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思考,快与慢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07-01 |
|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 | 译者:胡晓蛟 | 开本: 16开 |
| 定价: 69.00 | 页数:424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08633558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思考,快与慢》是社会思想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堪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相媲美。如果你今年只能读一本书,就读这一本!
英文版2011年10月底上市,两个月时间内即打入《纽约时报》和《经济学人》的年度十佳图书榜。连续20多周蝉联亚马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20名,上市至今超过7个月,横扫全球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稳居亚马逊总榜前50名。《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卫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商业周刊》、《华盛顿邮报》、等国外权威媒体,《三联生活周刊》、《商学院》、《东方早报》、《文汇报》等国内知名媒体争相报道
巴曙松、何帆、赵晓、王福重、刘建位等知名经济学家、投资专家高度评价,力荐阅读!
丹尼尔·卡尼曼是位格外令人兴致盎然的思想家,是现今在世的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本书就是他50多年研究和思考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在书中,卡尼曼会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创新之旅。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为了使读者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主角的特点,卡尼曼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指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商场、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选择,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
本书将会彻底改变你对思考的看法。
丹尼尔·卡尼曼:
普林斯顿大学尤金·希金斯心理学荣誉退休教授,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公共及国际事务学院荣誉教授。凭借着与阿莫斯·特沃斯基对决策制定问题的开先河之研究,卡尼曼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本书所获赞誉
序言
第一部分 系统1,系统2
第1章 一张愤怒的脸和一道乘法题
行为与注意力
系统1遇到麻烦,系统2会出面解决
冲突与自我控制
看上去不等长实际上等长的两条线
两个虚拟出来的角色
第2章 电影的主角与配角
瞳孔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灵敏指示器
为什么我们看不见那只大猩猩?
第3章 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
又累又饿的保释官司更可能否定保释申请
脱口而出的错误答案
今天得到1 000美元,1年后得到1万美元,你选哪个?
第4章 联想的神奇力量
启动效应:让人不知不觉微笑的铅笔
你会自觉投到盒子里多少钱?
第5章 你的直觉有可能只是错觉
由记忆造成的错觉
什么样的信息更容易让人信服?
股票代码上口,回报率也相对较高
创新是发生在能让人联想无限的环境中的
第6章 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从第一次的惊喜到第二次的习以为常
简的钱包是怎么丢的呢?
第7章 字母“B”与数字“13”
是什么让你相信了那些荒谬之词?
光环效应与群体的智慧
眼见为实的想法往往让我们仓促作出决定
第8章 我们究竟是如何作出判断的?
看照片预测竞选胜出者,为何其准确率可以高达70%?
平均长度与总长度是完全不同的数量概念
与强度等级匹配的描述
思维的发散性让我们作出直觉性判断
第9章 目标问题与启发性问题形影不离
找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来作答
立体启发法:远处的物体看上去更高大
情感启发式:因为喜欢,所以认同
第二部分 启发法与偏见
第10章 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
小样本的出错风险可能高达50%
信任多于质疑的普遍性偏见
对随机事件作出因果解释必然是错的
第11章 锚定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对锚定值的调整常常是不足的
暗示就是一种锚定效应
作为这幢房子的主人,你能接受的最低售价是多少?
锚定效应何时适用,何时不适用?
第12章 科学地利用可得性启发法
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利于团队关系融洽
偏见会影响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看法
第13章 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
被闪电击中与食物中毒,哪种意外致死率更高?
如何避免小概率的风险事件演变成公共危机?
第14章 猜一下,汤姆的专业是什么?
依据典型性作出预测是下意识的行为
典型性启发的两宗罪
用贝叶斯定理来约束直觉
第15章 琳达问题的社会效应
琳达不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银行出纳吧?
少即是多的逻辑悖论
第16章 因果关系胜过统计信息
因果关系基础比率与思维定式
我们并没有自己想的那样乐于助人
第17章 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
第二次的表现与第一次并无因果联系
回归现象的意义不亚于发现万有引力
第18章 如何让直觉性预测更恰当有效?
偏离预测方向的直觉
对直觉性预测的偏见进行修正
两位教授候选人,应该选择哪一位?
第三部分 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
第19章 “知道”的错觉
后见之明的社会成本
真的存在能让企业基业长青的秘诀吗?
第20章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士兵测评的有效性错觉
投资股票的技能错觉
主观自信与专业文化认知错觉的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专家预测的准确度比不上扔飞镖的猴子
第21章 直觉判断与公式运算,熟优熟劣?
专家预测比不上简单运算准确
让许多业内人士烦恼的运算法
“闭上眼睛”的直觉判断比主观判断更可取
第22章 什么时候可以相信专家的直觉?
直觉就在眨眼之间
专家型直觉的习得
环境有规律可循,直觉才可相信
直觉的对错评估
第23章 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
比起外部意见,我们更偏向内部意见
规划谬误:过于乐观的计划随处可见
减少决策错误的有效方法
第24章 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
乐观主义者过度自信的代价
竞争忽视:为何大片会扎堆上映?
