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北京紫禁城》作者不僅為我們呈現瞭紫禁城建築的發展脈絡,更通過諸多實地的測繪數據,加以分析,很真實地還原瞭古代建築工匠的規劃思想以及工程算法。並從曆朝曆代紫禁城的變化,推測齣瞭皇帝的規劃意圖,令人耳目一新。
內容簡介
《北京紫禁城》主要分三部分,上篇為圖說規劃,中篇為圖說營造,下篇為圖說內廷。在規劃部分中,從營國舊事始,明朝硃棣定都北京,再到清朝康熙、乾隆等對於紫禁城的變動,紫禁城始終與國傢象徵密不可分。
在中篇部分,作者談及古建築的數據分析方法,並用該方法對於太和殿、英華殿、體仁閣、弘義閣等建築進行瞭分析,從而闡釋瞭各建築在營造上的不同手法以及局部特點。隨著作者分析數據的思維路徑,並逐漸揣摩齣古代工匠的設計思想和方法,沒有絲毫的枯燥之感,反而有種解謎般的閱讀樂趣。
下篇為圖說內廷,主要講述的是紫禁城內的諸多使用者,以及他們對於室內裝飾設計的不同審美情趣,還穿插瞭關於帝後生活起居的趣事,細節感十足,有著不遜於文學作品的故事性。
作者簡介
劉暢,1992年至1998年,故宮博物院古建部,1998年至2002年,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研究生,2002年至今,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內頁插圖
目錄
上篇:圖說規劃
一. 營國舊事
(一)舊山河 (二)經曆就是一本書 (三)北京紫禁城的直接藍本 (四)硃棣的盤算
二. 理想城
(一)一套說法 (二)一組網格 (三)推算和驗算
三. 理想城的變遷
(一)青年皇帝的任務 (二)老人的遠見
中篇:圖說營造
一.我的九三年
(一)建築結構:趙工如是說 (二)建築施工:另一位趙工的講課
二.重簷大殿:太和殿
(一)兩組羅嗦的數據(二)一個巧閤的正方形?(三)為何七丈四尺五寸九?(四)梁九的錯誤?
三.單簷大殿:英華殿
(一)1/4丈 (二)1/4尺 (三)1/4寸
四.漢式樓閣:體仁閣和弘義閣
(一)張希聖 (二)張希聖的體仁閣設計 (三)張希聖還不瞭解弘義閣
五.藏式樓閣:雨花閣
(一)關於“藏式” (二)雨花閣的結構和裝飾
六.角樓
(一)設計始於地盤:角十字 (二)角樓山花的錶情
下篇:圖說內廷
一.從努爾哈赤的老宅到坤寜宮
(一)1587年 (二)1627年 (三)1656年
二.養心殿
(一)膳房?寢宮?課堂?造辦處 (二)勤政空間養心殿(三)室內裝修看主人(四)垂簾聽政與親政
三.從半畝園到倦勤齋
(一)半畝園 (二)敬勝齋 (三)倦勤齋
四.漱芳齋
(一)今非昔比 (二)那些小隔間 (三)小戲颱的本來麵目
五.符望閣
(一)明堂的名堂 (二)李質穎 (三)江南工藝
六.毓慶宮
(一)從當今說起 (二)迷宮不是一次建成的 (三)原本不是迷宮
七.壽安宮
(一)乾隆母親的四十年清福 (二)嘉慶等瞭很久的改造 (三)不願入住的主人
八.從長春宮說到鍾粹宮
(一)鹹豐的遺産 (二)兩宮的平衡 (三)消失瞭的戲院
精彩書摘
上篇:圖說規劃
公元14世紀到15世紀,世界上的建築師們仿佛冥冥之中聽到瞭什麼召喚,或是得到瞭某種啓迪,在歐洲走齣瞭中世紀,吹起瞭文藝復興的號角,而在中國的大明王朝,經曆瞭動蕩的晚元時代後,締造瞭保留至今的北京紫禁城。
想起兩段詠嘆,一洋一中,分彆說到瞭當時建築創作的主人。
洋作者是阿爾伯蒂(1404-1472)。這位被後人認為最接近“文藝復興完人”的意大利建築師、建築理論傢,還有作傢、畫傢、雕刻傢、數學傢,看著自己寫的《建築十書》和自己設計的並即將建造的聖安德裏亞教堂(Saint’Andrea in Mantua),他是那麼自豪。於是他寫道:
啊!多麼甜美,那些我們經過努力獲得的榮譽。多麼值得,那些我們付齣的努力。藉此,我們得以嚮那些還沒有來到世界的生命展示,告訴他們我們的生活擁有瞭我們同代的人們所沒有的價值,告訴他們我們不僅留下瞭墓碑,還留下瞭我們的思想和姓名,鎸刻於茲,端放於茲!正如詩人尤尼烏斯所言:不要為我哭泣,不要舉行葬禮,因為我活著,在學人的文字裏.
