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誌,一個具有多重身份的寫作者,寫作方嚮包括政治與文化評論,音樂論述與散文等,關注波希米亞的反叛文化如何與社會運動結閤,希望以此改造我們麵對的政治經濟結構和文化想象。2004年在颱灣齣版《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結閤搖滾論述,社會分析以及文學書寫,獲選 為該年十大好書。2007年在颱灣齣版《反叛的凝視:他們如何改變世界》書寫當代美國的社會與文化行動主義。現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
搖滾樂從誕生之初就帶著叛逆的胎記,是青年亞文化的主要武器,從未放棄對保守的社會體製提齣尖銳的質問。
60年代的民歌運動是搖滾樂與政治關係的原型;70年代的華麗搖滾、朋剋搖滾將音樂、青年亞文化和社會顛覆性緊密聯係在一起;80年代的“紅楔”、“四海一傢”等運動為音樂與政治的結閤提供瞭各種可能的樣闆,90年代至今,麵對全球化、環境汙染、種族主義、霸權主義等更加復雜的社會議題,搖滾樂在豐富自身形態的同時,也呈現齣越來越多樣的反抗姿態。
約翰·列儂、鮑轂·迪倫、瓊·貝茲、衝撞樂園、U2電颱司令……當我們被這些偉大的搖滾樂手感染時,可曾留意到他們麵對社會總總不公時的呐喊?
《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迴顧瞭曆史上搖滾樂與種種社會運動的關聯,並在迴顧中去提問、反省音樂介入政治的各類實踐途徑的可能性與局限。聲音與憤怒,將喚起你青春的熱血,並且讓你重新認識搖滾樂。相信當你閤上本書時,對於“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這個提問,心中已有瞭自己的答案。
##我覺得就那樣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額……但願對專英的PRE有幫助。因為想做rock'n‘roll這個題目啦。。。
評分 評分很多東西被誇大瞭,曾經也很迷戀一些搖滾樂手,一些傳奇的故事,然而事實上他們並沒有那麼偉大,都是普通人,仔細瞭解之後發現他們吸毒濫交什麼的,當然也不是什麼為社會心憂,純粹縱欲。還有一些學運,青年荷爾濛過剩,沒有什麼意義…不過搖滾樂的確在某種程度上推動瞭一些社會運動,很多好的影響,一些天纔也真的是萬丈光芒,作者寫的也不錯
評分##並沒有構成係統且深刻的歷史體係的寫法,有不少廣義上的知識,深刻的見解差之。為寫而寫為例而例。歷史固然重要,改變歷史的那些樂手毫無疑問是主體,卻非全部。聲音是媒介是傳遞此間憤怒的介質,看此書來看,隻剩下空洞的搖滾,朋剋,金屬這些無形的詞語而已。
評分##海峽兩岸,終歸是一傢人。在颱灣的張鐵誌提齣“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這個論題的同時,在冰天雪地的東北黑土地上,二手玫瑰的主唱梁龍頭上插花腳蹬絲襪,嚮颱下眾青年詢問道:“大哥你玩搖滾,你玩它有啥用啊?” 這個對比屬實有些偏頗,因為他們的齣發點不同,一個是學者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