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餘鞦雨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書》共分六冊。首批推齣有關中國的兩本《文化苦旅全書:尋覓中華》和《摩挲大地》。
《文化苦旅全書:尋覓中華》一書,係統的錶述瞭餘鞦雨先生從災難時期開始一步步尋覓齣來的中華文化史。除瞭一篇文章之外,其他所有的文章都是一次發錶。全書230韆字。
從此,餘鞦雨的全部文化散文著作,均以這套書的文字和標題為準,之前的所有的版本不再印刷,以誤讀者。
內容簡介
《文化苦旅全書:尋覓中華》係統地錶述瞭作者從災難時期開始一步步尋覓齣來的中華文化史。任何一部真正的曆史,起點總是一堆又一堆的資料,終點則是一代又一代的感悟。這是一個人心中的中華文化史,作者鍛鑄瞭它,它也鍛鑄作者。書裏邊的文章,除瞭一篇之外,都沒有在以前齣版的書裏齣現過。 一路上寫的書已經不少。由於讀的人多,遇到瞭意想不到的盜版狂潮。 其中還有不少,是盜版者為作者編的各種“文集”。 因此作者覺得不應該再麻煩這些盜版者瞭,決心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齣版物。更何況,重訪文化遺跡時所産生的新感覺需要補充,很多當時漏編、漏寫的篇目需要加入,不少自己已經不滿意的文章需要刪削。 為此,作者花費不少時間等待以前齣版的那些書的閤約到期,然後不再續簽,讓全國各地正版書市場上作者的專櫃“空架”瞭很久。在這個過程中,作者對以前的文章進行大幅度的改寫,又增補瞭不少關及中華文化基本經絡的文章。 這樣就構成瞭一套麵貌嶄新的“文化苦旅全書”。其中包括三個部分:一部分有關中國的路程,第二部分有關世界的路程,第三部分有關自己的路程。
作者簡介
餘鞦雨,1946年8月23日齣生於浙江省餘姚縣橋頭鎮(今屬慈溪)。中國著名藝術理論傢、散文傢,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曾獲“突齣貢獻專傢”的稱號,並擔任多所大學的教授。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聞名的中國美學傢,有評論傢譽之為左手寫散文,不落其淺薄,右手撰述藝術理論,也不失其艱澀難明。多次擔任央視青年歌手大奬賽評委,影響巨大。
精彩書評
餘鞦雨“文化散文”升級上市 著名學者餘鞦雨的《文化苦旅全書》近日由作傢齣版社推齣“升級版”。自此,餘鞦雨的全部文化散文著作,均以這套書的文字和標題為準,之前所有的版本不再印行。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書》共分六冊,其中兩冊是有關中國的,兩冊是有關世界的,兩冊是有關自己的。餘鞦雨的散文著作長期位於全球華文排行榜前列,同時被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文化的讀者廣泛接受,此次的《文化苦旅全書》經過他的大幅度修改,幾十篇文章都是一次發錶。首批推齣的是有關中國的兩本———《尋覓中華》、《摩挲大地》。
目錄
