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套装共3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有关苏联74年兴衰历史的实证性专题研究著作,由22名中国学者合力完成,书中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各个方面,共28个专题,总计约110万字。《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套装共3册)》利用大量俄国解密档案,立足专题或个案分析,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以重构苏联74年历史兴衰的主要过程。
作者简介
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国际史项目高级研究员。研究方向:冷战史,苏联史,特别是中苏关系史和朝鲜战争。代表作:《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派运动》等,并主编34卷本《苏联历史档案选编》、3卷本《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8卷本《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等文献资料集。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人民网:《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前苏联三种主要腐败现象
2009年08月24日18:14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8月24日电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今日发布。该书认为,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在经济管理干部中的腐败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浪费公款和赌博,贪污受贿和权钱交易和贪污和盗用公款。为了遏制贪污受贿等舞弊现象的蔓延,俄共采取了三个方面的严厉打击措施。
该书指出,新经济政策初期,尽管苏联国家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但是由于转入市场经
目录
上册
绪论 写一部实证性专题苏联史
历史性的转折:1917年俄国革命
一 俄国革命的根源
二 自发的二月革命
三 布尔什维克革命理论的转变
四 布尔什维克与七月事件
五 走向武装夺权的十月
六 苏维埃政权与立宪会议
政治危机中苏俄国家功能的转化——喀琅施塔得事件始末
1921年春俄国的政治经济形势
喀琅施塔得事件的发生
苏俄政府对事变的反应
俄共(布)十大的决策
无情的镇压与惩罚
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十字路口——新经济政策研究(1921~1929)
一 新经济政策的产生
二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三 围绕新经济政策的争论和斗争
四 新经济政策的阻力和终结
苏联官册制度与干部状况(1923~1929)
一 苏联“等级官员名册”制度的创建
二 官册干部制度的运行及干部队伍的变化
三 领导干部的腐败、惩治与腐败回潮
四 结论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920~1930年代苏联领导干部住房问题研究
一 住房公社:干部与群众住房差距初显
二 独户住宅:干部与群众住房差距加大
三 别墅:普通百姓难以企及的世外桃源
由对抗到承认:1917~1933年的俄美关系
十月革命后俄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颠覆红色政权的武装干涉
人道主义与政治动机相结合的饥荒援助
世界性经济危机与峰回路转的苏美关系
罗斯福的转变与美苏建交谈判
苏联30年代大清洗——一场震惊世界的政治悲剧内幕
一 危机出现和大清洗的序幕
二 基洛夫遇刺事件与大清洗的开端
三 “叛国案件”审判与大清洗的高潮
四 对党政军干部的全面清洗和镇压
五 大清洗运动的尾声及其严重后果
古拉格:苏联强制劳动经济体系的形成
强制劳动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
古拉格强制劳动经济体系的建立
结束语
中册
悲剧是这样诞生的——“卡廷事件”与战前苏波关系
苏联对波兰战俘最初的处理措施
对波兰战俘的关押和使用
苏联对所占波兰领土的处理
分类处理后在押的波兰军官
苏芬战争和贝利亚的指令
战俘营情况通报与“减轻负担”建议
处理战俘范围的扩大和政治局决议
“减轻负担行动”和“卡廷事件”
中断与波兰流亡政府的外交关系
大迁徙:苏联的特殊移民政策及其后果
一 关于特殊移民的基本概念
二 特殊移民政策的两个发展阶段
三 特殊移民问题的解决
四 特殊移民政策的后果和影响
放弃“世界革命”:斯大林与1943年共产国际的解散
共产国际的解散势在必行
斯大林解散共产国际的双重考虑
