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2-03
吴越,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1983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新闻学硕士;曾任《文汇报》首席记者,现为《收获》文学杂志编辑,业余从事文学评论与非虚构写作,获中国新闻奖及多次上海新闻奖。
本书是《收获》杂志编辑吴越关于文学写作领域近十年来的深度访谈、座谈以及非虚构叙事的结集。全书分为五辑,前四部分收录了对当代中国青年作家、文坛泰斗、外国文学大师、非虚构作者的一对一访谈和评论,最后一部分则是作者自己的非虚构写作尝试。
作为训练有素的传统新闻媒体人, 吴越亦是勤于思考和表述的非虚构写作者。在本书中,作者一方面自觉延续了传统媒体新闻训练的严谨与切实 ,另一方面从个人兴趣出发,尝试最能打动作者和读者的独特讲述。其中描述的人物无论名人或普通人,都有一个隐约的共同点:他们都在时代的进程与个人的成长中着力转变固有身份,在流动、行走中拥抱变化,摆脱标签,蜕变求新。记录下这些故事、这些人,也是试图为时代留下个体角度的声音与线条。
作家班宇说,“书中收录的这些篇章穷尽了近年来非虚构作品的全部形式——人物特写、事件报道、活动速记、对谈问答、小说评论、印象记等,灵活丰富,不妨将其看作是一次非虚构写作样本的集中展示。”
..............
我在职业生涯中——我称之为以“不断提问题”为工作的十年时间中,对一个个“现成的人”的不信任与不满足不断跑出来,以问题的形式弹出去。现在回过头来看,我的那些关于身份的问题仿佛是始终的、唯一的问题,而我的受访者们毫无保留地把过去打开给我看,把他们的痛苦与裂变描述给我。他们给予我的丰富、真诚的答案,一多半呈现在我的这本非虚构集子中,一少半永在我心。
——吴越
必须写下我们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必须写下我们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好的对谈主持懂得隐身于被采访对象的影子里,并且要在被采访对象思绪混乱时及时拨开迷雾,推动被采访对象从自己潜意识的迷宫里走出来,让读者看见被采访对象熟悉而又不曾见的一面。吴越在这方面做的很好,而且为每场对谈做足了有关作家及其作品的前情提要与个人评述,作为一位杂志编辑好会通过对谈与评论来正面营销作家及其作品。班宇、双雪涛、金宇澄、韩江...这些一再读的作家,现在感觉更喜欢了。之前模糊的印象也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比如:东北昔时的繁荣与现在的没落,都是被时代选中的割裂与奇观;韩江原来是一位作二代,《素食者》的灵感来自韩国作家李箱笔记中的一句话:“我认为只有人,才是(真正的)植物。”索南才让、张悦然、苏童、托宾、郭爽...文中提到的作品感觉都很有意思。
评分##前后脚一起从传统媒体跨入文学这个领域,我的同龄人,同行者,也是国内当下最好的文学编辑——吴越的非虚构作品集。爱她说的,答案不会让追问终止,而是推动改变发生,这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媒体人都会拥有的共鸣吧!书里收录了她的采访或者更准确说是一种在场式的观察、侧写和参与。看她的书会激发我也拿起笔或者其他一切能记录的手段,去好好说故事。
评分##一部主要以访谈形式呈现的简明中国当代文学史——看过金宇澄的《繁花》,韩江的《素食者》,以及书中收录的其他近些年颇受关注的新老作者们的作品,再来看他们对文学动态与未来方向的思索与探讨,无疑更有感触。
评分 评分##好的编辑能将作者挖掘出来,用书评给他们的作品锦上添花。如果遇不到好的编辑,即使优秀的作品,照样也就埋没了。成就别人的作品,可以认为是在这世上存在着,一种积德行善吗。
评分 评分##为什么如此精彩?最容易想到的一点,是因为有时间跨度的集子呈现了一个完整的风貌,他们形成的整体力量展现出这个作者的多面性或者某种长期一的同一性,这是单篇文章所不能表现的。第二点,我想是这个集子表达了文学的某种始终在场性和预言性,从而让集子在经过时间历练之后再回看,更加精彩。因为这些在场和预言加上其后时间和事件,本身就构成了文学史。 这本书其实是有点出乎我的意料的,我以为这种访谈,要么是距离疏远、要么是溢美爆表、要么就是不足够了解——然而吴越哪个都没有沾边。 书中有对谈、有自述、也有第三视角评论,结合到每一位作家的日常和作品、经历和思考,非常耐看、意外地好看。 想来,可能是因为吴越与他们...
评分 评分必须写下我们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