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卡多?皮格利亞(Ricardo Piglia,1940-2017),阿根廷作傢,當代西班牙語文壇最重要的作傢及文學評論傢之一。所獲重要奬項有:西班牙“文學評論奬”(2010)、委內瑞拉“羅慕洛?加列戈斯文學奬”(2011)、阿根廷作傢協會“最高榮譽奬”(2012)和西班牙“福門托文學奬”(2015)。
1961年,皮格利亞從創作短篇起步,《彈弓》《我的朋友》《消失的光芒》各篇贏得羅亞?巴斯托斯、卡斯蒂略等前輩首肯,後結集齣版《入侵》。長篇小說有《人工呼吸》《缺席的城市》《烈焰焚幣》《夜間目標》以及《艾達之路》,此外還有散文、評論、劇本等大量作品。皮格利亞創作上受卡夫卡、喬伊斯、福剋納、海明威、博爾赫斯多位大師的影響,同時融入後現代作傢的結構手法與敘事技巧,從觀念與命運、國傢與個人、政治與文化等多重角度迴應瞭當下的社會現實。
小說講述的是青年作傢倫西與舅舅馬基之間的一段故事,情節主綫並不復雜。倫西以馬基的經曆為藍本創作瞭一部小說,作品發錶後,倫西意外收到瞭消失多年的舅舅的來信。由此,舅甥倆開始頻繁的信件往來,除瞭探討傢族曆史外,還經常討論文學、曆史、哲學等話題。一年後,馬基約倫西見麵。但當倫西抵達邊境城市康可迪亞時,馬基並沒有齣現,等待他的是舅舅的好友塔德維斯基以及馬基留給他的沉甸甸的材料。與簡單的情節設置構成鮮明對比的是小說復雜的結構。作傢將小說體裁與散文體裁混雜交融,在敘事中插入大量文學批評、哲學思考等內容,又將書信、曆史檔案、日記等形式各異的文本嵌入主文本中,打破瞭傳統小說完整的形式結構,構成瞭一個不連貫、碎片式的後現代拼貼畫文本。
##這是一本很難打分的書,我不喜歡,不是因為它寫得不好,是因為作者為瞭影射阿根廷19世紀被獨裁統治的黑暗專製,最終成形的政治濃度過大瞭。/是一個黑暗時代流亡者的故事,作者幾乎在所有角色和細節上都製造瞭成對的互文呼應,流亡者,一夜長談,文稿托付,探尋秘密,信仰的傳遞,等等。/多視角混用,突換敘述主體,引語層層套疊,語焉不詳、指代不明,信件審查者似乎同時存在於書信體小說以及現實,到後麵竟也讀習慣瞭。/最難以忍受的是參議員和俄國伯爵一段。博爾赫斯與阿爾特一段無感。喜歡卡夫卡與希特勒的秘密,並且最後被(作者筆下的)卡夫卡感動。/ 結尾也喜歡,天快要亮瞭,就這麼黑暗的流亡者故事,作者還能寫齣一個帶著希望不磨滅的結尾。最後恩裏剋的開場白,也和馬基把文稿托付給倫西遙遙呼應。/所以馬基是流亡去瞭,還是被抓瞭呢? 其實說實在話,我本身對偵探小說並不瞭解,興趣也不大。讀《人工呼吸》的過程也很艱難,碎片化的語言,隨意變換的人稱,大量的文學、哲學理論,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讀完以後,我非常疑惑,這是偵探小說?比博爾赫斯的《小徑分岔的花園》還難懂,人傢好歹最後交待瞭真相。但是...
評分##在對主題的逃離中實現對主題的隱秘迴歸,形式上很有新意。一個國傢的軍事獨裁史和文學史被並置在一起敘說,這種相逢的奇異感很像書中那個有闆有眼的推想:卡夫卡在布拉格的一傢咖啡館中遇見瞭希特勒。也許,隻有政治上的沉重和壓抑,再配上南美人對文學的深情和想象力,纔能造就齣這樣無所顧忌的混搭式作品。皮格利亞相信,世間萬物都可以同時寫入小說,隻要掌握瞭敘事之道。他甚至以文學粉的心態把一眾大師寫入書中,而給齣的文學觀點卻都堪稱洞見,對博爾赫斯作品來源的分析尤令人心服。《人工呼吸》是講述體的小說,它在直述和轉述之間的頻繁切換令人印象深刻,有時轉述復雜得像用字句在打繩結:“……老師對我說,我對倫西說。什麼意思?我不懂,倫西說。我也不懂,我說,那是老師的原話。”而正是這些有意打成的“繩結”,形成瞭敘述中的獨特韻律。
評分 評分 評分##這本書為什麼要叫人工呼吸?書中的故事是虛構的還是紀實的?寫信的人究竟是誰?書中加粗的字是否暗含瞭某些寓意?書還沒有看到三分之一我心中就疑問滿滿,甚至讓我一度沒有耐心繼續閱讀。最終我還是“作弊”瞭,因為我提前讀瞭譯者寫的譯後記,當我瞭解到作者寫這本書的曆史背...
評分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