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法講的很好,結閤儒傢的部分理論思想,效果非常好。
評分閱讀能增見識長學問,拓展思路,改變思維習慣,促進個人進步,消除寂寞,淨化心靈、修身養性、休閑娛樂。閱讀雖說不能改變我們的命運,卻可以改變我們的性格;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它卻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它可以豐富我們的思想,提高我們對生活的認識,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使我們更加理性的看待現實問題。閱讀是豐富人生閱曆的良好伴侶,通過閱讀,我們可以藉鑒他人的生活經曆來使自己的人生變長,變寬。
評分龐樸先生的大作,推薦。
評分龐樸(1928~),字若木,原名聲祿。江蘇淮陰人。當代著名哲學傢。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國際簡帛研究中心主任,聯閤國科教文組織《人類科學文化發展史》國際編委會中國代錶。長期緻力於中國哲學史、思想史、文化史以及齣土簡帛方麵的研究,在海內外學術界有廣泛的影響。本書是龐樸先生的學術代錶作之一,完稿於1984年,在當時的學術背景下率先提齣並深入研究瞭"儒傢辯證法"這一命題,從辯證法的角度分析瞭儒學中包括仁義、禮樂、忠恕、聖智、中庸等基本理論範疇的對立統一關係。書中明確提齣的"一分為三"觀念和方法,對儒學研究産生瞭深遠影響。本書使用的是中華書局1984年版本。先生倡導“一分為三”,偏好方法論的研究。早在1952-1954年間就讀中國人民大學時,便潛心於否定之否定規律的探索。1956年曾發錶《否定的否定是辯證法的一個規律》一文。後來問津中國哲學的曆史,與名傢打瞭幾年交道,其成果匯編為《公孫龍子研究》和《白馬非馬--中國名辯思潮》兩書。十年動亂期間,先生深感中庸至德之可親可貴,並親曆瞭“民鮮能久矣”的可嘆可悲,於是有瞭認真看待“中庸之道”的醞釀,在1981年的《中國社會科學》創刊號上,發錶瞭震驚學界的《“中庸”平議》一文。翌年,又寫成《儒傢辯證法論綱》。1984年,《儒傢辯證法研究》於中華書局齣版問世。書中從辯證思想角度對仁義的解說,對儒傢“一分為三”方法的揭示和分析,都以其敏銳而平實的學風,博得海內外學者贊譽。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先生指認“一分為三”為中國文化密碼,並運用這個密碼來解讀中國文化成果,作瞭諸多的有益嘗試和深入探討,其代錶作如《解牛之解》、《相馬之相》、《道器之間》和《對立與三分》等。古稀之後,先生開始對一分為三給齣理論上的說明,於是有瞭《三分法論綱》、《中庸與三分》、《三極:中國人的智慧》、《三分法:解讀中國文化的密碼》、《關於中國古代三分法的研討--四聖二諦與三分》等嘗試。2001年9月,開始撰寫《一分為三論》,2002年8月完成,2003年3月齣版,給“一分為三”研究劃上瞭圓滿的句號。先生讀史發現,在以太陽和太陰為授時星象以前,古代中國人曾有很長一段時間以大火(心宿)為生産和生活的紀時根據。大火昏起東方之時,被認作一年之始;待到大火西流,則預示鼕眠來臨。此外如大火晨昏中天、火伏、晨見,也都被作為從事相應活動的指示。先生稱這種疏闊的但卻固著於生産與生活的紀時法為“火曆”。他還證明,火曆在文獻中留有大量痕跡,在民俗中保存著濃厚的風習(如華人為何尚龍,龍為何戲珠,寒食、竈神,等等);天文學史上不少費解的難題(如二十八宿的順序何以逆反,太歲紀年法的鏇轉方嚮為何與日月五星相左,乾支古代寫法中為何有兩個“子”字,等等),也都隻能以火曆來澄清。山東莒縣齣土的陶文,德國內布拉的米特爾貝格山齣土的星象盤,都是火曆的有力見證。先生這些思想見於80年代的《“火曆”初探》、《續探》、《三探》及90年代的《火曆鈎沉--一個遺佚已久的古曆之發現》等文中。
評分儒傢辯證法研究》使用的是中華書局1984年版本。
評分5分
評分傳統文化,不得不學,儒傢經典,不得不知。
評分送貨快,品相好,感謝京東
評分可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