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乃爾大學哲學係副教授,自2013年起任教至今。其研究集中於道德哲學、社會哲學與女性主義哲學。《不隻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Down Girl: The Logic of Misogyny)為其第一部著作,深刻探索並拆解瞭現代生活中公共場域和政治場域中的厭女邏輯。
每個男人心中都藏著一名厭女者嗎?絕非如此。
厭女不是病態心理、不是人格問題,更非「男性專屬」,
它是結構的打手、父權的機器,是一個強製女性不得踰越本分的執法機構──
而99%的人都深受其害,無論男女。
◇為何談性別歧視之外還要談厭女情結?兩者有何不同?
◇厭女情結如何與性別歧視攜手閤作,將女性分為好女人與壞女人,獎懲並行、分而治之?
◇為何在越是貌似性別平等的「後父權」國傢,厭女的反撲越劇烈?
◇厭女者聲稱他們並非仇視全體女性,隻厭惡「做齣特定行為的女性」,謬誤何在?
◇為何女性特別容易原諒厭女的男性,有時還比男性錶現得更加厭女?
◇為何大眾傾嚮於責怪厭女攻擊的受害者,甚至認為她們罪有應得?
◇厭女情結如何巧妙地偽裝成「理性中立客觀」,潛藏於集體意識之中?
◇政壇作為「有毒陽剛氣概」之傳統典型場域,使得當代女性政治人物麵臨什麼樣的巨大挑戰?
本書為康乃爾大學哲學係副教授凱特.曼恩一槌定音之作,齣版後在性別學術界獲得極大迴響。其論述以女性主義分析哲學角度齣發,另闢開創性觀點,且大幅討論知名社會與政治案例,將過去許多曖昧難辨的厭女現象解析得更為透徹,不僅翻新瞭社會大眾對「厭女」一詞的既定刻闆印象,更指齣過往相關解釋的偏誤與不足。曼恩指齣,厭女情結乃是一敵意係統的展現,與其採用心理學解釋,更應詮釋為一種社會政治現象,方能尋求解決之道。當厭女結閤瞭社會慣習,深植人心,往往難以察覺或對抗,本書則為「拆解厭女」提供瞭最關鍵的指引。
##相較於厭女來說更學術。首先從定義與概念上梳理厭女情結。結閤比較知名的一些社會事件指齣,厭女在形上學方麵仰賴具有父權本質的規範和期待,而其作為一種敵意,具有多種形態,導緻個彆女性經常成為全體的替代品或代錶。後麵詳細闡述瞭厭女情結如何透過一般性的社會規範執行機...
評分看完這本書前後曆時半年,這半年裏發生瞭許多荒誕但又意料之內的事,得益於作者對厭女從哲學與邏輯角度全方位的剖析,看清事情發生的本質後,不至於滿腔怒火無處發泄。 在豆瓣看到有人發帖問“為什麼男的都很厭惡被指責厭女和性彆歧視,女的卻不在意被指責厭男”,以前我隻以為...
評分##看得實在太心纍瞭
評分##比起《厭女》,這本的剖析更深刻,主要從哲學角度拆解瞭厭女情結錶象之下,深層次的道德預設和心理學動機。我比較欣賞也認同的兩個觀點,一是社會進步和厭女情結之間沒有衝突,甚至有時會激發厭女敵意;二是厭女情結並不一定錶現為對女性的“去人性化”,而是認為她們的人格性並不歸屬於她們自己。在我讀的女性主義專著裏,本書作者的寫作態度相對溫和,與我本人立場較為接近。缺點是行文邏輯比較弱,加上颱版翻譯到底還是有語言習慣上的不同,導緻讀起來很繞,隻能形成觀點,很難構建脈絡。
評分##看得實在太心纍瞭
評分##從現象和事件去分析厭女的動機、過程、心理,結論就是父權社會下,女性需要更積極更大可能的發聲,掌握言論,社會大環境很難改變,能改變的是女性本身。
評分本書的書名能很自然地讓人聯想到上野韆鶴子老師的著作《厭女》,而不同於上野老師針對日本社會中存在的諸多厭女現象與案例的辛辣批評與分析,本書雖然同樣列舉齣不少美國發生的真實厭女事件,但卻也更進一步, 在更深層次的哲學領域進行探討(增添瞭不少閱讀難度),對於厭女這...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