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已不再是那个在博物馆凑近名画合影留念的青年,回国数年,也和那位《纽约琐记》的作者日渐疏远:写作使我从只顾画画的痴态中醒来,醒在自己不同的书中,暗暗惊讶域外和家国怎样深刻地改变并重塑一个人。
美术馆
美术馆应该算是领会形式、评判形式的最后场所吗?
——杜尚
孩子喜欢打量穿制服的人。我也喜欢。在这儿,警察的黑制服和一身披挂当然最醒目:帽徽、肩章、警衔、枪、子弹带、手铐、警棍、步话机,外加一本记事皮夹。有一回我在地铁站点烟,才吸半口,两位警察笑嘻嘻走拢来,老朋友似的打过招呼,接着飞快填妥罚款单,撕下来,递给我。
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到处都是警卫,一色青灰制服,但行头简单,只是徒手,每座小馆至少派定一位。当你拐进暗幽幽的中世纪告解室、古印度庙廊偏房或埃及经卷馆,正好没有观众时,必定先瞧见一位警卫呆在那里。文艺复兴馆、印象派馆,设在顶层的苏州亭院,男女警卫可就多了,聊天,使眼色,来回闲步。在千万件珍藏瑰宝中,他们是仅有的活人,会打哈欠,只因身穿制服,相貌不易辨识。人总有片刻的同情心吧(也许是好奇心),当我瞥见哪位百无聊赖的警卫仰面端详名画,就会闪过一念:三百六十五天,您还没看够么?
警卫长不穿制服,西装笔挺,巡逡各馆,手里永远提着步话机——闭馆了。忽然,青灰色的警卫们不知何时已在各馆出口排列成阵,缓缓移动,就像街战时警民对峙那样,将观众一步步逼出展厅。这时,将要下班的警卫个个容光焕发。
大门口还有一道警卫线。当我在馆内临画完毕,手提摹本通过时,警卫必须仔细查证内框边缘和画布反面事先加盖的馆方专章(但从不瞧一眼我的画艺),确认无诈,这才拍拍我的肩背,放我出馆,就像小说《复活》中聂赫留朵夫探完监,挤过门口时被狱卒在背上拍那么一记。
只有那位肥胖的老警卫每次都留住我,偏头审视摹本:“哈!艾尔?格列柯,不可思议。你保管发财——等一等,这绝对就是那张原作,你可骗不了我!”
老头子名叫乔万尼,意大利移民。如果不当值,这位来自文艺复兴国的老警卫可以教我全本欧洲美术史呢。
1982年元月,我踏雪造访大都会美术馆,平生第一次在看也看不过来的原作之间梦游似的乱走,直走得腰腿滞重、口干舌燥。我哪里晓得逛美术馆这等辛苦,又不肯停下歇息。眼睛只是睁着,也不知看在眼里没有。脑子……
修订版序
封面总要重新弄过的,适可将前两册书样子缩小了,印在封底上,算是此书前身的如实交代;图片则大可添换——书中写到邱岳峰,结果邱公子辗转寻到我,赠我邱先生早岁与晚年的照片;有一篇说及早夭的钢琴才女顾圣婴,也给我获得她生前的丽影;又有学者徐宗懋送我从未面世的蔡元培林语堂等民国前辈老照片,都是难得觅见的影像史料,补入书中,正合适:末尾有几篇涉及民国的教授与教师,当时下笔,哪想到自己翌年会有受聘教书的机缘,近时重读,颇惊讶怎在七八年前即已留心国内的教育和大学……文字内容,则补进两篇遗漏稿,太过短促而油滑者,删除二三,其余照旧:倘若读者不嫌弃,当然很感激,但我是作者,赠书到手,好意思送人么?我知道,若是诚心巴结旧雨新知,莫如多写新篇幅,无奈我不再如那些年有闲空。即便零零星星写起来,新书起个什么题目呢?眼下,只能预先谢谢再次破费的读者,并请对这本书的修订与再版,多多包涵。|
——《多余的素材》修订版序
有几位相熟的读者批评说,近年我所出的三五本“书”,还算《纽约琐记》尚可读。我知道,同一作品,作者与读者的意见常有歧异的,我愿相信读者。这本书不越界、没脾气,聊聊纽约、谈谈艺术,自然显得雅,而久在域外,所谓“生活积累”比较厚,要论写作的闲静与专注,也确是这本书。人但凡新做一件事,多少总有点郑重而憨傻,十年前受命开写,是我头一回被告知将要印成书。小时候,大人使唤买瓶酱油带几根葱,不在话下,快快然,待给吩咐去粮店背个几十斤米,便即腰背挺起来……这书的头几篇照例是手写,反复抄,后来给刘索拉又是喝令又开导,买了电脑,是阿城坐我身边一步一步教会了,从此离不开键盘,弄得像是钢琴家,又不久戴上老花镜,永别了好视力,如今是连五号字也嫌小,改用四号了。
这本书算是我纽约生涯的结账,初事写作的开端,此后越写越多,总好比副业、杂务、应景事,不复当初的憨傻而郑重了。但我并不怎样看重它,近日校读,竞想不起何以絮叨这些自设的题目。那五十多项回顾展的回顾,还真费了心思,言及两位美国画友,也动了感情的——国中与纽约确是太两样,我已卷入过多于事无助而于己无益的空谈,近年弄出昕谓《退步集》之类,活该得一“愤青”的诨号,其实是骂名,从居心风雅的读者看来,《纽约琐记》就仿佛可取了。唯我的脾气还是老脾气,意思仍旧那点小意思,不过早先下笔稍微客气,又对此问的情形三分无知罢了。
然而还有更雅的读者看出书里的不安分,诚恳劝道:你是艺术家呀,何必呢?
