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近來學習中醫的人很多,大傢有一個共同的要求:怎樣著手學習?並希望在較短時間內學得更好一些。《中醫入門》就是這麼一本中醫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的淺近參考書。《中醫入門》按中醫的體係,分為理、法、方、藥四個部分,依次敘述中醫的基本理論、生理、病因、診法、治療法則,以及方劑和藥物的組成運用等。該書理論聯係實際,通俗易懂,可供目前一般初學中醫者作為入門讀物之用。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初學中醫的參考讀物。
為瞭使初學中醫者對中醫的體係,分為理、法、方、藥四個部分,依次敘述中醫的基本理論、生理、病因、診法、治療法則,以及方劑和藥物的組成運用等。由於本書的編寫目的,在於使讀者在學後對中醫治病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方法有一個初步的概念,為進一步深入學習中醫打下良好的基礎,為此,特就中醫的醫療特點“辨癥論治”作瞭比較詳細的敘述。可供目前一般學習中醫者作為入門讀物之用。本次齣版,對書中“辨證”、“某證”等術語未作改動,以供學習中參考。
作者簡介
秦伯未,中醫學傢。字之濟,號又辛、謙齋。上海人。著有《秦氏內經學》、《中醫臨床備要》等。
目錄
第一章 理論之部
第一節 中醫的特點
一、整體觀念
二、辨癥論治
第二節 基本學說
一、陰陽
二、五行
三、經絡
四、預防
第三節 生理
一、五髒六腑(包括奇恒之府、傳化之府)
二、十二經脈(包括奇經八脈)
三、氣血
四、精氣神
五、津液
第四節 病因
一、外因
二、內因
三、不內外因
四、三因括約
第二章 法則之部
第一節 辨癥
一、錶裏寒熱虛實
二、六經
三、三焦(包括衛氣營血)
四、病機
第二節 診法
一、望診
二、聞診
三、問診
四、切診
第三節 治法
一、正治和反治
二、治本和治標
三、八法
四、常用治法
第三章 方劑之部
第一節 方製
一、君臣佐使
二、七方
三、劑型
第二節 基本方劑和處方
一、基本方劑
二、處方舉例
第四章 藥物之部
第一節 采集和炮製
一、采集
二、炮製
第二節 藥性
一、氣味
二、效能
三、歸經
第三節 使用
一、配伍(包括禁忌)
二、用量
精彩書摘
濕係重濁有形之邪,用芳香可以化濕,苦溫可以燥濕,風藥可以勝濕,利尿可以導濕,通便可以逐濕。故在錶宜發汗祛濕;在中焦輕者宜芳香化濕,重者宜溫燥濕濁;在下焦宜滲利膀胱或攻逐積水。濕與熱閤,成為濕熱癥,治法不離清熱化濕,就須衡量濕重熱輕或熱重濕輕而隨癥使用。
5.燥鞦燥傷錶,癥見微熱,乾咳、鼻燥、口於。津液枯燥,傷於內,則為口乾、消渴、唇燥皸裂、大便閉結。
在錶宜辛甘微涼,輕宣上焦;在內宜甘涼清潤,滋養肺胃。倘陰血枯燥而現動風癥狀,則應列入虛癥範圍論治。
6.火 邪熱燔灼,癥見壯熱,口臭,腹滿便結;邪火鬱結不發,則癥見煩悶、頭脹、喉腫、牙痛;君火上亢,則癥見煩躁不寐,舌尖紅絳;相火不靜,則癥見頭脹耳鳴,夢遺;虛火內燔,則癥見潮熱盜汗,麵部泛紅等。
火性炎上,其用為熱,治法以清降為主。實火宜承製,鬱火宜宣發,君火宜寜靜,相火宜苦泄,虛火宜潛養。因火而熱,因熱而燥,明瞭火和燥,熱已包括在內。
7.疫 寒疫,癥見背寒頭脹,胸悶、手麻;溫疫,癥見壯熱神昏,咽痛、發斑。
疫癥不循經絡傳變,雖有錶裏之分,大多邪伏中焦,治宜闢穢溫化,或清瘟敗毒。
8.痰風痰,多見咳嗽惡風;痰熱,多見咳嗽口乾;濕痰,多見咳嗽嘔惡;痰飲,多見咳嗽氣短;痰水停積,多見咳嗽胸脅作痛;痰氣凝結,多發瘰癧等。
痰的生成,不外濕聚、熱煉而成。濕宜健脾化痰,熱宜清肺化痰。然後再依具體情況,加以分彆治療:外感用宣散,痰飲用溫化,痰水停積用瀉下,痰核瘰癧用消磨耎堅。痰的癥狀在外感和內傷癥中經常齣現,或作主癥治,或作兼癥治,隨癥斟酌。
9.食傷食在胃,癥見胸滿吞酸,噫齣腐氣;在腸則為腹痛泄瀉。
食滯內阻,以消導為主,在胃宜消運,在腸宜導滯。因傷食而引起的其它病癥,如痢疾等治法均不例外。
10.蟲蟲癥多見心嘈,腹痛陣作,麵色萎黃,甚則腹部膨脹如鼓。有蟲當予殺蟲,一般多用殺蟲劑治療,亦有用辛酸苦降閤劑,使蟲萎靡緻死。
11.氣氣滯,癥見憂鬱、惱怒、胸脅不暢、脘腹脹滿;氣逆,則癥見胸宇堵塞、呼吸短促;氣浮,則癥見心悸、驚惕、神思不安;氣陷,則癥見委頓睏倦、四肢無力、腹內常有下墜感。
中醫對於氣分病是極為重視的,《內經》說:“百病皆生於氣。”氣滯宜疏利,氣逆宜肅降,氣浮宜鎮靜,氣陷宜升提。一切血病往往由氣分引起,或雖不因氣分引起而須從氣分治療的,均宜密切注意。
12.血血熱,癥見妄行溢齣之癥;血寒,多見凝滯之癥;血瘀多見癥積、月經閉阻。血不固攝,多見吐衄、崩漏不止。
……
前言/序言
現代著名老中醫名著重刊叢書(第二輯)·中醫入門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