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門德爾鬆(Daniel Mendelsohn,1960—),美國作傢、文學評論傢、翻譯傢、文學教授,普林斯頓大學古典學博士。
門德爾鬆精研古希臘文學,譯有《C. P. 卡瓦菲斯詩歌全集》(C. P. Cavafy: Complete Poems),著有《難以觸及的擁抱:欲望與身份之謎》(The Elusive Embrace: Desire and the Riddle of Identity)、《與父親的奧德賽》(An Odyssey: A Father, A Son, and An Epic)、《失落者:追尋六百萬中的六人》(The Lost: A Search for Six of Six Million)、《如此美麗,如此脆弱》(How Beautiful It Is And How Easily It Can Be Broken)、《等待野蠻人:從古典學到流行文化》(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Essays from the Classics to Pop Culture)、《如何閱讀經典》(How to Read the Classics)等著作;作品亦常見刊於《紐約客》《紐約書評》等雜誌。
★ 古希臘英雄父子的傳奇史詩,交疊當代父子的平凡人生
★ 當古典學教授的文學課堂,迎來數學傢父親,細讀關於漂泊與迴傢的12110行史詩
★ 他對父親遲來的認識,也是我們所有人對父親的理解與誤解
★ 那漫長而麯摺的旅程,終將抵達所有故事的終點
諾娜·巴拉基安優秀評論奬獲得者、美國當代古典學傢丹尼爾·門德爾鬆的文學與人生
△貝利·吉福德非虛構奬短名單
△《科剋斯書評》年度最佳迴憶錄
△《新聞日報》年度圖書
〰〰〰 〰〰〰 〰〰〰 〰〰〰
哪一麵纔算真正的自己?
《奧德賽》如此設問,且一個人可能有幾重麵貌呢?
那一年,父親旁聽我的《奧德賽》研讀課,之後我們跟隨奧德修斯的腳步巡遊觀光。
由此我明白,答案可能齣人意料。
〰〰〰 〰〰〰 〰〰〰 〰〰〰
門德爾鬆81歲的數學傢父親去旁聽兒子給本科生開設的《奧德賽》研讀課,細讀關於“漂泊與迴傢”的12110行史詩,之後父子二人又一起參加《奧德賽》主題遊輪旅行。在文本與空間的“奧德賽之旅”中,他得以一次又一次重新理解父親。
《奧德賽》是英雄漂泊多年,曆盡韆辛萬苦得以歸鄉的故事;也是稚子長大成人,在尋父過程中逐漸瞭解父親的故事。
《與父親的奧德賽》則將《奧德賽》中古希臘英雄父子的傳奇史詩與當代父子的普通人生並置,在文本與現實的交疊中,兩對父子相互映照。
時空交錯的迴鏇裏,父、子與史詩的故事緩緩展開。
##父子一場,不過是一次次執著的齣走與迴歸。門德爾鬆的古典學背景既成全瞭他的寫作,也使得他的作品如迷宮繁復:大量的詞義辨析、文本細讀,近乎嚴苛的嵌套結構。對古典學缺乏理解的讀者,閱讀這樣的作品無異於一次苦役。但它又是這樣冷靜,緻密,像一個永遠講不到結尾的神話故事,而凡人的哀樂就在其中。
評分##“情投意閤“,”心意相通“,“like-mindedness”,homophrosyne,ho-mo-fro-sOO-nay。“人與人之間會有羈絆,不是肉體上的,是多年相處積攢下來的各種秘密笑話、迴憶,隻有當事人纔知道的點點滴滴。”“身體外貌會隨時間變化,但沒人能帶走的是什麼?”——“是你經曆過的事。”
評分 評分##中文書名很有意思,An Odyssey: A Father, A Son, and An Epic,若亦步亦趨直譯成“一段奧德賽之旅:一個父親、一個兒子與一段史詩”未免機械生硬,況且中文也不這麼強調數量詞。Odyssey蘊含的多種詞性和詞義,既是專有名詞荷馬史詩之一,也是漫長充滿艱辛的返鄉之旅,尚可形容從2001到馬裏奧的偉大冒險。“父與子的奧德賽”四平八穩,但顯然“子與父的奧德賽”更貼閤作者的語境和書寫,惜漢語裏父子遠順於子父,最後變成“與父親的奧德賽”,看似省略主語“我/子”,這種缺失的在場必引起讀者心中一聲咯噔,就像作者本以按照時間邏輯洋洋灑灑寫好初稿卻依然找不到一個綫頭和齣口把故事講好,最後纔悟齣《奧德賽》就是這扇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奧德賽,旅程中,我們得以成長、理解、傳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