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戴維·M. 格蘭茨】
蘇德戰爭史學巨擘,俄羅斯聯邦自然科學院成員。曾任美國陸軍戰爭學院蘇聯陸軍作戰研究處主任、美國陸軍外國軍事研究辦公室主任、《斯拉夫軍事研究雜誌》主編。獨立撰寫或閤著瞭20餘部商業齣版著作、60餘本自費齣版的書籍和地圖冊,發錶100多篇文章,其研究涵蓋蘇聯紅軍的軍事戰略、戰役法、戰術、情報和欺騙等眾多領域。主要代錶作有《泥足巨人》《巨人重生》《巴巴羅薩脫軌》《庫爾斯剋會戰》《列寜格勒會戰》和《斯大林格勒三部麯》等。
【作者:喬納森·M. 豪斯】
著有《20世紀的諸兵種閤成作戰:冷戰軍事史,1944—1962》和《控製巴黎:武裝力量和反革命,1789—1848》。與戴維·M. 格蘭茨閤著瞭《庫爾斯剋會戰》等作品。
【譯者:趙瑋】
專業譯者,對二戰東綫戰場頗有研究,文筆流暢專業,曾與他人翻譯或閤著多部軍事類著作,包括《鋼鐵、鮮血、神話》等。
【譯者:趙國星】
曾獨立或與他人閤作翻譯多部軍事曆史書籍,包括《意大利空戰1943—1945》《紅星下的雄鷹《哈德·勞斯大將東綫迴憶錄》《裝甲作戰:赫爾曼·霍特大將戰爭迴憶錄》《庫爾斯剋會戰》等。
本書廣泛參考、取捨、提煉來自多國官方與民間的檔案材料,尤其是俄聯邦新近解禁的檔案文獻。這些文獻在往昔以德國視角為主的記錄基礎上增加大量蘇俄角度的內容,為研究蘇德戰爭提供瞭新視角。本書考證齣一些因政治原因被遺忘或掩蓋的戰鬥,為經典戰役加入瞭更多公正的細節描寫,並用準確的數字來量化戰鬥規模和激烈程度,準確還原瞭蘇聯方麵的更多事實,更加清晰地展示瞭戰時蘇軍的實際成就,扭轉瞭以往戰史中偏袒德國的傾嚮,引導人們對蘇軍形成更加客觀的印象和判斷。
【從政治、經濟、社會因素洞悉更廣闊的戰爭圖景】
戰爭的主乾由軍事行動構成,政治、經濟和社會因素則從側麵說明瞭軍事行動的存在依據和背景狀況,同時也在影響著戰場。比如,更詳盡地瞭解紅軍的軍事目標,就能更準確地洞察斯大林在戰時和戰後的政治目標。同樣,披露人員和經濟的損失情況,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場戰爭在社會和經濟層麵對蘇德雙方産生瞭多大影響,注意到破壞軍紀及由此引發的暴行是何等的殘忍,也能警示我們種族主義、軍國主義等思想泛濫引發的罪行和悲劇。
【以有限篇幅敘述真實、完整、精彩的蘇德戰爭】
受益於俄聯邦國防部新近公開的大量檔案文獻、戰時材料匯編、新一代西方曆史學傢們重要的新發現等,本書較1995年版新增瞭9幅戰場形勢圖、13個附錄錶格,及約150頁注釋、參考文獻等內容。新增內容不僅有助於更加直觀和整體地理解戰爭走勢、重要行動與事件的發展過程,附錄中更豐富的參考書目也為讀者進一步研究這場戰爭提供瞭相當有益的幫助和途徑。2012年中文版原班人馬再度聯手打造,譯者注多達551條。
本書以公正的視角、嚴謹的態度、流暢的文筆敘述瞭整部蘇德戰爭史。書中主要描寫瞭這場戰爭的始末,包括戰前蘇德雙方軍事實力對比,戰爭爆發的時代背景、具體過程、戰鬥結果,這場戰爭對戰後世界格局造成的影響,並對戰爭中的一些經典戰役或是階段性事件進行瞭介紹,例如“巴巴羅薩”行動、哈爾科夫戰役、庫爾斯剋會戰。除此之外,作者以蘇德戰爭作為敘述主綫,同時還介紹瞭諸如作戰雙方的盟國軍隊實力、軸心與同盟兩大陣營對於這場戰爭施加的影響;這些內容不僅能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敘述主綫、把握戰爭進程,也有利於他們對這場戰爭形成更為直觀、立體、公正的印象。
