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展,北京大学史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
著有《枢纽:3000年的中国》《溢出:中国制造未来史》《破茧:隔离、信任与未来》,以及《迈斯特政治哲学研究:鲜血、大地与主权》。
在知识平台得到APP开设的3门课程“中国史纲50讲”“国际政治学40讲”及“中国制造报告20讲”,目前累计超过35万人次学习。
本书核心是要回答一个问题,究竟“何谓中国”。施展在这本书中以问题为导向,超越具体学科的限制,调用地理、历史、哲学、思想、经济、财政、货币、军事、人口、社会、法律、国际政治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对中国几千年的复杂历史,以及百年来的成败兴衰给出了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
在古代史的阐述当中,施展突破了常见的中原本位视角,也突破了草原本位视角,在中原、草原、西域、高原、海洋等多个亚区域彼此互动、相互依赖、相互塑造的过程中,发现了超越于各个亚区域之上的一个统一的历史进程,从而将中国史定位为一个体系史。
施展用中国的超大规模性这一线索,连贯地解释了中国能够维持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原因,中国在近代陷入落后的原因,20世纪伟大的中国革命史也在这个背景下获得了全新的意义,在中国与西方的遭遇过程当中,中国历史的一些内在动能被激活出来,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崛起以及其对世界秩序的深刻塑造,也获得了全新模式的深入讨论,作者也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建设性的探讨。
施展的“多元帝国”视角和大一统情结 朱与非/文 我们阅读施展的新作《枢纽》(2017年),是看他如何把“危险”的思想经过消化、整理、清洁和改装而变成一种正统的表达,它不仅可以安顿人们遭遇不可避免碰到危险思想时普遍的躁动,也可以重新解释人们历来感到自豪的经济成就并鼓...
评分 评分 评分##我比较认同全书最后的落点:推进宪政,拥抱世界,超越狭隘民族主义。但论证过程中把许多学者和学科的观点东拼西凑,可商榷和反驳的地方实在太多。例如用轴心文明这个概念推论出中国文化具有普遍主义倾向,必然具有世界民族的性格。但后面又说有机会成为世界民族的,只有盎格鲁...
评分##共同体的自我意识,必须通过制宪权的行使,落实为宪制国家这样一种法权形式;共同体所体认与追求的价值,通过该种法权体系在日常活动中获得具体保护。接踵而至的问题便是,倘若该法权体系本身遭到威胁,它该如何保护自己?施米特对此提出了一个引起很多争议的主张。他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共同体的自我决断,决断其所认准的生存方式,这个决断通过制宪权而表达为宪法。施米特在此基础上区分了作为统一整体的“宪法”(绝对的宪法)与作为具体细则的“宪法律”(相对的宪法)。对宪法的保障,就是对共同体所认准的自我生存方式的保障,它从根本上意味着对“绝对的宪法”的保障,“宪法的不容侵犯并不意味着,一切个别的宪法律都不容侵犯;为了维护整体的宪法,有必要设置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但这种障碍并不及于一切个别的宪法法规…”钓雪按施展是一种现象
评分##思路大开。信息密度真大,是本需要细读的书。
评分 评分 评分##“历史”能成功地动员人们为国家民族效力甚至牺牲,但也常造成民族国家间的冲突。此外,“历史”让人们生活在民族之过去的荣耀中,而对“现在”相对忽略或麻痹,因此也失去反思及调整体制之个人动能。 ——王明珂《华夏边缘》 首先我要向施展的《枢纽》道歉,上次因为情绪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