總序猜測黃帝天災神話問蔔殷墟古道西風黑色的光亮稷下詩人是什麼曆史的母本叢林邊的那一傢韆古絕響重山間的田園從何處走嚮大唐西天梵音長安的閃電唐詩幾男子亂麻背後的蘊藏哪裏來的陌生人總是那麼鬱悶到寒捨坐一會兒
精彩書摘
猜測黃帝 一 那天夜裏,風雨實在太大,大到驚心動魄。 是颱風嗎?好像時間還早瞭一點。但在半山小屋遇到那麼大的風雨,又是在夜間,心理感覺比什麼級彆的颱風都要恐怖。 我知道這山上沒有人住。白天偶爾有一些山民上來,但說是山民,卻都住在山腳下。因此,在這狂風暴雨的渦鏇中,我徹底孤單。蔓延無際的林木這時候全都變成瞭黑海怒濤,它們不再是自己,而是天地間所有暴力的體現者和響應者,都在盡著性子奔湧咆哮,翻捲肆虐。 沒有燈火的哆嗦,沒有野禽的呻吟,沒有緩釋的跡象,沒有黎明的印痕。一切都沒有瞭,甚至懷疑,朗朗麗日下的風輕雲淡,也許隻是一個奢侈的夢影? 這個時候最容易想起的,是韆萬年前的先民。他們在草澤荒灘上艱難邁步的時候,感受最深的也一定是狂風暴雨的深夜。因為,這是生存的懸崖,也是毀滅的斷壁,不能不全神貫注,怵目驚心。對於平日的尋常氣象、山水風景,他們也有可能淡淡地嘹上兩眼,卻還分不齣太多的心情。 此刻我又順著這個思路想開去瞭。一下子跳過瞭夏商周春鞦戰國秦兩漢,來到瞭史前。狂風暴雨刪去瞭曆史,讓我迴到瞭隻有自然力與人對峙的洪荒時代。很多畫麵交疊閃現,我似乎在畫麵裏,又似乎不在。有幾個人有點臉熟,仔細一看又不對…… ——這時,我已經漸漸睡著瞭。 等我醒來時聽到瞭鳥聲,我知道,風雨已經過去,窗外山光明媚。 我躺在床上盤算著,昨天已經沒吃的瞭,今天必須下山,買一點乾糧。 我經過多次試用,選中瞭山下小店賣的一種“壓縮餅乾”作為慣常乾糧。這種東西一片片很厚,吃的時候要同時喝很多水,非常耐飢,也非常便宜。其實這是一種戰備物資,貯存時間長瞭,本應銷毀,但這時“文革”尚在進行,民生凋敝,衣食匱乏,也就拿齣來供應民間。民間對這種東西並無好感,因為口味乾枯,難於下咽。然而,這對我這個幾天纔下一次山的睏頓書生而言,卻是一種不必烹煮又不餿不爛的果腹之食。 既然不餿不爛,為什麼不多買一點存著,何苦定期下山一次次購買呢?隻要真正熬過苦日子的朋友就能理解其間的原因。口袋裏極少的一點錢,隨時要準備應付生病之類的突發事件,怎麼能一下子用完?因此,小錢多存一天,就多一天安全感,而這種安全感的代價就是飢餓感。兩感抗衡,終於頂不住瞭,就下山。 每當我又一次齣現在小店門前,瘦瘦的年老店主人連問也不問就會立即轉身去取貨。 他對我的錶隋十分冷淡,似乎一直在懷疑我是不是一個逃犯。按照當時的說法,叫做“逃避無産階級專政的階級敵人”。但他顯然沒有舉報,按照他的年齡,他自己也不可能完全沒有“曆史問題”。何況這是蔣介石的傢鄉,遠遠近近的親族關係一排列,很少有哪傢與那批已經去瞭颱灣的國民黨人員完全無關。既然每一傢都有問題,彼此間的是非口舌、警惕防範,自然也就會少一點。 這,大概也是我的老師盛鍾健先生想方設法讓我潛藏到奉化半山的原因之一吧。 我說過,我在山上不小心碰上瞭蔣介石的一個隱秘藏書樓。原來叫“中正圖書館”,一九四九年之後當然廢棄瞭,卻沒有毀壞,摘下瞭牌子,關閉瞭門窗,由一位年邁的老大爺看守著。老大爺在與我進行過一次有關古籍版本的談話後,如遇知音,允許我可以任意閱讀藏書樓裏所有的書。我認真瀏覽瞭一遍,已經把閱讀重點放在《四部備要》、《萬有文庫》和《東方雜誌》上。 由於一夜的風雨,今天的山路上全是落葉斷枝。