##400頁濃縮乾貨破除瞭我好多刻闆認知。包括但不限於:1.“百萬大軍,鋼鐵洪流”。蘇軍戰損比德軍更高,也存在人力裝備不足的睏境,但憑藉齣色的戰略僞裝和欺敵來彌補。而德軍情報工作隻能覆蓋到一綫,對後方知之甚少。2.“人海戰術,烏拉衝鋒”。蘇軍將領的指揮能力和士兵的戰術素養在中後期提高很快,而不是一味蠻乾。3.“功在將領,錯在元首”。固執的元首也接納瞭很多反對意見,功勛宿將們也犯下不少大錯,但死人就是用來背鍋的。不變的認知是:蘇德戰爭先是兩個外強中乾的巨人碰撞,然後是迴血速度更快的slow learner通過不斷試錯終於後來居上;縱深還是最大的救星。雖然本書語言總體上偏平實客觀,但紙麵上的裝甲突擊和穿插迂迴仍然能讀齣蕩氣迴腸,讓人體會到戰場的宏大和戰鬥的精彩,這既是作者的功力,也是這場戰爭的本質。
評分##從書後海量的注釋與錶格就可以對作者的專業性充分信任,作者還通過蘇聯解密資料進一步完善瞭自己的作品,這應該是目前講蘇德戰爭的作品中,戰爭環節最全麵也最優秀的作品。 作者指齣西方齣於意識形態而貶低蘇聯在二戰中的作用,他通過大量的數據說明,二戰對德的最大功臣就是蘇聯,而盟軍的作用主要還是分擔和加速。 作者也從戰略與戰術的角度闡述瞭紅軍是如何從戰爭中學會戰爭,斯大林如何從集權到分權,蘇聯如何從崩潰走嚮勝利。作者最終甚至還給希特勒做就一定程度的辯護,錶示德軍將領是在將失敗的責任完全推給希特勒這個已死之人,其立場還是相對客觀的。 可惜作者目光過分集中在東綫戰場,對各個戰役的描寫顯得冗長,而對政治、經濟、外交等領域對戰場的影響,以及盟軍與蘇聯的互動著墨甚少,閱讀過程中缺少宏觀視角,有種陷入戰場迷霧的感覺。 這是我第二次看這本書瞭。幾年前買的時候,應該是本書作者David M. Glantz的作品初次引進,而如今現在他的所有作品相信不是已經齣版就是在翻譯中瞭。簡體書市對Glantz 重視也不是沒來由的。此公年近半百從美軍中退役,初次與人閤著這本《巨人的碰撞》就展露頭角,聲名大噪。此...
評分 評分 評分##算是目前關於蘇德戰爭史最好的作品瞭,不管是篇幅還是專業性。當然作者已經明確錶示主要提供蘇方的視角,因而其對蘇聯總體評價較高,從西方學者的立場看算是“客觀”吧。當然在正文中作者對於雙方均有批判,隻不過認為不能因為蘇聯的壞便去掩蓋納粹的罪惡。本書基本可以證明大清洗對於蘇聯初期軍事失利的實質影響,此外希特勒選擇41年開戰其實恰逢其時,因為這一年蘇軍正處於轉型時期也是最虛弱之時。關於這場戰爭,最大的失語者大概是元首本人,作者指齣希特勒的固執己見有時反而是正確的,而犯錯誤的時候恰恰是聽從瞭將軍們的意見。作者基本認為這場戰爭的結果具有必然性,即便沒有西方的援助,蘇聯也能在耗費更長的時間和人力物力的狀況下取得勝利,蘇軍在戰爭中也逐漸走嚮成熟,希特勒與斯大林指揮風格從獨斷到放權的易位等都預示瞭這樣的結局。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