因學說
一、外感六淫源於天人相應的整體觀
二、內傷七情源於人體自身和人與社會的整體觀
第三章 肝係筋膜生理病理
一、肝係筋膜,本屬腦係
二、筋膜攣急,當從肝治
第四章 三焦結構及其生理病理
一、腦外筋膜是其心神之主
二、少陽三焦是由膜腠組成
三、少陽三焦是津氣升降齣入之路
四、少陽三焦為其津氣升降齣入之樞
五、少陽三焦是其緻病因素侵犯五係之路
六、三焦病變是其津氣筋膜的綜閤反映
第五章 升降齣入,無器不有
第六章 肝主疏泄溯源
一、肝主疏泄包涵哪些物質
二、為何肝能主持疏泄
三、肝主疏泄,根源從何而來
第七章 血管與三焦是營衛環流之路
一、三焦與其營衛關係
二、三焦津氣與其髒腑形骸關係
第八章 五髒六腑宜通是其生理病理共性
第九章 中醫學理體現五個特點
一、整體觀念,貫穿始終
二、衛氣論述,獨樹一幟
三、醫理哲理,兩者閤用
四、辨證模式,縱橫交織
五、辨證論治,環環相扣
第十章 實踐是檢驗中醫學理唯一標準
第十一章 異病同治是本書辨證模式
一、病因不同,可用一方治療
二、病位不同,可用一方治療
三、證象不同,可用一方治療
第十二章 中醫理論基礎及其辨證綱領
一、陰陽五行學說是中醫理論基礎
二、五經五緯是中醫辨證綱領
上篇 總論
第十三章 病機概述
第一節 病機源流
一、發展簡史
二、存在問題
三、發展方嚮
第二節 髒腑病機的生理依據
一、髒腑經絡係統
二、五髒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
三、升降齣入是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
四、四時與五髒相應的天人相應觀
第三節 構成病機的三個要素
一、病因
二、病位
三、病性
第四節 病機分析反映的共性
一、結構係統與生理功能的整體聯係
二、五髒之間的協同製約關係
三、五髒功能與基礎物質之間的關係
四、基礎物質之間的依存轉化關係
五、髒腑功能與基礎物質的升降齣入
六、五髒經隧的弛張
第五節 證象是分析病機的依據
一、望診
二、聞診
三、問診
四、切診
第十四章 治法概述
第一節 治法源流
一、發展簡史
二、存在問題
三、發展方嚮
第二節 治法與病機的關係
一、根據六氣病機産生的治法
二、根據八綱病機産生的治法
三、根據氣血津液精病機産生的治法
四、根據衛氣營血病機産生的治法
五、根據髒腑病機産生的治法
六、根據五行理論産生的治法
第三節 治療原則
一、治病求本,謹守病機
二、病從淺治,遲則難醫
三、陰陽消長,治宜詳審
四、調理升降,以平為期
五、病位不同,治法有彆
六、病性不同,施治自異
七、邪正盛衰,攻補異趣
八、微者逆治,甚者從治
九、宜通宜塞,斟酌其宜
十、因勢利導,驅邪外齣
十一、標本緩急,有常有變
十二、筋脈弛張,施治異趣
十三、處方用藥,當遵常法
第四節 治療大法
一、解錶法
二、瀉下法
三、和解法
四、溫裏法
五、清熱法
六、補益法
七、滋陰法
八、升降法
九、理氣法
十、活血法
十一、止血法
十二、祛濕法
十三、祛痰法
十四、消瘸法
十五、固澀法
十六、解痙法
第五節 治法與方劑的關係
一、依法立方
二、依法用方
三、依法釋方
四、依法類方
第十五章 方劑概述
第一節 方劑源流
一、發展簡史
二、存在問題
三、發展方嚮
第二節 方劑分類
一、按病證分類
二、按治療大法分類
三、按髒腑分類
第三節 方劑共性
……
下篇 各論
第十六章 肺係疾病機治法與方劑
第十七章 脾胃病機治法與方劑
第十八章 肝膽病機治法與方劑
第十九章 心係病機治法與方劑
第二十章 腎係病機治法與方劑
第二十一章 兩髒同病病機治法與方劑
方劑筆畫索引
精彩書摘
二、少陽三焦是由膜腠組成
足少陽膽由膽管與肝相連,有形可徵,嚮無爭議;唯手少陽三焦有無形質,《內》、《難》伊始,即開爭論之端。持《內經》之說者,謂其有形;宗《難經》之說者,謂其無形。其實,手少陽三焦是由膜原和腠理組成,確有形質可徵,無庸爭辯。三焦之膜,大至胸腹之膜,小至細胞之膜,廣闊無垠,故稱膜原,是連接全身上下內外組織,膜外空隙,包括皮膚之中、分肉之間、胸腹肓膜、五髒經隧夾層、眼膜間隙、腦外腔隙,稱其為腠,膜之所至,腠即隨之,膜腠閤稱少陽三焦,成為衛氣水津升降齣入之路。因其隨處異形,所在皆有,不似其它髒腑有其固定形態,僅居一隅,是故《難經·二十五難》纔謂“心主與三焦為錶裏,俱有名而無形”。所謂有名而無形,是言有名而無一定形態。因其無處不有,漫無邊際,景嶽纔謂三焦“際上極下,象同六閤,而無所不包也”。所謂六閤,乃指天地與其東南西北言也。
或謂:三焦古人隻指膜原,未言及腠,膜腠閤稱少陽三焦,似有蛇足之嫌。其實《素問·痹論》早將膜外間隙稱為“分肉之間”;仲景《金匱要略》早就指齣“腠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正韻》亦謂腠即“膚腠也,肉理分際也”,膜腠之說,有據可查,絕非杜撰。清代以來,唐容川、張锡純、周學海諸子隻言及膜,不言及腠,三焦能通津氣之理,仍然晦而不彰。唯膜外空隙,纔能流通津氣,膜腠閤稱三焦,則義理明矣。不僅膜腠閤稱三焦纔能說明津氣運行之路,也能說明氣血之間相互依存關係。心係脈絡遍布全身,肝係膜腠亦遍布全身,營行脈中,衛行脈外,陰陽相貫,如環無端,氣血相依關係亦就明矣!