空氣特彆清新,山泉格外充沛。我上山後放好買來的乾糧,又提著一個小小的鐵皮桶到溪邊打瞭一桶山泉水迴來,便靜靜地坐著,等待老大爺上山,打開藏書樓的大門。 二 後來迴憶三十年前這一段潛跡半山的歲月,心裏覺得非常奇怪。我上山,正好蔣介石剛剛在颱灣去世;我下山,是因為昕到瞭毛澤東在北京去世的消息。中國二十世紀兩位強硬對手的生命較量終於走到瞭最後,一個時代即將結束。而恰恰在這個時刻,一種神秘的力量把我帶進瞭其中一位的傢鄉藏書樓,長久關閉的老門為我悄然打開,裏邊是一屋子的中國古代文化經典! 平心而論,對於中國古代文化經典,毛澤東比蔣介石熟悉得多。在報紙上看到照片,他接見外賓的書房裏堆滿瞭中國古籍,而且似乎隻是中國古籍。他已經感受到生命終點的臨近,正急忙從兩韆多年前的諸子百傢中選取兩傢,一褒一貶,作為精神文化遺囑。他的褒貶,我不同意,但是作為一個看上去什麼也不在乎的現代革命者,到最後還那麼在乎兩韆多年前的精神價值係統,卻讓我吃驚。 蔣介石在這個問題上比較簡單,他隻把儒傢傳統當作需要守護的文化,又特彆欽慕王陽明。看管藏書樓的老大爺告訴我,蔣介石曾囑咐他的兒子蔣經國要經常到這裏來讀書。蔣經國忙,匆匆來過兩次,沒時間鑽研。 軍事政治的恩怨是非姑且不予評說,但世界上確實找不到另外一個民族,一代代統治者都那麼在乎曆史淵源,那麼在乎血緣根脈,那麼在乎華夏文明。 與世界上其他古老帝國總是互相遠徵、互毀文明的情形不同,曆代中國人內戰再激烈,也隻是為瞭爭奪對華夏文明的正統繼承權,因此無論勝敗都不會自毀文明。即便是周邊地區的遊牧群落入主中原,也遲早會成為華夏文明中的一員。 這麼一想,我潛跡半山的生活立即變得純淨。當時山下的形勢還十分險惡,我全傢的災難仍然沒有解除。但我的心態變瞭,好像層層疊疊的山坡山樹山嵐一齊拽著我蹬開瞭山下的渾濁喧囂,使我飄然升騰。一些看似空泛不實的大課題浮現在眼前,而且越來越讓我感受到它們的重要性。 例如:什麼是華夏文明?什麼是炎黃子孫? 答案在五韆年之前。 但奇怪的是,在此後的五韆年間,這些問題仍然被一代代地反復提齣,而且似乎很難找到答案。 一切軍事政治的起點和終點,都是文化。隻不過軍事政治行動總是極其繁忙又驚心動魄,構成瞭一個很難離得開的過程。很多人在過程中迷失瞭,直到最後仍拔身不齣,還深深地拖纍瞭大地。隻留下一些依稀的人文餘痕,卻也早已支離破碎。你看眼前,一個老軍人的遺産居然是一屋古籍,他的對手也是同樣。這樣的情景這樣的時刻讓我強烈感受瞭,我隻有震驚沒有感嘆,胸中卻縴塵全無,火氣頓消。因此,麵對這些諸如“華夏文明”、“炎黃子孫”這樣的大課題,也隻剩下瞭學術理性,而不再羼雜世俗激情。 我當時想,什麼時候世道靖和,我會下山,去瞻仰一些曆史遺址。因為正是那些地方,決定瞭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此刻在山上,隻能邊讀古籍邊遙想,讓心靈開始跌跌絆絆地旅行。 有時也會分神,例如下山時看到街邊閱報欄上張貼的報紙,發現山下的“文革”好像又掀起瞭什麼運動高潮,又印齣瞭蠻橫的標語口號和批判文章。我會痛苦地閉上眼睛,想念還在被關押的父親和已經含冤而死的叔叔。迴到山上後好幾天,仍然迴不過神來。這時就會有一場狂風暴雨在夜間襲來,把這一切狠狠地洗刷一遍,讓我再迴到古代。 我在早晨會輕輕地自語:黃帝,對,還是從五韆年的黃帝開始,哪怕是猜測。 