斯大林突然决定解散共产国际
解散共产国际并非一场骗局
重归集体农庄:40年代苏联农业政策的调整
一 战争期间集体农庄中个人经济的发展
二 战后初期政府对集体农庄的强化
三 货币改革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与西方合作:斯大林的“联合政府”政策及其结局(1944~1947)
“联合政府”政策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联合政府”政策在西方势力范围内的实施
“联合政府”政策在苏联势力范围内的实施
斯大林“联合政府”政策的破产及其原因
战后初期苏联对东欧政策的演变——对苏捷关系的个案考察
一 1943年苏捷条约的签订
二 斯大林在捷推行联合政府政策
三 苏联禁止捷参加马歇尔计划
四 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二月事件
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博弈:苏联与战后对朝鲜的托管政策
一 战后对朝鲜托管政策的提出与苏联的反应
二 对朝鲜托管政策的确立与苏联占领北朝鲜
三 联合委员会与苏联对托管政策的坚定立场
四 简短的结论
解禁的历史叙事:苏联核计划与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1945~1949)
一 战前苏联物理学家的努力
二 二战期间苏联政府的推动
三 战后发展核武器的全民总动员
对苏联支持以色列建国原因的历史考察
一 战前苏联敌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原因
二 国际犹太复国主义者与莫斯科的接触
三 苏联支持犹太复国主义政策的形成
四 苏联对以色列的援助和支持
五 苏联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原因
悲剧的产生: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命运
一 战争洗礼:犹委会在卫国战争中的诞生及其作用
二 时乖命蹇:苏联国际战略的转变与犹委会的命运
三 两难抉择:以色列建国及其对犹委会的致命影响
四 大难临头:“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案”审判始末
五 结束语
摇摆于国共之间:斯大林与中国内战的起源(1945~1946)
一 斯大林在中国推行“联合政府”政策
二 斯大林左右逢源与中共独占东北的决心
三 苏联从东北撤军与中国内战的开启
简短的结论
下册
难以做出的抉择:对苏联空军投入朝鲜战争的历史考察
斯大林承诺将调用苏联空军
莫斯科并不急于让中国出兵
金日成期待来自国际的空军援助
毛泽东急于出兵援助朝鲜
斯大林拒绝为志愿军提供空军掩护
苏联空军飞越鸭绿江投入战斗
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时代的里程碑
赫鲁晓夫路线在二十大的阐释与确立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准备过程
赫鲁晓夫《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
国内外的强烈反响与苏共中央的收缩
文学的“解冻”——20世纪俄罗斯文学曲折发展的一个解扣
一 19~20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学的再辉煌
二 十月革命后苏联文学发展的曲折道路
三 文学的“解冻”及其在俄罗斯文学发展中的地位
四 文学“解冻”的原因与苏共文学政策的教训
发出不同声音: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研究
一 持不同政见者运动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国际背景
二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的缘起及经过
三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私下出版物
四 党和政府对持不同政见者的政策和措施
结 语
勃列日涅夫主义与苏联侵捷
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出现
冷战格局下的东欧及其变化
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
苏联对捷改革的反应和干预
苏军对布拉格的武装占领
“分离”还是对峙?——东正教会与苏维埃政权关系研究
东正教官方教会与苏维埃政权
东正教地下教会与苏维埃政权
东正教境外教会与苏维埃政权
东正教民间教会与苏维埃政权
结 论
苏联文化政策: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
十月革命初期到20年代苏联的文化政策
斯大林文化管理模式的确立
“解冻”与赫鲁晓夫时期的文化政策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文化政策的演变
公开性与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文化政策
