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教程:欧阳询楷书习字帖

中国书法教程:欧阳询楷书习字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路振平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楷书
  • 欧阳询
  • 习字帖
  • 教程
  • 书法入门
  • 临摹
  • 字体
  • 艺术
  • 书法技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24948
版次:1
商品编码:1001559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学习书法,临习碑帖是登堂入室的必由之路。可是上下几千年,碑帖数万种,究竟从何学起,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纵观书法名家的成才之路,有两点是必须引起注意的。一,他们都是临古代碑帖,很少学当代书家的字。二,古代碑帖中,他们又非常注重临习名家、大家的名帖。
  唐代楷书法度谨严,笔力遒劲,名碑荟萃,名家辈出,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是唐代书法名家中的佼佼者,他们创造的欧体、颜体、柳体、褚体精炒绝伦,成为楷书艺术史上至今无人逾越的高峰。元代赵孟頫虽出世稍晚,但他所创造的赵体洒脱圆润,道劲飘逸,元以后的楷书大家很少能望其项背。所以我们就以这5位楷书大师有名的原帖为主,编写了这套《中国书法教程》丛书,其中有《颜真卿楷书习字帖》、《柳公权楷书习字帖》、《欧阳询楷书习字帖》、《褚遂良楷书习字帖》、《赵孟頫楷书习字帖》等5种。
  《欧阳询楷书习字帖》是以欧阳询的《九成宫碑》为蓝本编写的。
  欧阳询(公元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长沙望城县书堂山)人。隋朝时为太常博士,入唐累擢给事中,历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官银青光绿大夫,故人又称。率更、“渤海”。父名纥,为陈广州刺史,晚年遭朝廷猜忌,以谋反罪被诛杀。欧阳询本应连坐,后侥幸逃脱,被父亲的老朋友尚书令江总收养,教他读书写字。  欧阳询虽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却敏悟绝伦,过目不忘,读书一目数行,而且非常勤奋。据说有一次他看到一本《指归图》的书法秘本,咬咬牙用三百缣把它买了回来。原来这是一本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书法的启蒙读本。他高价买回这一稀世珍本后高兴得合不拢嘴,埋头研究了一个多月,书遂大进。又有传说他曾宿于索靖书写的一块碑前观摹三日,寝食俱忘。他在《用笔论》中说:“予自少及长,凝情翰墨,每异民间体奇迹,未尝不循环吟玩,抽其妙思,终日临仿,至于皓首而无退倦也。”这恐怕是他自己学习古人书法的真实写照。因而他“八体尽能,笔力劲险”,人们常以得到其尺牍文字为极大的荣幸,连高丽国也非常重视他的书法,曾经专门派使者来求书。据《新唐书》记载,褚遂良曾问虞世南:“我的书法与欧阳询比究竟孰优孰劣?”虞世南答道:“我听说欧阳询写字从不选择纸笔,而挥洒自如,你做得到吗?”。
  欧阳询在书法实践上声名显赫,在书法理论上也颇有建树。他的书法论著,传有《八诀》、《三十六法》、《用笔论》、《传授诀》等篇。其中《八诀》与《用笔论》是讲书法用笔的,《三十六法》是讲书法结构的,《传授诀》则是讲如何临摹的。但《三十六法》一篇中有“高宗书法”、“东坡先生”等语,恐非唐人所撰,其他几篇却是比较可信的。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用笔
第一节 行笔法
一、顺序
二、速度
三、走向
四、提按

第二节 起笔法与收笔法
一、藏与露
二、方与圆
三、转与折

第三节 基本笔画
一、横画
二、竖画
三、撇画
四、捺画
五、点画
六、钩画
七、挑画
八、折画

第四节 主笔法
一、突出横画
二、突出竖画
三、突出撇画
四、突出捺画
五、突出钩画

第二章 结体
第一节 形式
第二节 原则
第三节 中心法
一、实心法
二、虚心法

第四节 部首法
一、部首在左
二、部首在右
三、部首在上
四、部首在下
五、部首在外

第五节 错落法
一、左短右长
二、左长右短
三、左疏右密
四、左密右疏
五、左大右小
六、左小右大
七、左高右低
八、上窄下宽
九、上宽下窄
十、上小下大
十一、上大下小