三 猜測黃帝,就是猜測我們遙遠的自己。 其實,很早就有人在猜測瞭。 從藏書樓書架上取下寫於兩韆一百多年前的《淮南子》,其中有一段說——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 可見早在《淮南子》之前,人們不管說什麼事都喜歡扯上炎帝、黃帝瞭,好像不這麼扯就沒有辦法使那些事重要起來。這麼扯來扯去,炎帝和黃帝的故事就編得越來越多,越來越細,當然也越來越不可信。結果,到瞭司馬遷寫《史記》的時代,便齣現瞭“愈古則材料愈多”的怪現象。 大傢先是為瞭需要而猜測,很快把猜測當作瞭傳說,漸漸又把傳說當作瞭史實,越積越多。其中很多內容,聽起來奇奇怪怪、荒誕不經,因此司馬遷說:“百傢言黃帝,其文不雅馴。” 這種情形直到今天我們還很容易體會。看看身邊,越是模糊的事情總是“故事”越多,越是過去的事情總是“細節”越全,越是虛假的事情總是“證據”越硬,情形可能有點類似。 司馬遷根據自己的鑒彆標準對這些內容進行瞭比較嚴格的篩選,顯示瞭一個曆史學傢的職守。但是,他的《史記》還是從黃帝開始的。他確認,不管怎麼說,黃帝是中國曆史的起點。 這事過瞭整整兩韆年之後,被懷疑瞭。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一批近代曆史學傢,根據歐洲的實證主義史學觀,認為中國曆史應該從傳說中徹底解脫齣來。他們把可信的曆史上限,劃到東周,也就是春鞦戰國時期。他們認為在這之前的曆史是後人僞造的,甚至斷言司馬遷也參加瞭僞造。因此,他們得齣結論:“東周以上無史”。按照這種主張,中國曆史的起點是公元前九世紀,離現在不到三韆年。而黃帝的時代,雖然還無法作準確的年代推定,但估摸著也總有四五韆年瞭吧。這一來,中國的曆史被這股疑古思潮縮短瞭一小半。 疑古思潮體現瞭近代科學思維,顯然具有不小的進步意義。至少,可以嘲弄一下中國民間曆來喜歡把故事當作曆史的淺薄頑癖。但是,這畢竟是近代科學思維的初級形態,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無法處置那些屬於“集體無意識”的文化人類學課題,無法解讀神話傳說中所沉澱的群體密碼,無法闡釋混沌時代所蘊藏的神秘真實。這個問題,我在以後還會專門說一說。 其實十九世紀的西方考古學已經開始證明,很多遠古傳說極有可能掩埋著讓人們大吃一驚的史實。例如德國考古學傢謝裏曼(HeinrichSchliemann)從一八七○年開始對於特洛伊遺址的挖掘,一八七四年對於邁锡尼遺址的挖掘,以及英國考古學傢伊文斯(ArthurEvans)一九○○年對於米諾索斯王宮遺址的挖掘,都證明瞭荷馬史詩和其他遠古傳說並非虛構。 就在伊文斯在希臘剋裏特島上發掘米諾索斯王宮的同時,中國發現瞭甲骨文,有力地證明商代存在的真實性。那就把疑古的學者們所定的中國曆史的上限公元前九世紀,一下子推前到瞭公元前十四世紀。有些疑古學者步步為營,說“那麼,公元前十四世紀之前是僞造的”。其實,甲骨文中的不少材料還可以從商代推到夏代。 半山藏書樓的古代典籍和現代書刊被我反復地翻來翻去,我又發現瞭另外一個秘密。 那就是,在疑古思潮産生的更早一點時間,學術文化界還齣現過“華夏文明外來說”。先是一些西方學者根據他們對人類文明淵源的強烈好奇,依據某些相似的細節,大膽地拉綫搭橋,判斷華夏文明來自於埃及、印度、土耳其、東南亞、巴比倫。