來自中國大明的楊榮、金幼孜、李時勉在紫禁城告成後的永樂十九年(1421)奉應帝命,各自撰寫瞭一篇歌詠皇都厥功的賦文。其中楊榮的《皇都大一統賦》中曰:
……迨於聖王,嗣大一統。剛健日新,聰明天縱。囿四海以為傢,登群賢而緻用。思繼誌之所先,惟都邑之為重。於是天意鑒觀,人心和同。神靈效順,龜筮協從。既應天以應時,爰辨方而正位。視往聖而獨超,繼高皇之先誌。乃相乃度,載經載營……又從而為之歌曰:翼翼皇都,萬方之會兮。聖德之宏,實同覆載兮。聲教所暨,一統無外兮。又歌曰:皇都翼翼,民之所止兮。惟皇都萬壽,福祿無已兮。聖子神孫,實祚萬世兮。
歐洲距離我們很遠,文藝復興距離今天很久,但是阿爾伯蒂的驕傲仍然能夠清晰地迴蕩在每個讀者的胸口,我們每一位普通讀者,在當初瞭解建築學問的時候,又何曾不是仰望著古代建築的豐碑,憧憬著走進這一科學和藝術的偉大結閤呢?
這一切不過是西方建築學把她的光芒投射到中國,把建築偉大的野心,把個體成就的光輝投射到中國。近百年以來,這股強大而樂觀的光芒已經映徹瞭中國的建築係和建築學院,照耀著數以萬計的畢業生。
至於那一段朗誦上口,但文意尚須翻譯講解的《皇都大一統賦》,當代的讀者至少能感受到,文中歌頌之辭顯得老套,典故堆砌;而賦頌的主人公,絕對不是那些阿爾伯蒂一樣為營造而思想、而勞作的個體,在帝王的光輝之下,這些我們今天更希望認識的人顯得那麼渺小,深埋著頭。對比這兩段文字,文藝復興仿佛距離很近,而大明帝國似乎很遠,經過近代以來的文化洗禮,我們真的不甚瞭解我們的祖先。難道真正用筆墨來擘畫紫禁城宮殿的那個人或者那群人,就真的配不上占據賦中的一句或者半句嗎?
或許確實因為他們的角色並非舉足輕重。歸納起來,中國古代建築所依賴的人大緻有四類:其一,決策的人,諸如皇帝、園林主人;其二,解釋規則的人,諸如明確禮製的大臣們、管理工程的大臣們;其三,下筆有神的人,最好的例子是“樣式雷”,一個供役清代宮廷,從事設計、測繪、畫樣、燙樣的重要的著名傢族 ,——需要搞清楚,不是由於他們的名聲讓皇帝想到並邀請他們,恰恰相反,是因為他們能夠長期地服務宮廷而贏得瞭頂戴花翎,甚至贏得瞭留名青史的地位;其四,建造房子的人,比如說清代的“五行八作” 的工匠。
再宏觀一些,那時侯東、西世界建築行當的從業人員和他們的組織結構是不同的,在中國不同等級的人具有不同的話語權,沒有按照專業分工形成一個建造業的權威人群——建築師,於是從設計到建造的工作流程也有彆於西方,再加上材料工藝的差彆、審美的差彆,便真正地形成瞭我們今天看到的巨大的建成結果的差彆,形成瞭建築文化遺産的多樣性。
對此,我不禁還聯想起瞭女兒搭起的積木房子和鄰傢幼子的傑作是如此的不一樣,盡管有時他們使用瞭同一牌子和型號的積木。或許在他們互相偷看之前,大人們可以定義曰“兒童建築意識的多樣性”。環顧一下今天的建築世界,生活在信息網絡中的中國的建築師們有足夠多的渠道、有足夠快的方式“偷看”世界上任何一個其他角落的建築師正在如何“搭積木”,但是在我的心裏,更急切地感受著一種焦慮——我們的建築師仿佛太沉醉於“偷看”,仿佛,或者說確實,已經忘卻瞭自己原來搭積木的方式。
沉溺於體味古代遺産之中還是可以很好地消除自己的焦慮的,可以讓自己在比較心平氣和的狀態中等待社會變遷,等待社會在吃膩瞭並不正宗的牛排後想起原來我們會做紅燒牛肉、罐燜牛肉,我們還會包牛肉餡的餃子,想起做一桌中式的宴席不但更適閤我們的身體和口味,也能更體麵地款待來自他鄉的賓朋。
到頭來,不論西方還是東方,不論古代還是現在,也並不局限在建築行當一門,越是瞭解它,越不會簡單地贊美它。一切輝煌,說到底居然來自於如此簡單的智慧,平凡得你我也能想得齣;而反過來,身邊每天都閃爍不停的思想火花,一旦聚集起來,居然能夠造就如此的輝煌。
於是,我想從容地講故事。先講紫禁城前朝後寢的大事。
作為第一篇的引子,我想鋪陳的,不是頌歌般的情緒,不是史詩般的氣氛,倒是猶如把一洋一中兩段詠嘆並置時心裏的那種平靜一般,冷眼看待大明初年的“創造的時代”,躲開歡呼的人群,清淨地走進紫禁城。
前言/序言
2008年年初,我們總算和清華大學完成瞭談判,召開瞭一個小小的新聞發布會。麵對一臉茫然的記者和不著邊際的提問,我心裏想,和清華大學的這項閤作,真是很有必要。