第六节 尽态法
一、长
二、短
三、密
四、疏
五、宽
六、窄
七、小
八、大
九、偏
十、正

第七节 迎让法
一、互让
二、穿插
三、伸缩

第八节 呼应法
一、意连
二、形连

第九节 异形法
一、同画异态
二、同体异形
三、同字异体

第三章 章法
第一节 原则
一、气势连贯
二、疏密虚实
三、变化有致
四、着眼全局

第二节 要素
一、正文
二、款识
三、印章

第四章 创作
第一节 内容
一、新颖
二、健康
三、协调

第二节 幅式
一、直式
二、横式
三、小式
四、扇式
欧阳询楷书集字

前言/序言


宋代书法精品赏析与技法研究 作者: 王仲安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装帧: 精装 / 32开 定价: 188.00 元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究宋代书法艺术,特别是针对宋代诸家楷书风格流变与笔法精髓的权威性研究专著。全书以宋代为时间轴,系统梳理了宋代文人书法从早期到晚期的发展脉络,重点剖析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大家独特的用笔之道与结体章法,旨在为当代书法学习者、研究者提供一套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宋体书风鉴赏体系。 宋代,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它标志着唐代法度的严谨逐渐转向文人趣味的张扬与个性的自由表达。唐楷的“法度森严”在此阶段被“意趣自然”所取代,书法不再仅仅是书写工具,更是士大夫精神境界与审美情趣的载体。本书的撰写,正是基于对这种时代精神转变的深刻洞察。 第一部分:宋代书风的时代背景与文人精神 本部分首先从历史文化角度,阐述了宋代文人集团的崛起对书法艺术产生的决定性影响。宋代重“理学”,强调内在的修养与学识,这使得书法创作更趋向于“写意”而非单纯的“写形”。 第一章:唐宋之变:审美趣味的转向 详细对比了唐代尚“法”与宋代尚“意”的核心区别。探讨了印刷术发展对书法普及化的影响,以及文人圈层内部对“雅”与“俗”的界定标准变化。 第二章:宋代书家群像与流派初探 简要介绍了宋代主要的书法流派,如“尚意”的苏黄米芾,以及在宋徽宗时期“瘦金体”所代表的另一种极端审美追求。本章着重分析了士大夫阶层对书法的基本要求——自然天成,不加雕饰。 第二部分:苏轼楷书的“丰腴”与“拙朴” 苏轼(苏东坡)是宋代“尚意书风”的旗帜性人物。他的楷书虽然不如其行草那样广为人知,但却是理解宋代“自然书写”观点的绝佳切入点。 第三章:东坡楷书的结构特征 本书对苏轼楷书的单字结构进行了细致解构。不同于唐楷的匀称与精到,苏轼楷书常出现“偏侧取势”、“蚕头燕尾”的弱化,以及笔画的“丰腴”感。我们强调其起笔的含蓄和收笔的内敛,展现出一种“拙中寓巧”的韵味。 第四章:笔法中的“侧锋入笔”与“重按缓出” 重点分析苏轼楷书如何运用侧锋来增加笔画的厚度和圆润感。通过大量高清字帖的局部放大图,展示其提按的幅度变化,揭示其如何用“迟涩”的行笔来表达内心的沉稳与从容。对苏轼《黄州寒食帖》楷书部分(或与之风格相近的墨迹)的笔法进行专题研究,探究其“不求工而自工”的书写哲学。 第三部分:黄庭坚楷书的“奇崛”与“险劲” 黄庭坚(黄鲁直)的楷书,以其独特的“长枪大戟”之势和欹侧的结体,被视为宋代楷书中极具个性的代表。他的楷书常常被误解为“丑怪”,但本书认为,这恰恰是其“追求险绝”的艺术高度。 第五章:黄庭坚楷书的笔势与空间布局 深入探讨黄庭坚如何将行书的连带感融入楷书结构。重点剖析其点画的“挑拔”与“回锋”技巧,如何利用空间上的错位和倾斜,营造出一种向上、向外延伸的动态美感。研究其长横的“一波三折”,以及竖画的“垂露”与“悬针”的巧妙转换。 第六章:长款与短款的篇章结构对比 通过分析黄庭坚存世的楷书墨迹,特别是那些带有较长书款的作品,解析其如何处理通篇的节奏感。黄庭坚的楷书节奏变化丰富,从疏朗到紧凑的过渡,体现了其深厚的控笔能力和对章法整体性的把握。 第四部分:米芾与蔡襄的“秀逸”与“实用” 第七章:米芾楷书的“瘦硬”与“自然流便” 米芾(米襄阳)的楷书继承了颜真卿的部分笔意,但融入了更多的行书笔势,呈现出一种“瘦劲”而又“清秀”的风格。本章详细研究米芾如何通过快速的转折和细致的点画来形成其独特的“刷子笔法”在楷书中的运用,尤其关注其对“撇”和“捺”的处理,如何达到“风樯阵马”的韵致。 第八章:蔡襄楷书的儒雅端庄与实用价值 蔡襄作为宋代重要的书法家和政治家,其楷书更偏向于端庄、实用,是宋代士大夫日常应酬和公务往来的典范。本书分析了蔡襄楷书中继承自唐代楷书的痕迹,以及他如何通过笔画的力度变化和间架结构上的微调,赋予其楷书一种温润内敛的气质,是研究宋代“实用楷书”的最佳范本。 结语:宋体书风对后世的影响 本书最后总结了宋代楷书所代表的“意”对元、明、清乃至近现代书坛产生的深远影响,强调了学习宋代楷书对于突破唐楷规范、发展个人书风的重要性。本书配有大量珍贵高清字帖放大图与对比图表,是研究宋代书法的必备工具书。 --- 本书特色: 1. 理论与实践结合: 不仅有深度的理论分析,更有针对性的笔法技艺讲解。 2. 针对性强: 专注于宋代楷书这一特定领域,资料详实,论述深入。 3. 视觉效果卓越: 采用高精度印刷,完美还原宋代墨迹的笔触细节。 4. 视角新颖: 区别于传统以唐楷为尊的视角,重新评估宋代文人书法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传统书法的书,虽然我手头没有,但我能想象到它蕴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首先,从书名来看,“中国书法教程”这几个字就充满了权威性和系统性。我猜想,这本书的编排一定是非常严谨的,从基础的笔画、结构,到章法的布局,再到不同书体的演变,都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对于初学者来说,一本好的教程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它不仅要教你如何握笔、如何运力,更重要的是要让你理解中国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我个人非常期待能看到书中对书法“气韵生动”的阐释,那是书法的灵魂所在,是技术层面难以企及的境界。这本书如果能做到深入浅出,既能满足专业人士的探究需求,也能引导入门者踏上正确的道路,那它无疑就是一部杰出的教材。我希望它能用大量的图例和详细的文字说明,帮助读者真正领悟到书法线条的抑扬顿挫和空间的疏密关系,让读者在临摹的过程中,不仅是机械地复制字形,更是与古人的精神进行对话。

