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1953—),2009年,因其“以詩的凝煉,散文的率直,描繪流離失所者的處境”而獲得諾貝爾文學奬。生於羅馬尼亞,1973年入蒂米什瓦拉西部大學。畢業後進入機器工廠任譯員,後以任職於幼兒園、教授德語謀生。1982年,齣版處女作《低地》,此後陸續有多部重要作品問世。先後獲得過二十多個奬項,包括德語文學界重要的剋萊斯特奬。其作品已被譯成二十多種語言,産生瞭世界性的影響。
譯者
餘楊,任教於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主要研究方嚮為德國戰後文學、德語詩學。
吳文權,畢業於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後留學德國,現任教於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譯作包括《文學的讀法》《呼吸鞦韆》(與餘楊閤譯)、《中國文化精要》《西方文化精要》英譯本(主譯之一)、《中國敘事:批評與理論》等。
2009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赫塔·米勒巔峰期突破之作
以詩的凝煉、散文的率直,通過寫作這沉默的行動,賦予弱小者以尊嚴
掙紮求生時的一呼一吸是那麼艱難,像來迴擺動的鞦韆
?編輯推薦
◎ 赫塔·米勒,2009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生於羅馬尼亞德語村莊,以詩的凝煉,散文的率直,描繪流離失所者的處境,通過寫作這種沉默的行動,賦予弱小者以尊嚴。
◎ 《呼吸鞦韆》齣版於2009年,被譽為“一部氣勢磅礴、奪人心魄及令人謙恭的小說。”是作者創作巔峰期的突破之作。
◎ 一部受難者與幸存者的記錄本與見證書。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十七歲的少年雷奧帕德·奧伯剋被徵調到勞動營,他將麵臨的是嚴寒、飢餓、屈辱、恐懼,還有一呼一吸間鞦韆般的喘息。
?內容簡介
一九四五年,二戰即將結束時,羅馬尼亞一群說德語的人被徵派到俄國勞動營,小說講述瞭十七歲的雷奧帕德·奧伯剋的這段經曆。飢餓與恐懼滲透到瞭呼吸之中,每一次呼吸都像蕩鞦韆一樣帶來眩暈與痛苦。
?媒體推薦
一部罕見而有力的作品,一則強烈而持久的詩篇……米勒將具體事物提煉,融入極富張力的語言,並將這些事物灼燙在讀者的心內。
——《明鏡周刊》
?名人推薦
說不齣來的東西還是可以寫下來。因為寫作是一種沉默的行動,一種由腦至手的勞作。——赫塔·米勒
赫塔·米勒是不應該忽視的作傢。她就像一把尺子,丈量著時代、語言和虛構,也丈量著讀者和她自己。
——邱華棟
【10】第一次讀赫塔·米勒推薦先看這本,比《心獸》好讀許多,不過依舊晦澀,散文化詩化的小說。敘事極具腔調,語言極富美感,冷靜剋製的筆法。一個關於放逐的故事,普通民眾因為戰爭的罪行被流放烏剋蘭勞動營。情節推進緩慢,充斥著隱喻與囈語,有點像辭典小說(有素材堆砌的嫌疑),心鏟、飢餓天使、日光中毒……一個個關鍵詞與故事。貫穿始終的飢餓感,“一鏟子=一剋麵包。飢餓是一個物”。“我知道,你會迴來的。”但迴去瞭,依舊要被故鄉放逐。 一、“蘿蔔葉子發黑瞭” 她的父親,一名納粹黨衛軍士兵,每打死二十五個人就獲得一枚勛章,他帶迴瞭很多枚。在一塊蘿蔔地裏,父親與其他四名士兵一起強奸瞭一名俄國女人,他還將一個蘿蔔塞到女人的兩腿之間,那裏都是鮮血。 她的母親,在一場失敗的戰爭之後被送到蘇聯...
評分 評分##22-17=5 五年,是時間洪荒被遺忘的瞬間,是世界曆史的某個時刻,是一些人生活的一個段落。但五年,卻可能是一個人最後的人生,最漫長的人生。 從最初躲避尷尬處境的逃離,到那個雪夜,恐懼突然長大開始,雷奧從自主的去選擇命運,變成瞭無法再主宰自己的...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