或謂:三焦形質有無,無關大局,何必喋喋不休。須知形質有無,關係非常重大。無此,則不能將五髒五腑與錶裏上下連成一體;無此,則不能說明少陽三焦是其全身內外氣血津液精五類物質升降齣入、新陳代謝、去舊呈新之所;無此,則不能說明津氣是由何處通嚮髒腑形骸;無此,則不能說明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的相互關係;無此,則不能說明津氣運行三焦,兩者間的陰陽相濟關係;無此,則對津氣病變眾多證象不能理解;無此,則對隻據某髒病機立法之方能治他髒證象之理不能正確解釋。所以,三焦形質有無,必須探討清楚,並非無謂之爭。
或謂:《內經》所謂三焦,是將全身膜腠分為三個區域,歸屬三焦統領。三焦是其津氣升降齣入場所。如果津氣僅在胸腹腔內環流,不及其餘部分,有此理麼?手少陽三焦與手厥陰心包為錶裏,從其結構而言,三焦筋膜都由心包筋膜延展而來。如說心區以下筋膜與其心包無關,有此理麼?前言少陽三焦內連髒腑,外通皮毛,上至頭頂,下至於足,錶裏上下,無所不包,絕非虛構,確有其理在焉。
三、少陽三焦是津氣升降齣入之路
1.三焦是衛氣升降齣入之路《靈樞·衛氣》雲:“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之無端”。在此指齣,肺髒吸人體外之氣,分道揚鑣。浮於脈外之氣,稱為衛氣;循行脈內之氣,稱為營氣。
前言/序言
我從1962年開始撰寫此書,作為本校方劑學教材,反復經過7次修改,纔由我校送到人民衛生齣版社於1975年齣版。經過1980年再版、1995年齣第3版、2003年齣第4版,已11易其稿,印數多達50餘萬冊矣!作為一本科技專著,讀者麵窄,在30餘年之中印數能夠達到50萬冊之多,說明我的年華沒有虛度,心血沒有白耗。第3版時,我將1988年在四川齣版的《中醫病機治法學》一書與此書閤二為一,根據五係組織結構、生理功能探索病機、治法、組方、遣藥這一環環相扣體係已經形成。但在標題中沒有突齣病機一環,讀者僅將此書視為一本研究治法與方劑的專著,對於據理立法這一環節未能引起重視;對本書體現以五髒病機為綱進行辨證這一異病同治辨證模式,能與臨床各科以病種為綱,病下分證,同病異治辨證模式構成的一經一緯辨證體係,也就不能很清楚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加之沒有五官七竅的病機和治法,結構亦欠完整,纔又寫成第4版書稿。在2003年4版問世以後,察覺其中錯漏處,有之;個彆古方定位歸屬之髒不夠準確,有之;少數病機論述,邏輯思維不夠縝密,有之;個彆方劑鑒彆診斷不夠確切,有之,須待改正。更為重要的是中醫學理均由古文寫成,近50多年以來,就讀中醫院校學子古文知識水平下降,對於中醫典籍均感閱讀睏難。為瞭解決這一睏難,需要將其中醫學理部分、質疑之處予以專題論述,以釋其疑,使其讀者明白中醫學理不是無源之水,每一論述均有依據可查。第5版在原書上篇總論前麵再加一導論,就是為此而設。到此為止,此書經過12次修改,從量變到質變,已經成為仿效醫聖《傷寒論》以手足六經病機為綱,體現異病同治的辨證模式。因此,隻有改為《中醫異病同治辨證學》,纔與名實相符;纔能突齣《傷寒論》所創的異病同治辨證模式已有新書傳承,再經後來學者不斷修改,使其完善,能與內外婦兒五官各科同病異治辨證模式構成一經一緯的辨證體係,而後再與西醫學理融為一體,成為世界醫學組成部分,而使中華醫學發揚光大,造福世界人民。
中醫治病的特點是辨證論治,辨證的關鍵是捕捉病機,論治的關鍵是確定治法,依法組方,隨證遣藥,所以辨證論治貫穿瞭理法方藥四個環節。本書根據五髒生理功能發生的病理改變探索病機、確定治法、闡述方義、選擇藥物,體現瞭理法方藥環環相扣,一綫貫穿的編寫形式;形成瞭以病機為綱,異病同治的辨證模式;並與臨床各科以中西醫病名為綱,同病異治的辨證模式構成一經一緯的辨證體係。學者若能深入理解各個環節,做到據證析理,據理立法,依法組方,隨證遣藥,便可應付復雜的病變。
五髒的生理功能都各具特性。肺主氣,宜宣降;脾胃主納運,宜升降;肝藏血,宜疏調;心藏神,主血脈,宜明通;腎藏精,主水,宜藏化。五髒生理功能都與氣血津液的生化輸泄有關,反映瞭五髒宜通的共性。根據五髒的個性和共性去分析病機、治法、方義,可以一目瞭然。
中醫治法與方劑(第5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