在“大國”、“崛起”甚囂塵上的背後,中國人不乏智慧、不乏決心、不乏激情,甚至不乏財力。但關鍵的是,我們缺少一點“獨立性”,不論是我們的“産品”,還是我們的“思想”。沒有“獨立性”,就不會有“獨特性”;沒有“獨特性”,連“識彆”都無法建立。
我們最獨特的東西,就是自己的文化瞭。學術界有一句話:“建築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梁先生說得稍客氣一些:“雄峙已數百年的古建築,充沛藝術趣味的街市,為一民族文化之顯著錶現者。”當然我是在“斷章取義”,把逗號改成瞭句號。這句話的結尾是:“亦常在‘改善’的旗幟之下完全犧牲。”
我們的初衷,是想為中國古建築知識的普及做一點事情。通過專傢給大眾寫書的方式,使中國古建築知識得以普及和傳承。當我們開始行動時,由我們自己的無知産生瞭兩個驚奇:一是在這片天地裏,有這麼多的前輩和新秀在努力和富有成果地工作著;二是這個領域的研究經費是如此的窘迫,令我們瞠目結舌。
希望“中國古代建築知識普及與傳承係列叢書”的齣版,能為中國古建築知識的普及貢獻一點力量;能讓從事中國古建築研究的前輩、新秀們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多的宣揚;能為讀者瞭解和認識中國古建築提供一點工具;能為我們的“獨立性”添磚加瓦。
王群
華潤雪花啤酒(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
2009年1月1日
於北京
《京華煙雲:一座皇城的韆年流轉》 內容梗概 《京華煙雲:一座皇城的韆年流轉》是一部宏大的曆史敘事,它並非聚焦於單一的建築群,而是以一種更廣闊的視角,深入探究瞭北京這座城市的演變,以及其核心——那座曾經代錶著至高無上皇權的紫禁城——在漫長曆史長河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本書並非一本純粹的建築導覽,也不是對某段特定曆史時期的簡單羅列,它試圖穿透層層曆史迷霧,描繪齣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勾勒齣這座城市從一個區域中心,蛻變為一個帝國心髒,最終成為世界矚目的大都市的完整軌跡。 全書大緻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每一部分都以不同的維度,為讀者展現北京及其核心區域的韆年流轉。 第一部分:肇始與建都——從燕地到帝都的雛形 這一部分將追溯北京地區最早的文明痕跡,探討其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性。從春鞦戰國的燕國故地,到遼金時期的陪都,再到元朝定都,北京的建都之路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滿瞭曆史的偶然與必然。本書將詳細闡述不同朝代在此設立都城的戰略考量,地理環境的優勢,以及早期的城市規劃理念。 早期聚落與文明: 追溯北京地區史前遺址的發現,描繪齣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的景象。 燕國的興衰: 探討戰國時期燕國在此設立都城的曆史背景、文化影響以及其作為北方邊陲重鎮的地位。 遼金時代的過渡: 分析遼、金王朝在此建立陪都的政治意義,以及作為南北交通樞紐的作用,介紹當時燕京(或南京)的城市風貌和民族融閤的景象。 濛古的雄圖與定都: 重點講述元朝定都北京(大都)的曆史事件,分析忽必烈選擇此地的深層原因,包括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麵。詳細描繪元大都的宏偉規劃,例如棋盤式格局、宮殿建築的初步構想,以及東西方文明在此交匯的盛況。 早期皇城選址考量: 盡管紫禁城尚未最終落成,但元朝時期對於未來皇城區域的規劃與選址,已經初步奠定瞭基礎。本書將探討當時關於宮殿建築風格、規模和象徵意義的討論,以及對未來城市中心的設想。 第二部分:王朝的榮辱與皇城的興衰——明清帝國的核心 這是本書的核心部分,將詳盡描繪明清兩代,尤其是紫禁城作為明清兩朝皇城,其在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層麵所扮演的角色。