是在1982年元月6日,严寒,阴霾。我从北京远赴纽约。上海转机一小时,隔窗遥望前来送行的父母和孩子,热泪长流。机身缓缓转弯趋向跑道,螺旋桨启动的剧风刮得机坪草丛成片倒伏,庞大机翼掠过一群正在列队操练的士兵,军衣阵营在风中抖动翻飞,望之壮观而萧条……2000年2月9日,严寒,大晴。我从肯尼迪机场起程回国。飞机轰然升空后,我临窗下看,与纽约默默告别。我真的在这座城市居停这许多年么?但见纽约五岛逶迤展开,徐徐移动、缩小、模糊,渐与天际融汇一片,著名的世贸中心双子座高出群厦,在正午的阳光下灿然一闪,翌年,灰飞烟灭了。事后想来,那是我最后展望无损的曼哈顿。当从电视屏幕目击这世纪巨祸时,我正在法兰克福转机回京,随即奔走机场电话亭,所有纽约线路均告中断。翌日到京接通,周围洋溢着快意之谈,我无从哀怒,忽然发现心里远未能忘情于这座伟大的城市。
此后每年回纽约探亲,照例听海关关员顺口说旬“欢迎回来”,电视打开,北京消息顿时成了异国的新闻,而城里借用哪家熟悉书店的小厕所,幽暗角落涂鸦满壁,也熟悉得简直从未离开。某日,地铁站口迎面遭遇书中写到的穷画家奥尔,他大叫:“啊,你走了,我在这里再没朋友!”我们彼此拥抱、打量,之后他就如当年那般将刚画成的油画搁在马路上给我看。另一位老友马克·坦希,家里客厅正对着世贸中心,良夜倾谈,他平静地描述那天怎样猛听得周围楼面窗玻璃砰然震落的巨响,同时目击擎天大厦节节倾倒。此后下城区店家逐渐恢复营业,影视老前辈罗伯特·德·尼罗之流便时常呼朋引类,到各家餐馆送生意。
大都会美术馆门首的旗幡,年年换,我不在时,错过多少好展览。“9·11”惨剧第二年,那里推出庞大而精美的伊斯兰古典文物展,我适巧在,最记得一座元代西域小王子的石棺,雕工委婉,有汉风。惠特尼双年展则四届不曾看,听说有位女艺术家的录像作品是请到演员,扮成17世纪西班牙宫廷人物,模拟委拉斯贵支描绘《宫娥》的原初场面,拍出来,使宫女与侏儒走动玩耍,窗外有乌鸣……那是我无上迷恋的画,转成影像,另是一种不辨古今的好,可惜没亲见。
但如今我也不很看重这些。见到又怎样。我久已变得事事无所谓,弄得很犬儒——虽不知这心态是否便是算犬儒——真实的缘故,或许是北京与纽约种种无从分享的经验成功地将我分裂,其间连接,是每岁穿越太平洋的长途飞行,进出国门,似有所感,又其实平静得全无心肝,只顾拖着行李走——绘画与书写也是难以分享的经验,我的生活因这本书从此转向,出现新地带。二十多年前我蓬头垢面去纽约,自信为了艺术,是《纽约琐记》通知我,假如内心的经验欲以言说,可以试着写写。
但我也分不清这是得益于书写本身,还是受惠于纽约。
诸位未必能在这书中寻获纽约——我并不假设自己有资格谈论这座深邃的城市,包括其中无所不在的文化和艺术。初版分为两册,下册多是访谈、杂稿与中国话题,本次修订全部删除,同时大量增添图片,彩色印制,封面重新设计过。此刻尚未见书,我已先有点欢喜的意思了——我早已不再是那个在博物馆凑近名画合影留念的青年,回国数年,也和那位《纽约琐记》的作者日渐疏远;写作使我从只顾画画的痴态中醒来,醒在自己不同的书中,暗暗惊讶域外和家国怎样深刻地改变并重塑一个人。此刻呆坐北京画室,读自己描述曼哈顿小画室如何失去,眼前浮现那段往事,一如在纽约的画室兀自画着,同时想念中国。
多年后我会写一册《北京杂谈》,构建私人的双城记么?恐怕不会,道理也简单:倘若我不离开纽约,我想,大概不会有这本书。
2007年8月25日写在北京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真的让我刮目相看。不是那种华丽辞藻堆砌的风格,而是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老派的优雅和深刻的洞察力。作者对语言的运用非常精准,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个场景,或者刻画出一个人物的性格。我尤其欣赏他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看似不经意间的描写,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情感。 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品味一杯醇厚的咖啡,越品越有味道。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一些人和事时,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让读者能够立刻产生共鸣。他不会直接告诉你“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而是通过他细致的观察和描绘,让你自己去体会。这种“留白”的处理,恰恰是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它鼓励读者主动参与到阅读中来,去想象,去思考。这种阅读体验,比那些事无巨细地解释一切的书籍,更具挑战性和启发性。
评分坦白说,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我以为会是又一本充斥着陈词滥调的城市介绍。然而,这本书很快就给了我惊喜。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或者地理位置来展开,而是更像是一种随性的漫谈,一种思绪的跳跃。从一个话题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另一个话题,就像是在纽约街头的一次偶遇,充满了未知和惊喜。 我喜欢这种不受束缚的写作风格。它让我感觉更放松,更能沉浸其中。作者似乎并不急于告诉读者“你应该知道什么”,而是更愿意分享“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种方式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也更符合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本能。很多时候,我会在读到某个段落时,因为作者的某个观点或者某个比喻而陷入沉思,然后又被下一个故事吸引过去。这种阅读体验,就像是和一位博学而有趣的朋友漫步在纽约,听他讲述关于这座城市的故事。