评分

对于任何一门涉及传统文化的教程,其装帧和纸张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毕竟,书法是墨与纸的对话,材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练习的真实体验。我设想这本教程如果能采用高品质的纸张,能够很好地承载墨汁的洇化效果,让学习者在练习时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笔触的力度变化对墨色的影响,那简直是太棒了。此外,教程的结构设计也应该体现出对学习者的尊重。它不应只是冷冰冰的文字和字帖的堆砌,而应该融入一些关于书法养生、心态调整的章节。因为书法练习,归根结底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心静才能笔直。如果这本书能在传授技艺的同时,也传递出一种平和、沉静的生活态度,那么它就超越了一本普通的教科书,成为了一部能够滋养心灵的艺术读物。

评分

我一直认为,学习任何一门艺术,都需要有“取法乎上”的理念。因此,如果这本教程的内容涵盖了古代碑帖的精选范本,并且能够对这些范本进行深入的鉴赏和解析,那价值就非常高了。鉴赏部分,不仅仅是指出“这个字写得好”,更要分析其妙在何处,比如某位大家在某一笔上所体现出的独特理解和创新。这种由大家的作品反哺到自己的练习中,能有效地拔高学习者的审美标准。想象一下,如果书中能将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代表作进行对比分析,让读者在比较中体会风格的差异和共通之处,那对建立起个人的审美体系将大有裨益。这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学习方式,远比闭门造车要高效得多,也能避免在初学阶段就形成僵化的书风。

评分

读完那些关于书法史和美学的书籍后,我常常会感叹,书法这门艺术的博大精深。一本好的教程,绝不应止步于“教你写字”的层面,它更应该是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文化殿堂的门。我期望这本教程能深入挖掘不同书体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比如魏晋风度的洒脱,唐代书风的端庄,宋代尚意的灵动,以及元明清的回归与创新。如果书中能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文人思想来解析特定书风的形成原因,那阅读体验将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对我来说,书法的美感不仅仅在于笔画的粗细变化,更在于书写者在特定心境下,将性情融入墨迹的瞬间。我想,一个优秀的教程,会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仅仅告知“应该”怎样写。这种对精神内涵的挖掘,才是让书法艺术永葆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艺术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爱好者,我更看重教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一套好的习字帖或教程,必须是“看得懂,学得会”。我希望这本书在版式设计上能下足功夫,比如对关键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能否用放大的图示或者动画(如果是在电子版中)来清晰地展示其运行轨迹?技法上的细节往往是初学者最容易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部分。比如,如何控制墨量的浓淡干湿,如何处理字的重心和气势的贯通。如果书中能提供不同阶段的练习范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习者能够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进步轨迹,那无疑会大大增强学习的信心和乐趣。对我而言,一本让人望而生畏的“高深”教材,不如一本能够让人真正拿起笔、安心坐下来练习的实用工具书。

评分

很厚的一本,真的挺值的。纸质不错,印刷精美,可以一直翻看。

评分

京东快递就是快,我昨天11月11日买的书,只用24小时,现在就送到了我的手中

评分

正版好书,凑单购买,练字非常棒

评分

有点失望,到底是讲的柳体还是欧体,感觉很失望,如果不懂的话有点误人子弟。

评分

很好,很喜欢,推荐购买!

评分

质量很好,是正品,值得购买

评分

孩子一直在用,很好的书,练习书法的用

评分

字帖印制很精美和商品介绍上完全一致,京东送货速度就是快,从订货到收货总共六小时都不到,今天同时我在某宝上订的货目前为止还没动静呢!

评分

很好,第二天就能收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