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錦詩
★ 2019年入選國傢榮譽稱號建議人選名單
★ 2019年“呂誌和奬——世界文明奬”獲得者
★ 2018年“改革先鋒•文物有效保護的探索者”
★ 2017年《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榮獲第七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奬優秀奬
1938年生,浙江杭州人。生於北京,長於上海。1958年考入北京大學曆史學係考古專業,1963年畢業後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工作至今。
曾擔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長,敦煌研究院副院長、院長;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兼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共十三大代錶,曆任第八至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
她是我國文物有效保護的科學探索者和實踐者,長期紮根大漠,潛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瞭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斷代。在全國率先開展文物保護專項法規和保護規劃建設,探索形成石窟科學保護的理論與方法,為世界文化遺産敦煌莫高窟的永久保存與永續利用作齣瞭重大貢獻。
顧春芳
上海寶山人。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藝術學、戲劇戲麯學、戲劇美學、電影學。
主要學術著作有《呈現與闡釋》《意象生成》《戲劇學導論》《她的舞颱》《戲劇交響》,齣版有詩集《四月的沉醉》。
她是備受寵愛的江南閨秀,
她是風華正茂的北大高材生,
卻奉獻瞭大半輩子的光陰,
守護著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
人們親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兒”,
她卻說,我其實也想過離開。
然而,在每一個荊天棘地的人生路口,
她都選擇瞭——堅守。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首度直麵讀者,親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在北京大學考古係師從宿白、蘇秉琦等考古名傢的青春求學往事,與終身伴侶、武漢大學考古係創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愛情詩篇,五十多年堅守大漠、守護敦煌、嚮世界展現中國傳統藝術之美的動人故事……
本書獨傢收錄瞭一批從未公開過的資料,展現這位傳奇女性的誌業與愛情、睏境與堅守,解讀敦煌藝術崇高之美,曆數百年敦煌學研究的篳路藍縷,披露莫高窟“申遺”及“數字敦煌”背後的故事。
##全書編排有點亂,看後記纔知道編者加入瞭很多自己查到的資料和樊老的文章。樊老的個人經曆部分很生動,關於先輩的迴憶更是很好的敦煌研究相關綜述,其他類似於工作報告之類的文字則顯得有點讀不下去,而且同一主題常有重復,在不同的地方多次齣現,極大影響瞭本書閱讀體驗。本書總體質量基本夠三顆星,但敦煌幾輩學人篳路藍縷保護、研究、繼承、發展敦煌文化之功值得十顆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本來想自己寫書評,但看完顧春芳老師的評述,自相形慚,頓覺甚為貼切,語言平滑流利,所撰含我所感及未發,恰如其分。 樊錦詩是善於觀察、善於學習、善於自我約束的那種人。也許她在她父親那裏學會瞭謙虛和果敢,繼承瞭父親溫柔敦厚的文人氣質,以及在決定瞭任何事情之後,永不...
評分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