评分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琐事”的魅力。我们通常认为的“琐事”往往是乏味的,但在这位作者的笔下,那些关于纽约的“琐事”却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比如,关于某个不起眼的小巷,或者是某个特定街区里流传的小故事,甚至是某个街头艺人的表演。这些看似不值一提的细节,却被赋予了生命和温度。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观察这些细节时所投入的热情和细腻,仿佛他是一个耐心的记录者,将纽约的脉搏一一捕捉。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者升华这些“琐事”,而是用一种平实却充满智慧的语言,将它们呈现出来。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感,反而更能打动人心。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曾经在某个城市经历过的相似的瞬间,那些平凡的时刻,往往才是最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了解一座城市,并不在于你去了多少著名景点,而在于你是否用心去感受它最平凡、最日常的一面。
评分在阅读《纽约琐记(修订版)》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这座城市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纽约的景点或者历史,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记录和分享那些发生在纽约的平凡瞬间,那些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美好。 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一个人如此热衷于观察和记录这些“琐碎”的事物。或许,正是因为作者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他能够从寻常事物中看到不寻常的光辉,并将这份光辉传递给读者。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提醒我放慢脚步,去留意身边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好。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纽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去感受生活、如何去热爱生活的书。
评分这本《纽约琐记(修订版)》拿到手的时候,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沉静又怀旧的气息,纸张的触感也很好,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我一直对纽约这座城市有着莫名的情愫,它既是摩天大楼林立的现代都市,又藏着无数的故事和历史的痕迹。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纽约,那些可能被游客忽略,却真实存在于这座城市肌理中的细微之处。 第一章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在介绍景点,不如说是在描绘一种生活状态。作者笔下的纽约,不是旅游指南上那些必打卡的标志性建筑,而是街角的小咖啡馆,是穿梭于地铁里形形色色的人们,是公园里悠闲散步的老人。这些零碎的观察,却拼凑出一个立体而鲜活的纽约。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一些老建筑的描写,仿佛能听到它们在诉说着过去的繁华与变迁,那些被岁月侵蚀的痕迹,反而成了最动人的注脚。读着读着,我甚至觉得自己也置身其中,感受着纽约清晨的微风,听着远处传来的车鸣,仿佛也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独特气息。这种细致入微的笔触,让我对这座城市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光鲜,而是深入到它的骨子里。
评分好22457900876421
评分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这本书不太喜欢,但书的质量可以的。
评分常买 遇到京东优惠券更加实惠 还会继续光临的
评分东西收到,很满意!!真的是超级好的,关键是东西好,而且货物发得超快,包装仔细,值得信赖!
评分正品不错。快递小哥速度很快。抽时间慢慢看。
评分价格实惠,量又足!!!!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正版 还有折扣 在京东买很是安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