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邦媛,一九二四年生,辽宁铁岭人。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一九四七年来台湾。一九六八年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研究,一九六九年出任中兴大学新成立之外文系系主任,一九八八年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任内退休,受聘为台大荣誉教授。曾任美国圣玛丽学院、旧金山加州州立大学访问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教学、着作,论述严谨;编选、翻译、出版文学评论多种,对引介西方文学到台湾,将台湾代表性文学作品英译推介至西方世界。
巨流河,在清代被称为巨流河;哑口海位于台湾南端,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故事。那立志将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国家的父亲,在牧草中哭泣的母亲,公而忘私的先生;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学子,初识文学滋味的南开少女,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那暮色山风里、隘口边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六十年来,作者读书、教书,写评论文章,却一直念念不忘当年事——郭松龄在东北家乡为厚植国力反抗军阀的兵谏;抗战初起,二十九军浴血守卫华北,牺牲之壮烈;南京大屠杀,国都化为鬼蜮的悲痛;保卫大武汉,民心觉醒,誓做决不投降的中国人之慷慨激昂;夺回台儿庄的激励;一步步攀登跋涉湘桂路、川黔路奔往重庆,绝处逢生的盼望;在四川、在滇缅公路上誓死守土的英勇战士的容颜,坚毅如在眼前;那一张张呼喊同胞、凝聚人心的战报、文告、号外,在作者心中仍墨迹未干……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埋藏着巨大悲伤的时代,同时也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真正存在过的,最有骨气的中国!
##我自觉书读太少,所以近来在赶路的同时从不往回翻看。《巨流河》是个例外,忍不住看了第二遍,而且看一次哭一次,不是看到某处动情地哭,而是合上书,默默地,无言地静静流泪。 这本书有点齐邦媛自传的味道,按时间和主题梳理了从出生到晚年的家庭和个人的命运,中间偶有...
评分 评分##台版,六章弃。果无慧根。一个优秀的作家,势必与生活处于持续的紧张关系中。一个宽容所有人、理解所有事的写作,只是自欺欺人。“佛曰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 一 读这本书,触动最大的是齐邦媛在乐山求学时期,在老师朱光潜的指导下,她整日浸淫在雪莱、济慈、华兹华斯、莎士比亚中。此外,还有少女心中的空军英雄张大飞每周一次的来信。 那时她十六七岁,从东北到南京,经武汉至湖南,再到中国的西南边,穿过了大半个中国。日本的飞机...
评分 评分 评分##把人跟人拿出来做比较不是我喜欢做的事。但是读起来的对比感是不自觉的,因为年龄相仿流浪生活近似,又同样是东北出身的女作家,和萧红的对比是不自觉的。差太多。赢在人生路更漫长,家世太硬,见闻更广吧。说这样的话,自己也会觉得自己刻薄,哎,我只是想谈她们的文学才情。 读到大学毕业后,就看不下去了。44岁时好不容易由“傻白甜”奔入自由天空一年,然而,终究还是个“傻白甜”。她自己书里对自己的总结就很到位,对于文学没有慧根。我觉得归根结底,她是个没有个人独立灵魂的小女生,没有什么特别独立思想(当然,在那个年代,她还是先进的人),脑子中的一切基本都是激进的父母兄长灌输的。看不到全貌,站在gmd角度批判gcd时,也是以偏概全。这基本上就是一部整理还算工整的流水账。才情,真的很一般,并没有灵气。
评分##守着一座富矿,写成流水账。相比之下,章诒和作品虽有其傲慢与偏见,但文笔真是好太多了。
评分 评分##守着一座富矿,写成流水账。相比之下,章诒和作品虽有其傲慢与偏见,但文笔真是好太多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