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世纪六十年代西方财务学领域出现了实证会计研究方法,这一重要的理论进展,对传统会计理论形成了巨大挑战。中国会计界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接纳则比西方晚了近20年。由于我们缺乏实证研究的传统,因此目前我国会计研究还停留在"模仿"的初级阶段?中国的会计问题应如何问起?西方已有的会计理论可否用来指导我们对中国会计问题的探究?面对理论的困惑,作者比较了中国和西方国际的会计制度环境后,提出以新制度经济学为基础的中国会计问题的研究范式,以提供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作者简介
李增泉,1974年11月生于山东省寿光市。2003年获上海财经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制度、公司治理与财务会计。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并主持和参与若干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研究。
孙铮,1957年12月生于上海市。现任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兼任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为财务会计、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等中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课题。
内页插图
目录
1 引言:产权经济学基础上的实证会计研究
1.1 研究背景
1.2 理论框架
1.3 现有文献的基本发现
1.4 未来研究方向
1.5 结论
2 制度与企业财务行为
2.1 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
2.2 掏空、支持与并购重组
2.3 多元化经营的价值效应
3 治理结梅的制度诱因与经济后果
3.1 金融发展、债务融资约束与金字塔结构
3.2 掏空与所有权结构
3.3 现金股利政策与所有权结构
3.4 股票价格同步性与所有权结构
4 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
4.1 政府干预、行业竞争与薪酬契约
4.2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效果评价及其实证检验
4.3 所有权性质、会计信息与债务契约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具体到中国,现有会计契约观的局限就更为明显。这是因为,会计契约观是建立在代理理论基础之上,隐含的制度背景是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然而,对中国来讲,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共同发挥作用,法律体系,特别是对公民财产权利的保护机制相对匮乏。任何有竞争力的组织结构必须实现交易成本的最小化,而交易成本的大小则从根本上受到经济制度(或者产权体系)的影响,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预期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应该与英、美等国存在重大差异。理解这些差异需要一个不同于西方现有文献的研究框架,并将中国的制度环境作为其最重要的理论元素。
我们首先以产权理论的分析框架为基础,指出目前有意义的三类会计研究分别是:(1)对公司会计选择集的考察;(2)对会计信息契约有用性的分析;(3)对会计选择的经济逻辑的分析。然后总结了中国学者在上述领域的研究成果,发现截至目前的大部分文献在会计行为和治理变量的选择上都受到西方文献的广泛影响,其实质在于检验西方结论在中国的应用性。为此,本章在第四部分指出,为了加深我们对我国会计问题的理解,未来的研究应在模型中加入中国的制度变量,首先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中国有哪些会计特征是重要的;
(2)这些会计特征如何受制度因素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本章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有关中国会计问题的实证研究框架,并认为实证会计研究的目的在于解释和预测会计实践。
前言/序言
制度、治理与会计:基于中国制度背景的实证会计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公司治理
评分
☆☆☆☆☆
(1994)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就要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员各自权力、责任和利益,从而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
评分
☆☆☆☆☆
重要观点
评分
☆☆☆☆☆
(1997)在一篇关于公司治理的经典论述中提出:公司治理是保证融资供给方(投资者)保证自身投资收益的方式。由于代理问题,外部投资者担心自己的利益在不完美的世界中会由于经理的败德行为而受到侵占。经理如何能够采用一种机制得到外部投资者的融资?或者说,如何能够保证给予外部投资者应有的投资收益?这就需要给予外部投资者一些权利:一种是给予外部投资者强有力的法律保护;另一种是所有权集中,也就是形成大投资者(大股东)。这就是公司治理的两种主要治理模式。
评分
☆☆☆☆☆
1.吴敬琏的观点
评分
☆☆☆☆☆
(1994)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就要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员各自权力、责任和利益,从而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
评分
☆☆☆☆☆
公司治理的层次
评分
☆☆☆☆☆
内容比较难,对搞实证研究的同志们比较有用。
评分
☆☆☆☆☆
公司治理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