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1968-1972年在山东牟平插队,后做民办教师,1972-1973年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1974-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学生,1982-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师,1984-1988年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8-1991年北京大学社会学所讲师,1991-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1992-1997年,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在北京逝世。被称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最“另类”的作家,有评价说他是中国白话文的第一把手。其自由人文主义的立场和风格贯穿作品,“王小波文体”为无数青年仿效。“时代三部曲”是王小波作品的精华,其中以喜剧精神和幽默口吻,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故事背景跨越各种年代,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展示了知识分子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命运,代表着王小波对文学的理解和他异于寻常的艺术水准。
这一卷收入《白银时代》《未来世界》《2015》及《2010》等四部。
这是由一组虚拟时空的作品构成的长篇。这组作品写的是20世纪长大而活动在21世纪的知识分子,在跨世纪的生存过程中,回忆他们的上辈、描述他们的上辈,描述他们自己的人生,与其说这是对未来世界的预测,不如说是现代生活的寓言,是反乌托邦故事。主人公生活的未来世界不仅不比现在更好,反而变本加厉地发展了现代生活中的荒谬。知识分子作为个体的人,被抛入日益滑稽的境地里。作者用两套叙述,在一套叙述中,他描写蹲派出所、挨鞭刑的画家、小说家,以及他们不同寻常的爱情:另一套叙述,则描写他自己作为未来的史学家,因为处世要遵循治史原则而犯下种种“错误”,最后他回到原来的生活、身份,成了没有任何欲望的“正常人”。这两套叙述时时交叉、重合,在所谓的写实与虚构的冲突里,作者创造出由他穿插、反讽、调侃和游戏性分析的情境来。
三个短篇既独立又充满内在联系。叙事者“我”都是生活在白银时代的“艺术家”,但他们追忆的主题又都是当年那个露出荒唐意味的黄金时代。其实,所谓艺术家们的命运,从久远的过去到遥远的未来,都是一样的。 “我”有两个舅舅。一个是写小说的,另一个是画画的。写小说的那位...
评分##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 王小波以一个谜语开头,既是对“我”也是对读者——谜底是热寂,一片被整合的世界,这是一种寓言式的幻想,建构在朴素理论上的乌托邦叙述,未来世界是现在的“我”的幻想,现在世界是未来的“我”写的小说,两面性的世界架构,一边是混乱的性感的暧昧的...
评分《白银时代》的故事情节应该不太难懂,除去文中穿插着无数版本的《师生恋》章节,大约是这样的:“我”写完小说,拿给头头审阅,自己审阅下属的小说,送“棕色的”回家,告诉她什么是写真正的小说。 但要说到小说想要表达的寓意,确实很多人不甚明白。我也不敢说自己读懂了,只...
评分 评分 评分##很像顽皮的小男生。有些想法十分的老实可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