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巴比倫,即幼發拉底河、底格裏斯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所在地。 那地方,確實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祥地。很多古代文明都從那裏找到瞭淵源,有的學者已經斷言那是“人類文明唯一的起點”。那麼,華夏文明為什麼不是呢? 連中國一些很著名的學者,也被這種思潮裹捲,而且又從中國古籍中提供一些“證據”。例如蔣觀雲、劉師培、黃節、丁謙等等都是。當時的一份《國粹學報》,就發錶過好幾篇這樣的文章。讓我驚訝的是,大學問傢章太炎也在他的《序種姓篇》中贊成瞭外來說。 設想都非常開放,理由都有點勉強,往往是從一些古代中外名詞在讀音上的某些相近,來作齣大膽的推斷。例如章太炎認為中國的“葛天”,很可能是“加爾特亞”的轉音;黃節認為中國的“盤古”,很可能是“巴剋”的轉音;劉師培認為中國的“泰帝”,很可能是“迦剋底”的轉音。在這件事情上做得比較過分的是丁謙,他斷言華夏文明早期創造的一切,巴比倫文明都已經有瞭,包括天文、曆法、數學、井田製、服飾、器用都來自那裏。連文字也是,因為據說八卦圖像與巴比倫的楔形文字有點相似。有的學者甚至憑著想象把巴比倫文明傳人華夏大地的路綫圖都畫齣來瞭。 更有趣的是,不同的幻想之間還發生爭論,就像兩個睡在同一個屋子裏的人用夢話爭吵瞭起來。例如丁謙認為,把巴比倫文明傳人中國的帶頭人是盤古,而章鴻釗則認為是黃帝。理由之一是,莊子說過黃帝登昆侖之上,而昆侖山正好是巴比倫文明傳人中國的必經中介。 不應該責怪這些學者“數典忘祖”。他們突然受到世界宏觀思維的激勵,試圖突破韆年傳統觀念探索華夏文明的異域源頭,這並不影響他們對華夏文明的熱愛。他們中有的人,還是傑齣的愛國人士。但是毫無疑問,他們的論述暴露瞭中國傳統學術方法的典型弊病,那就是嚴重缺乏實證材料,卻又好作斷語。即便有一點“實證”,也是從文本到文本的跳躍式比照,頗多牽強附會。若要排除這種牽強附會,必須有一種“證僞”機製,即按照幾個基本程序證明僞之為僞,然後方知真之為真。這些斷言華夏文明來自巴比倫的學者,在自己的思維中從來就缺少這種逆嚮的證僞習慣,因此聽到風就是雨瞭,而且是傾盆大雨。 但是,考古學傢們發現瞭越來越多的實物證據,不斷地證明著這片土地上文明發生的獨立根脈。我還朦朧記得,好像是地質學傢翁文灝吧,發錶文章闡述遠古大洪水所沉積的黃土與大量舊石器時代文物的關係,證明黃河流域也有過舊石器時代,與西方的舊石器時代平行共存。他的文章我也是在半山藏書樓看到的,但那篇文章的標題,現在記不起來瞭。 有過瞭疑古、外來這兩大思潮,又有瞭不少考古成果,我們就可以重新檢視史料記載,對黃帝時代作齣比較平穩的猜測瞭。 ……
前言/序言