是你太糟糕而不是我太笨拙
事前验尸:部分克服乐观偏
这本书真的是一本让我惊呼“原来如此!”的神作。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心理学教授,用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带领我走进人类思维的迷宫。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理性的人,能做出合理的判断,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被自己的“直觉”或者说“系统1”牵着鼻子走,而那个真正需要思考、需要权衡的“系统2”却常常处于休眠状态。书中关于“启发法”和“偏见”的讨论,让我对自己的很多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我曾因为某件小事而对某个品牌产生了极大的好感,后来才意识到,这可能是因为早期接触到的某个积极信息“锚定”了我,导致我对后续的信息产生了不自觉的倾斜。更让我醍醐灌顶的是,书中所揭示的各种认知陷阱,比如“小数法则”的误用,让我们对偶然事件产生过度解读;“代表性启发法”则让我们容易根据刻板印象来判断事物,而忽略了实际概率。这些都让我反思,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有多少判断是基于浅层信息和直觉,又有多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解释了“为什么”,更提供了“如何做”。它鼓励我们去识别这些思维的捷径,并有意识地启动我们沉睡的“慢思考”,从而做出更明智、更准确的决策。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副更高级的“思维眼镜”,能更清晰地看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一本能够改变你思维方式的启蒙读物。作者以极其精妙的手法,揭示了我们大脑运作的两种核心模式,让我对自己的认知过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原来在很多时候,我们都被自己大脑的“默认设置”所左右。书中的“系统1”和“系统2”的比喻,非常形象地解释了我们如何进行判断和决策。那个快速、直觉的“系统1”虽然效率极高,但却容易受到各种偏见和情感的影响,而那个缓慢、需要付出的“系统2”则往往被我们忽略。书中关于“光环效应”、“可得性启发法”的案例,让我不禁反思自己过去是如何轻易地被表象所迷惑,是如何根据容易获取的信息来轻易地下结论。例如,我曾因为对某个明星的喜爱,就对他们代言的产品产生了极大的好感,这完全就是“光环效应”在作祟。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常识”和“直觉”,其实可能是一种思维的捷径,一种潜在的陷阱。它教会我如何去识别这些思维的“自动化”倾向,并有意识地去激活那个更冷静、更理性的“系统2”。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我看到了自己思维中那些不为人知却又深刻影响我行为的角落。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关于自我认知的深度旅行,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以一种令人信服的叙述方式,揭示了我们大脑中普遍存在的思维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和决策。我一直以为自己能够理性地看待事物,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很多时候,我们的“理性”只是表面功夫,深层里,我们依然受到各种非理性因素的操控。书中的“快思考”和“慢思考”的概念,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启发。我开始审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判断是基于直觉和经验(快思考),又有多少是经过深思熟虑和逻辑分析(慢思考)。书中对“乐观偏误”、“事后诸葛亮”等现象的详细描述,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上以及周围人身上这些普遍存在的思维误区。例如,我常常会低估完成某项任务所需的时间,这就是典型的“乐观偏误”。再比如,在事情发生后,我总觉得“我早就知道会这样”,这正是“事后诸葛亮”的写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能力的塑造——培养我们对自身思维的批判性审视能力。它鼓励我们去质疑自己的第一印象,去主动寻求更可靠的信息,去避免那些容易让我们陷入困境的思维捷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份珍贵的“思维地图”,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思维的航向,并有能力去纠正那些可能偏离的航道。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探索人类心智的广阔疆域。我从未想过,我们看似简单的日常决策,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多微妙而强大的心理力量。作者以一种极具说服力的方式,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洞察。书中的“快思考”和“慢思考”的区分,彻底颠覆了我对自身思维方式的认知。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犯错,并不是因为智力不足,而是因为我们过度依赖那个高效但容易出错的“快思考”模式,而忽视了那个耗时但更准确的“慢思考”。书中对“过度自信”、“损失规避”等概念的阐释,简直是给我敲响了警钟。我回想起自己在投资、工作甚至人际关系中,有多少次因为过度自信而冒险,有多少次因为害怕损失而错失良机,这些都与书中描述的心理偏差息息相关。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案例,将这些理论变得无比生动,仿佛我亲身经历了那些心理实验,体会到了那些思维的惯性。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普及,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培养我们对自身思维的觉察力。它让我学会去质疑自己的第一反应,去主动探寻更深层的逻辑,去避免那些显而易见的认知陷阱。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和做出反应,而是能够更主动、更理性地去理解世界,做出更优的选择。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维的盛宴,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大脑被彻底洗礼了一番。作者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层层剥茧,揭示了我们认知世界时所经历的各种心理活动。书里提到的“快思考”和“慢思考”的概念,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其背后蕴含的复杂机制却令人惊叹。我开始审视自己日常做出的各种判断和决策,很多时候,我们依赖的是直觉和经验,也就是所谓的“快思考”,这种模式效率很高,但也容易陷入偏见和错误。书中有大量的真实案例和心理学实验,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能清晰地看到这些思维模式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的。例如,书中对“锚定效应”的描述,让我回想起自己购物时,一旦看到一个较高的原价,即便打折后也觉得划算,这种心理被商家拿捏得死死的。再比如“确认偏误”,我意识到自己在获取信息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倾向于那些支持我已有观点的内容,而忽略了反面的证据,这多么可怕!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思维深处的盲点。它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暂停,去运用“慢思考”来审视自己的判断,虽然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带来的准确性和深度是无可比拟的。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一种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语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