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民间木雕是我国传统民间雕刻艺术,从古至今,它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简单的木雕在用器的局部雕刻一些图纹,点缀情趣,繁杂的甚至在整件木器上通体雕刻。我国木雕最具艺术魅力的有乐清黄杨木雕、东阳浮雕、、福建龙眼木雕、潮州金漆木雕。这几种木雕被今人称为“四大木雕”,包括了木雕的全部技艺、技法、构图、取材、打坯、用料,不同程度地满足了人们欣赏、实用、把玩、装饰、建筑等方面的不同需求,从而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木雕在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如果追溯更远一些,穴居先民用石刀、骨刀在木头上刻纹记事,就是后世木雕艺术的发端。漆器的发明使木雕艺术大大地向前推进。南北朝时佛教兴起,大量江南寺庙、楼台、木雕菩萨的出现,使我国木雕艺术发展到新的高峰。到了明清,木雕艺术品类繁杂,出现了各种不同名称的木雕,一些名家、名匠的弟子传承,开始了木雕艺术的分宗立派。
本书是将木雕艺术溯源和各种木雕技法融为一体的普及性教材。编者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广大热爱民间雕刻,尤其是热爱传统木雕艺术的朋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民间木雕的历史、“四大木雕”的不同发展过程、功用及其传承现状。同时,编者用较大的篇幅着重向读者介绍了乐清黄杨木雕技法的特殊性、取料的严肃性,以及木雕的必备工具、操作要领、制作方法和制作过程。黄杨木雕被不少人误谈为东阳木雕,其实它与东阳木雕具有本质的不同,目前黄杨木雕的主要产地在浙江乐清,虽然由朱子常创始以来,历史还很短,但是它的发展却很快。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木雕的历史
第二节 中国木雕的主要流派
一、浙江黄杨木雕艺术
二、福州木雕艺术
三、东阳木雕艺术
四、潮州木雕艺术
第三节 黄杨木雕的销售与收藏
第二章 市雕的基础技艺节
第一节 木雕的材料与工具
一、黄杨木的特性和产地
二、黄杨木雕的工具
三、工具的类型
四、工具的磨砺
第二节 黄杨木雕的雕刻程序
一、工具的操作要领和作用
二、雕刻程序
第三节 木雕人物的造型基础
一、人物雕刻的基本比例
二、传统人物的脸型种类
三、传统题材人物的造型特征
第四节 乐清黄杨木雕技法
一、雕刻七法
二、修光六要
三、木雕实例雕刻方法
四、仿模机雕刻法
第三章 市雕作品赏本斤
后记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一、浙江黄杨木雕艺术
黄杨木雕流行于浙江省温州、乐清及周边地区,主要用黄杨木作为雕刻材料。黄杨木是一种珍贵木材,为多年生常绿乔木,生长缓慢,四五十年树龄的黄杨木树干直径仅几厘米,故又叫“千年矮”,其木质坚韧,纹理细密,色泽微黄,有象牙的效果,其颜色还会随着时间长久而逐渐变深。黄杨木因其成材较小,不适合做建筑木雕的材料,经过民间艺术家们的努力,创造了以圆雕技法为主的独特民间雕刻门类,即以创作小型观赏品和摆设为特点的黄杨木雕。最早的黄杨木雕作品出现在元代,故宫收藏的《铁拐李》,就是元至正二年(1342年)创作的黄杨木雕观赏品,其雕刻精湛,造型生动,技法很娴熟。明清时期,在乐清当地盛行的“龙档”及民间艺人雕刻的用于龙档骨架装饰的樟木戏曲人物圆雕的基础上形成的黄杨木雕,经过几代人的探索、总结,不断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木雕艺术流派。晚清时期的木雕大师朱子常改进了木雕技艺,使其成为具有观赏性的黄杨木雕艺术类型。朱子常主要的创作题材是佛像、历史人物、仕女等,其中的《五子戏弥勒》《布袋和尚》《济公和尚》等在191f1年的南京南洋劝业会和1915年的美国旧金山博览会上获多个奖项。从清朝末年开始到如今的100年时间里,涌现出不少优秀的黄杨木雕艺术家,如王凤祚、叶润周、王笃纯、高公博、郑胜宁、王笃芳、虞金顺、虞定良等,他们中许多是一脉相承的师徒关系,受艺后不仅继承了前辈的优秀技艺,还创造了拼镶、嵌雕等新工艺,克服了黄杨木直径小、不易雕刻大件作品的弱点,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并被国家博物馆及各地的博物馆所收藏。黄杨木雕多为供人们观赏的小件摆设和观赏作品,题材有观音、罗汉、八仙、仕女、顽童、奔马等人物像和动物造型。