本書將以曆史事件為綫索,以人物故事為載體,生動再現這座帝王宮殿的輝煌與沉寂。 明朝肇建與營建: 詳細講述明朝永樂皇帝決定在北京營建新宮殿的曆史背景,為何放棄南京,以及紫禁城從規劃到落成的整個過程。介紹當時建築的規模、布局、工藝以及融入的哲學思想和風水觀念。 紫禁城的功能與象徵: 深入剖析紫禁城作為皇權象徵的意義,其嚴謹的禮製、等級森嚴的宮廷生活,以及皇帝與臣民、宮女、宦官等不同群體之間的關係。 重大曆史事件的發生地: 選取紫禁城內發生的重大曆史事件進行細緻描繪,例如宮廷政變、朝會儀式、冊封大典、祭祀活動等,展現不同曆史時期政治鬥爭的激烈,以及帝王決策對國傢命運的影響。 宮廷文化與生活: 描繪紫禁城內豐富多彩的宮廷文化,包括藝術、戲劇、音樂、服飾、飲食等。介紹皇室成員的日常生活,包括帝王的學習、娛樂,後妃的起居、社交,以及皇子公主的教育等。 明亡與清軍入關: 描繪明朝末年政治腐敗,內憂外患,以及最終被清軍攻破的場景。探討清軍入關後,如何接管並改造紫禁城,以及其在統治中國過程中的象徵意義。 清朝的統治與演變: 詳細敘述清朝皇帝在紫禁城的統治生活,康乾盛世的輝煌,以及晚清的衰落。介紹紫禁城在清朝不同時期的改造與增建,以及其作為政治中心的功能如何逐步適應時代的變化。 晚清的動蕩與外侮: 描繪八國聯軍侵華,紫禁城遭遇的破壞與劫掠,以及其作為國恥的象徵。介紹辛亥革命後,清帝退位,紫禁城結束其政治使命的轉摺點。 第三部分:新生的曙光與文化的傳承——從禁地到博物館 這一部分將視角轉嚮紫禁城在新中國成立後的曆史命運,以及其如何從一座封閉的皇宮,轉變為一座嚮公眾開放的文化殿堂。本書將關注其作為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以及其在新時代所煥發的新的生命力。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保護: 講述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對紫禁城進行的初步保護工作,以及其作為重要古跡的價值被重新認識。 故宮博物院的建立與發展: 詳細介紹故宮博物院的成立過程,以及其作為集收藏、研究、展覽、教育於一體的綜閤性博物館的發展曆程。 文物保護與修復的挑戰: 探討故宮博物院在文物保護、修復、研究方麵所麵臨的挑戰與成就,以及其在國際文物保護領域的重要地位。 文化傳播與公眾教育: 描繪故宮博物院如何通過各種展覽、活動、齣版物等形式,嚮公眾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其在提升國民文化素養方麵所起到的作用。 現代化的轉型與創新: 關注故宮博物院在數字化、現代化方麵的探索,例如故宮文創的興起,以及其如何通過科技手段,讓古老的宮殿煥發新的活力,吸引更廣泛的受眾。 北京城的整體演進: 在關注紫禁城自身命運的同時,本書還將宏觀地審視北京這座城市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整體演變,包括城市格局的變化、人口的遷徙、經濟的發展、文化的變遷,以及紫禁城作為城市核心區域,其在這些變遷中的地位和影響。 曆史的迴響與未來的展望: 結尾部分將迴顧北京和紫禁城波瀾壯闊的韆年曆程,探討曆史經驗對當代的啓示,並展望這座偉大城市及其核心區域在未來的發展。 《京華煙雲:一座皇城的韆年流轉》旨在通過豐富的史料、翔實的考證,以及生動的人文關懷,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鮮活、充滿生命力的北京及其皇城。本書力求做到敘事流暢,引人入勝,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讓讀者在品讀曆史的同時,深刻體會這座城市所承載的厚重文化底蘊和時代精神。它不是簡單地展示古老的建築,而是通過對曆史的深刻解讀,喚醒讀者對這座偉大城市過往的記憶,對中華文明的自豪,以及對未來發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