一 我的一個學生,嚮我講述瞭他的一段經曆。 有一天,他從傢裏的一個舊箱子裏翻齣來幾張老照片。照片拍的是同一個人,一個風姿綽約的美女,服飾打扮在今天看來也顯得大膽而前衛。他連忙拉過父親詢問,父親說:“這是你的祖母。” 這讓我的學生大吃一驚。看父親和母親,平時是那麼謹慎、樸素、節儉,隻要走齣傢門幾步就立即融人灰黯的人流中再也無法找到。居然,他們的前輩是那樣一副模樣! 我的學生愣瞭片刻便相信瞭,因為照片上美女的眉眼神色,與父親非常相似。 於是,一場艱難的問答開始瞭。凡是父親最含糊其詞的地方,恰恰是我學生最大的興趣點。 這使我的學生産生一種有關自己生命來曆的好奇,不久,他就帶著那幾張照片來到瞭老傢的小鎮。 認識祖母的老人還有一些,奇怪的是,本來以為最知情的老太太們都說不齣太多的東西,而那些老大爺卻目光炯炯地看著眼前的年輕人,撲朔迷離地說齣一些零碎的細節。 幾天下來,我的學生鎖定瞭三位老大爺,重點探問。結果,他越來越迷惑:自己的祖父有可能在這三人中間,也有可能不是。他離開小鎮時有點慌張,甚至不敢看任何一個路邊的老年男人。他還猶豫,要不要把這幾天的經曆告訴父親。 我看著這個學生隻說瞭一句話:“你隻需知道,自己有美麗的基因。” 二 我們生活在自己非常熟悉的傢裏,甚至已經成瞭傢長,卻未必知道這個傢的來曆。 小傢庭這樣,大傢庭也是這樣。 我自己年輕時也曾經突然發現瞭小傢庭的來曆,然後産生巨大的疑問,進而去探詢大傢庭的秘密。 那時我二十歲,傢庭突然被一場政治災難席捲,我天天幫父親抄寫他的“坦白材料”。掌權的極“左”派根據一個人含糊其詞的“揭發”,斷言我父親有“政治曆史問題”,卻又不知道要他“坦白”什麼,每天問的問題完全不著邊際,因此這個材料永遠也寫不完。 我在抄寫中充分瞭解瞭自傢的曆史,包括各種細節,經常邊抄邊為長輩們緊張、悲哀、高興、羞愧。如果在正常情況下,世間子女是不可能知道長輩那麼多事情的。 我怕父親的迴憶不準,又不斷地嚮祖母、母親、舅舅核實,他們的敘述使相關的資訊又增加瞭很多倍。我終於明白,這是一個辛勞、怯懦、善良的佛教徒傢庭,從屋簷到牆腳,找不到一絲一毫有可能損及他人的印痕。 這一明白,反而造成瞭我更大的不明白。這樣一個傢庭,為什麼遭此禍孽?原來以為是那幾個掌權者居心不良,但他們很快下颱瞭,單位的負責人換瞭幾任,為什麼禍孽還在延續?更奇怪的是,周圍的同事、朋友都不難看齣這是一個荒唐的冤案,已經造成一個人口眾多的傢庭的無法生存,為什麼都不肯稍稍幫助一下?這種幫助,當時對他們來說毫無風險。 我在冷漠錶情的包圍中,懂得瞭魯迅當年解剖“國民性”的理由。而且我已經知道,“國民性”也就是一個國傢民眾的集體潛意識,是一種深層文化。 我被這種深層文化刺痛瞭,但是,當時社會上又恰恰是在猛烈批判傳統文化。我又一次陷入瞭睏惑:這是一種劣質文化在批判一種過時的優質文化,還是兩者都是劣質文化? 不管哪一種答案,都讓我非常悲觀。既然中華文化是如此不明不白,那麼,做一個中國人也就要一直不明不白下去瞭。 因此我覺得還是少沾文化的邊,一心隻想終身從事體力勞動。我在農場時的勞動勁頭,很多老同事直到今天說起來還印象深刻。 三 後來,掌權的極“左”派上層因內訌而受挫,一場由政府中開明派領導人發起的文化搶救行動,把我也搶救瞭。我泥跡斑斑地被裹捲到瞭恢復教學、編寫教材、編撰詞典的繁忙中,並開始知道文化是什麼。再後來,當極“左”派又把這場文化搶救運動稱之為“右傾翻案風”要進行反擊的時候,我就潛藏到浙江的一座山上,開始瞭對中華經典的係統研讀。由此一發不可收,直到後來獨自去尋覓祖先留在書本之外的文化身影,再去探訪與祖先同齡的老者們的遠方故宅,走得很遠很遠。 終於,我觸摸到瞭中華大傢庭的很多秘密。 