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

大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丽 张欢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2024-7 平装 9787108077370

具体描述

侯丽,现执教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研究兴趣主要在城乡规划历史与理论、共和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历史、城市政治等。

--

张欢,1994年生,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目前从事石油石化行业相关工作。

唐晓峰、戴锦华、裴宜理、宋念申、严鹏、班宇 诚意推荐

复兴之路的建设奇迹,一座城市从诞生到震惊世界的故事;

前三十年的历史缩影,揭开共和国石油生命线的神秘面纱

曾经高度保密的共和国城市大庆,将在这本书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全景式讲述石油工业的中国发展史,重点关注新中国前30年政治逻辑下的具体实践,体认大历史中女性个体的理想、情感和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为《复兴文库》作序时强调,“以史为鉴察往知来,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其中,特别指出“通过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不懈努力”。在革命与改革之间的“建设”,指的就是1949-1979年社会主义建设,而“大庆”就是这其中最好的代表。

--

一本城市史研究的别致之作,是关于大庆油田这座模范“城市”如何成为时代工业地标的故事。国外关于城市的书籍非常多,但中国学者自己写的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而且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如此密切的著作,却不多见。《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着重探讨社会主义中国早期建设、城市化和工业化战略、土地和资源利用,以及城乡分化等问题。书中采用双线叙事,一方面透过大庆城市的设计与建设,折射出新中国前三十年历史环境变化及政治路线选择;另一方面通过女规划师晓华的个人经历,讲述她在大庆的工作、生活与大历史中的个体抉择。双线交织,互为补充。书中记录的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持续改革,以及城市建设在国家和地方一级的协商方式,殊为难得。同时也涉及粮食和能源的故事,这是决定新中国生死存亡的两大关键因素。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写本科毕论的时候一刷,出中译本二刷。应该说这种双线并行的叙述本身就大胆,而且如果仅仅将本书当成口述史来读其实挺丰满的。但问题恰恰也在于,作者并没有解决在宏观环境、城市建设,以及个人生命历程三者之间的gap:政治决策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是刺激-反应的传导吗?如果三者有更加复杂的互动,至少书里没有讨论太清楚、只是仅仅止步于完成叙事。这个问题的成因可能在于史料单一,如果中观材料(地方志、厂志以及各类档案等等)多一些可能呈现出更加丰富的面向。当然,挑毛病很容易,不影响我做口述史还是一塌糊涂,自勉……

评分

##阅读完侯老师新书《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忍不住再重温一遍自己研究毕业那年侯老师在一席的演讲(侯丽:一个城市的诞生)。那时因为疫情严重窝在家里写关于环渤海湾、胜利油田地区石油产业的论文,听完之后觉得自己写的是个什么垃圾……回到本书,复杂历史背景下,大庆作为理想工业化模型(新型社会主义工矿区)建立的宏大叙述,与抱负理想投入其中的同济女规划师个人(家庭)叙事相互交织。借鉴社会学想象力的说法,双线叙事将理想模型的建构历史与真实情境中的个人体验缝合在了一起。最喜欢后记中那句“(大庆模式)几乎所有的积累都被转化为追加的生产,而其中的负担由家庭内部消化”。历史总是会出现两次,一次是悲剧一次是笑剧,再看今天的现代社会,社会试验(决策)和风险承担错位的历史总是会重复出现。

评分

##这本书的问题或许可以如是总结:在一个视城市化为工业化负担的时代,「城市规划」该向哪里去,又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可以有一个更加微观的提法,即成为城市规划工作者意味着什么?侯丽成长在中国大规模城市化的大潮中,所以对五七十年代的差异无比敏感。有趣的是,她并没有提...  

评分

##作者侯丽坐在哈佛燕京图书馆写作本书,她是规划师和教师,童年在华北的胜利油田,90年代侯丽进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2003年获得曹文锦中国教师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深造,后来读博士对历史感兴趣,大庆15年工业模范,本书涵盖1949-1979年的30年;大庆市的中心是东风新村,是个石油城镇,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化停滞,1959年9月26日钻出第一口油井,建国十周年大庆得名;1938年甘肃发现玉门油田,距离重庆2552公里,中国工程师和工人组装机器设备,每年52万吨原油几乎是全国总产量;燃料工业部1949年成立,下辖三个局:煤炭管理总局、电业管理总局和石油管理总局,1955年三局升格为三部;石油工业部依靠军队钻井勘探石油,第19军第57师改编为中国石油工程第一师;东北松辽平原26万平方公里是大

评分

##前半段困惑,中段渐入佳境,一口气读完,叹为观止,精彩

评分

##城市规划是个好切口,上达宏观政策、下达微观个体;作者尝试双线并叙,显然具有勾连宏观环境与个体生命体验的野心。但遗憾的是全书大体只止于叙事,缺少更加深入复杂的分析。譬如第一章开篇即语大庆人“既是革命改造的客体,也是革命改造的主体”,但我似乎只读出“几乎所有的积累都被转化为追加的生产,而其中的负担由家庭内部消化”等“客体”的部分,关于个体对宏观政策的主动影响则论得过于疏阔。诚然,作者也在有意突出个体的主动性,如认为大庆在wg期间的震荡是集体生活无法完全杜绝个体利益的结果——但私以为这一论断依旧不脱“冲击-反应”的模式。 不过为了晓华的部分,我依然愿意多打一星:不知晓华在返乡的列车上远眺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时,是否会追忆起自己首次步入大庆时眼前的那片漠漠白雪。

评分

##一方面展示了建国初期捉襟见肘的物质环境下,理想式号召下建立起现代化石油工业;另一方面则是大路线下的观点碰撞、抉择、社会环境的变迁,影响着路线的偏移和个体对国家的想象。很多理论的洞见无疑与西方的经验不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比如去城市化的工业、男工女农式的家庭组织。

评分

##译后记和正文给我两种不同的感觉,前者确实很像我在同事那儿能读到的样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