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库斯·布伦纳梅尔(Markus K. Brunnermeier)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爱德华兹·桑福德(Edwards S. Sanford)讲席教授
普林斯顿大学本德海姆金融中心主任
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士
美国金融学会副主席
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德国央行以及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等机构的咨询委员会任职。
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特别是泡沫、流动性、金融和货币价格稳定等。
曾获Bernácer奖,该奖项授予在宏观经济学和金融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40岁以下的欧洲经济学家。曾出版《欧元的思想之争》等著作。
*编辑推荐*
· 国际冲突、疫情、气候变化……世界进入风险高发期,不确定性危机会带来各种无法预知的风险,如何应对“未知的未知”且不被各种冲击击垮,是当下亟需思考的问题,而这本书提供了构建“韧性”的方法。
· 疫情危机给全球化以及全球供应链带来了极大的考验,后疫情时代需要从“风险管理”转向“韧性管理”。
· 著名学者吴敬琏、巴曙松、施展,诺奖得主罗伯特·希勒、安格斯·迪顿力荐此书。
*内容简介*
金融危机、国际冲突、气候变化、新冠疫情……各种不确定性冲击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反思当下发展模式的良机。冲击过后,社会是会很快恢复,还是会留下永久的疤痕?最重要的是,如何重构社会,才能更有韧性地应对不可避免的严重冲击?韧性的培育面临哪些复杂的冲突和权衡?真正坚韧的系统应该是橡树那样稳健强大,还是如芦苇一般游刃有余?本书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作者在书中引入了韧性这一关键概念,并结合社会契约论和外部性等经济学理论,分析个人、机构、社会、宏观经济和国际秩序在面对各种重大冲击与危机时,如何保持韧性。该书为培育韧性提供了蓝本,为洞察和思考世界经济政治趋势打开了新的视角和维度。
##社会是由人所形成的集体,在集体范围中注定包括了竞争、冲突等一系列“负面”现象,社会也必将多受震荡。那么社会是如何进行“自愈”的?人们又是如何在不同条件下做出反应且对社会产生影响。本书从个人、机构、社会、经济等多角度试图解释这个问题,用“韧性”的角度来解读人和当代社会,还是值得一读的。
评分##如今突发事件频繁出现,社会中存在的风险性加剧,处处充斥着不确定。那么,《韧性社会》的作者从多个维度,给出了如何应对社会风险的解释,即提出“韧性”的概念。稳健应对也有捉襟见肘的时候,“韧性”概念的提出,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原有处理方式的不足,社会该如何做好准备,以便应对未知的冲击。
评分##这是一本西方对于现代环境的反思,一个社会环境的韧性需要靠整个社会中的人一起努力来经历一次又一次的不确定。居安思危,才是生存的准则。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