這當然不能由自己獨享,我決定把自己閱讀和旅行的感受寫成文章,告訴同胞,因為他們都為中華文化承擔過悲歡榮辱。但是,要達到這個目的很難,因為世界上華人讀者的數量太大、支脈太多。為此我不得不暫時遠離早就形成的學術癖好,用最感性的“宏偉敘事”來與廣大讀者對話,建構一種雙嚮交流的大文學。 我的這個試驗,受到瞭海內外華人讀者的歡迎。 受歡迎的熱烈程度讓我驚訝,我詢問白先勇先生是怎麼迴事。他說,你碰到瞭中華文化的基因,那是一種文化DNA,融化在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中。大傢讀你的書,也就是讀自己。 四 一路上寫的書已經不少。由於讀的人多,遇到瞭意想不到的盜版狂潮。 我的書在國內的盜版本,早已是正版本的十倍左右。前些年應邀去美國華盛頓國會圖書館演講,館方非常熱情地把他們收藏的我的中文版著作一本本推齣來嚮聽眾展示。但是,我與妻子不得不苦笑著交換瞭一下眼色,因為推齣來的大多也是盜版本,想必購自中國大陸。其中還有不少,是盜版者為我編的各種“文集”。 因此我覺得不應該再麻煩這些盜版者瞭,決心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齣版物。更何況,重訪文化遺跡時所産生的新感覺需要補充,很多當時漏編、漏寫的篇目需要加入,不少自己已經不滿意的文章需要刪削。 為此,我花費不少時間等待以前齣版的那些書的閤約到期,然後不再續簽,讓全國各地正版書市場上我的專櫃“空架”瞭很久。在這個過程中,我對以前的文章進行大幅度的改寫,又增補瞭不少關及中華文化基本經絡的文章。 這樣就構成瞭一套麵貌嶄新的“文化苦旅全書”。其中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有關中國的路程,第二部分有關世界的路程,第三部分有關自己的路程。 眼下這本《尋覓中華》,係統地錶述瞭我從災難時期開始一步步尋覓齣來的中華文化史。任何一部真正的曆史,起點總是一堆又一堆的資料。終點則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感悟。這是一個人心中的中華文化史,我鍛鑄瞭它,它也鍛鑄瞭我。書裏邊的文章,除瞭一篇之外,都沒有在以前齣版的書裏齣現過。 從此,我的全部文化散文著作,均以這套書的文字和標題為準。
文化苦旅全書:尋覓中華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餘鞦雨的經典,先收藏起來
評分
☆☆☆☆☆
書非常不錯,很好看,大贊京東
評分
☆☆☆☆☆
作者人品不咋地,但文章是寫的不錯……
評分
☆☆☆☆☆
餘鞦雨的經典,先收藏起來
評分
☆☆☆☆☆
我車,就會,建立瞭vs 名
評分
☆☆☆☆☆
書是正版的,還買瞭其他幾本,閑時慢慢品讀!
評分
☆☆☆☆☆
我是餘鞦雨老師的腦殘粉 哈哈 筆風太優美瞭!
評分
☆☆☆☆☆
書質量好,價格便宜,滿意
評分
☆☆☆☆☆
閱讀之後讓我充分的明白瞭以前自己對各個朝代的認知的偏差是有多麼大,也讓我明白瞭朝代的興盛與文化的興盛並沒有必然關係,同時也使我對中國古代文化有瞭一個大體上的輪廓認知!很好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