前言/序言
中国民间木雕是我国传统民间雕刻艺术,从古至今,它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简单的木雕在用器的局部雕刻一些图纹,点缀情趣,繁杂的甚至在整件木器上通体雕刻。我国木雕最具艺术魅力的有乐清黄杨木雕、东阳浮雕、、福建龙眼木雕、潮州金漆木雕。这几种木雕被今人称为“四大木雕”,包括了木雕的全部技艺、技法、构图、取材、打坯、用料,不同程度地满足了人们欣赏、实用、把玩、装饰、建筑等方面的不同需求,从而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木雕在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如果追溯更远一些,穴居先民用石刀、骨刀在木头上刻纹记事,就是后世木雕艺术的发端。漆器的发明使木雕艺术大大地向前推进。南北朝时佛教兴起,大量江南寺庙、楼台、木雕菩萨的出现,使我国木雕艺术发展到新的高峰。到了明清,木雕艺术品类繁杂,出现了各种不同名称的木雕,一些名家、名匠的弟子传承,开始了木雕艺术的分宗立派。
本书是将木雕艺术溯源和各种木雕技法融为一体的普及性教材。编者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广大热爱民间雕刻,尤其是热爱传统木雕艺术的朋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民间木雕的历史、“四大木雕”的不同发展过程、功用及其传承现状。同时,编者用较大的篇幅着重向读者介绍了乐清黄杨木雕技法的特殊性、取料的严肃性,以及木雕的必备工具、操作要领、制作方法和制作过程。黄杨木雕被不少人误谈为东阳木雕,其实它与东阳木雕具有本质的不同,目前黄杨木雕的主要产地在浙江乐清,虽然由朱子常创始以来,历史还很短,但是它的发展却很快。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中国民间传统工艺技法系列培训教材:中国民间木雕技法》以外其他中国民间工艺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一个详尽、具体且不包含木雕内容的概述。 书名:《华夏遗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选——陶瓷、织绣与剪纸艺术概览》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索了中国传统工艺的广袤天地,聚焦于三大核心领域:陶瓷烧制艺术、精妙织绣工艺,以及雅致的民间剪纸艺术。本书并非对木雕技艺的探讨,而是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细致的视角,去欣赏和理解这些流传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与木材纹理和雕刻刀法截然不同的创作过程与美学精髓。 本书汇集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工艺实践精华,力求以翔实的图文资料,还原每一项技艺的传承脉络与核心技术特点。 --- 第一篇:泥与火的交响——中国民间陶瓷艺术的烧制与彩绘 本篇聚焦于陶与瓷的演变历程,重点解析了决定其艺术面貌的关键技术环节,完全避开了木制工艺的范畴。 一、 陶土的甄选与塑形艺术 陶瓷的生命始于泥土。本章细致考察了中国不同地域(如陕北黄土、江南紫砂泥)的陶土特性分析,探讨了不同矿物配比如何影响烧制后的质地与声响。 拉坯与泥条盘筑技法: 详细描述了传统制坯过程中,陶工如何利用双手与转轮的配合,完成器物的基本形制。对于紫砂壶的“镶接”与“打身筒”技法,进行步骤分解,强调其对手部力量控制的极高要求。 模制与脱模的科学: 介绍了在民间批量生产或制作复杂造型(如动物俑、香炉)时所采用的石膏模或陶范的制作与使用流程,以及如何避免脱模时对半干坯体的损伤。 