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以为是本枯燥的专业书,没想到写的图文并茂,可以读一读
评分##耶鲁女孩蒲肖依用现代建筑学的视角看中国古代建筑。不是单纯用建筑设计的审美视角来看中国古民居,而是把中国古建筑置于地理经济格局和人文社会变迁的经济和社会视角之下,并通过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对比研究来阐释这些古建筑因何而生、为何如此而建,以及这些建筑对于当地人群生活和文化形成的塑造,深入记录、专业观察、透彻思考。 现代人往往强调建筑设计对城市的塑造,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强调建筑的美观和设计的独特,某种程度上这是建筑师竞争的结果。而在传统社会,建筑是生命的栖息地,是生存生活的基地,是一系列政治事件和经济变动的产物,所以你会看到客家人几十年盖起一座土楼,苗族人家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建起了一座苗寨,这是他们在资源和环境约束下优化选择的产物,而这样的建筑在漫长的岁月里也塑造了他们的文化。
评分##从中国建筑蕴含的文化彰显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包含了建筑、文化、旅游多种知识。
评分##书写的很不错,通过这本书可以读到作者对中国建筑的见解,提升自己,开阔眼界挺不错的。 推荐!!!建筑现代化之殇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建筑及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结晶。由此触发的中国智慧理应引起广泛思考。如何在更符合人性的建筑空间里自由生活,保持身心与自然的和谐是永远的话题。 本书倡导从建筑中汲取有生命力且可传承的东西,并...
评分 评分 评分出生于北京的耶鲁大学建筑系在读女研究生蒲肖依,花费半年多时间到中国各地探访传统民居之后,写下的探访和调查笔记合集。尽管在西方完成高等教育,但作者对于中国的传统建筑与传统文化,有一种发自本能的热爱与推崇,而系统的西方人文、艺术和建筑学知识的阅读与学习,又使得她能够站在一种中西比较的国际化视野上,看待中国传统建筑的丰富艺术、文化和社会内涵。其提出的建筑是基于物质性、知识性、社会性这三性耦合产物的观点,颇具新意,并且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尽管本书内容上还存在引文过多,相对杂乱,缺乏系统梳理与消化的缺点,但这样一本视野广阔、立意真诚的作品,仍然值得一读。
评分##之前读苏立文写的中国美术史时,会感叹于他的通透和独特视角,细想,这便是一个异国汉学家独有的特质。 实际上,所有艺术类别都存在一个视角问题,包括建筑。书中将著名建筑师路易·康与中国的老子相连——康的“oder”不同于常规翻译的“秩序”,在某种意义上,它与老子的“道...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