从修补到重构:戈尔巴乔夫政治新思维的形成、发展与实践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最初内涵与实践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转向及其目标
苏共党内在“新思维”实践中的分歧与斗争
分崩离析:民族问题的总爆发与苏联解体
沉重的历史包袱和民族问题总爆发
戈尔巴乔夫对民族矛盾估计不足
苏共中央对民族冲突事件处置不当
波罗的海三国独立迈出了第一步
俄罗斯民族分离主义给联盟的最后一击
作者简介
精彩书摘
上册
历史性的转折:1917年俄国革命
二 自发的二月革命
1917年2月23日到3月2日(俄历),沙皇制度在8天之内迅速土崩瓦解。一切都如此突然,如此出人意料,以至于到现在仍被称为“二月革命之谜”。
自发性与革命进程
自发性是二月革命的主要特征,从1917年2月23日到3月2日,这8天局势的飞速发展就是这种大规模的自发性爆发的结果。这8天的时间可以分为两段:2月27日以前基本上是完全自发的运动,各政党都未充分认识局势的性质,也未采取实际措施来组织和引导革命;27日开始各政党竭力影响革命进程:自由主义政党及其控制的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在促使沙皇退位、组织临时政府方面起了主要作用;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在组成苏维埃、影响群众运动方面占有主导地位;力量有限的布尔什维克党虽然在群众中积极活动,但“无力影响革命自发性蓬勃展开的过程”
二月革命史的研究者几乎公认,2月23日(3月8日)彼得格勒工人的罢工是这场革命的开端。这一天是国际妇女日,在首都的一些企业召开了纪念三八妇女节的小型###或会议,开始了罢工和游行。工人队伍按习惯走向市中心涅瓦大街,打出了“面包!”“打倒战争!”“打倒专制制度!”的口号。这一天,彼得格勒有12?8万名工人(占全市工人总数的32%)参加了罢工。
工人上街游行示威的真实原因是彼得格勒粮食供应不足。有一种说法,23日开始的事件就是“面包骚动”。沙皇政权的保安局在2月初的报告中就指出,“如果居民还没有发动饥饿暴动,那么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最近的将来不会组织这样的暴动:愤怒在增长,而且看不到增长的尽头。而这类饥饿群众的自发暴动将是走向最可怕的无政府主义革命疯狂和无情破坏道路的第一或最后阶段,这是毫无疑问的。2月中旬,由于运输困难,彼得格勒食品供应进一步恶化。排队买面包的队伍越来越长,居民中的担心、不安和不满在不断加剧。据二月事件的参与者记载:23日的“罢工很快变成了大街上的骚动。这种骚动是自发的……原因是商店门前排队的人们买不到面包”当然,彼得格勒的“粮食”问题仅仅是积聚在帝国内部的不满这一巨大的炸弹和火药桶的引爆物而已。
前言/序言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1917-1991)(套装共3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从普通人的a 的视角出发,透视平凡个人在那场战争的真实生活百态,触摸历史发展的脉络,看到重大历
评分
☆☆☆☆☆
-说为什么卖那么贵的,原来三册,印刷精美,收藏慢看。
评分
☆☆☆☆☆
好作品,经典,推荐赏品。
评分
☆☆☆☆☆
又快又好信赖京东,便宜高效有保证!
评分
☆☆☆☆☆
还不错哦,慢慢学习中,努力提升自己
评分
☆☆☆☆☆
文集里的大多数文章都把历史事实作为论述的基础,它与已经有过的苏联史的论文集有较大的差异。过去的论文中的许多文章都是先结论、后事实,也就是说,这些论文先给你几个先验的结论,再根据这些事先想好的或别人设定的结论,来填充一些事实,哪怕这些事实是相互本不关联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先下结论后找事实,还是先找事实后下结论,这是能否将苏联史当成一门科学来研究的核心问题。可以看出,这本文集里多数文章的作者都在努力先事实而后结论。苏联历史中的许多重大事件,有的历经反复、多方位的论述,如十月革命、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大清洗”、集体农庄、苏共二十大、勃列日涅夫时期的霸权主义等等,有的很少涉及,更谈不上研究,如苏联国内政策中的苏联官僚阶层的和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与政策、强制劳动体制问题、特殊移民和民族问题、苏联的犹太人和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问题、东正教与政权的关系以及宗教信仰问题,对外关系中的“卡廷事件”、战后的对外政策问题、共产国际问题、对华关系问题等等,在这本文集里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事实阐述和档案依据。
评分
☆☆☆☆☆
读了一部分,感赏比西方作家写了更好!
评分
☆☆☆☆☆
男神女神姐姐斯斯文文看得见的宝贝拍摄和妈妈啦啦啦慢的乌克兰考生们开设的买了三十那看你
评分
☆☆☆☆☆
购书都是京东了,第二天就到货,非常及时。推荐这本,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