二、 釉料的奥秘与窑变之美 釉,是陶瓷的“皮肤”和“灵魂”。本章深入探究了天然矿物釉料的配制及其烧制中的化学反应。 青釉的复兴与追求: 分析了宋代汝窑、官窑所追求的“雨过天青”色调的实现路径,重点介绍釉中铁、钛等微量元素对颜色呈现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浸釉时间控制釉层的厚薄。 彩绘与装饰的技法体系: 详细区分了“釉下彩”(如青花、釉里红)和“釉上彩”(如粉彩、五彩)的工艺流程。在青花部分,着重介绍钴料的提纯、研磨,以及“一笔画”的晕染效果,而非木刻填色的精准线条。在釉上彩部分,则侧重于低温烧制对颜料活性和透明度的影响。 柴窑的艺术: 专题研究了龙窑、馒头窑等传统窑炉的结构、装窑方式(如“窑具”的摆放),以及木柴燃烧时产生的火焰气氛如何诱发自然形成的窑变效果,如“窑变红”或“兔毫纹”的生成机制。 --- 第二篇:丝缕间的史诗——中国传统织绣工艺的针法与纹样 本篇聚焦于丝绸、棉麻等纤维材料的转化,阐述了织、染、绣三位一体的复杂手工艺流程,与木质材料的雕刻肌理形成鲜明对比。 一、 丝绸的孕育与织物的肌理 织绣的基础是织物本身。本章追溯了从蚕茧到绢帛的整个过程,并解析了不同织机的结构。 提花织物的复杂性: 重点介绍了提花机(如大花楼)的操作原理,描述织工如何通过提花绳的牵引,控制经线的升降,从而形成复杂的“宋锦”、“云锦”等图案,强调其空间结构与木雕浮雕的空间处理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扎染与蜡染的技术: 探讨了蓝印花布等防染工艺。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靛蓝染缸的配置(含蓝泥、酒、糖等物质的比例),以及如何用防染膏或扎线进行精确的图案保护,形成独特的双重平面效果。 二、 针法为笔——刺绣的千变万化 刺绣是本篇的核心,旨在展现针线在布面上的立体构建能力。 苏绣、湘绣、蜀绣的地域特征: 对比分析了四大名绣的核心技术特点。例如,苏绣强调“鬅鬩针”和“虚实结合”来表现人物的肌肤质感;湘绣则侧重“平绣”和“垫底”,以求图案的绒面感和光泽度,展现出与木雕表面光滑或粗粝肌理完全不同的触感体验。 线材的运用与光影处理: 分析了如何通过使用“马尾绣”中嵌入马尾来增加立体感,或通过使用不同色阶的蚕丝线,仅靠针脚的疏密变化,在二维平面上模拟出三维的体积感和光照效果。 --- 第三篇:光影的魔法——民间剪纸的镂空哲学与符号系统 本篇探讨了以纸张为载体的剪刻艺术,它依赖于锋利的工具在平面上“去除”材料,而非“增加”材料。 一、 剪与刻的工具哲学 剪纸的艺术生命力在于工具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剪纸的灵动: 介绍了以剪刀为主的剪纸技法,重点分析了“连剪”和“叠剪”的技巧,如何通过一气呵成的动作完成对称或复杂外形的快速生成。 刻纸的精微: 详细描述了刻纸(如刻纸本籍)中刀具的选择(刻刀、柳叶刀等)和使用角度,如何精确控制纸张被切断的深度与边缘的平滑度,以实现纤细如发的线条和窗花结构。 二、 窗花与礼仪符号的解读 剪纸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民间信仰和习俗的载体。 阴刻与阳刻的辩证关系: 阐述了剪纸中“留白”和“镂空”所构成的视觉关系。重点分析了北方窗花如何利用“阴刻”的透光性来增强节日气氛,以及南方剪纸对图案细节的“阳刻”填充,以增加纹样的饱满度。 纹样的象征意义: 深入解读如“石榴多子”、“莲花并蒂”、“五福临门”等常见图案背后的吉祥寓意,以及它们在婚丧嫁娶、岁时节庆中的应用场景和文化功能。 本书通过对陶瓷、织绣、剪纸这三大领域详尽的工艺解析,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立体的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图景,展示了不同材料特性下,匠人智慧的独特表现形式。全书配有数百幅高清实物照片、工艺流程示意图,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现场记录,展现这些“指尖上的非遗”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