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尔德·C·勋伯格(1915-2003),《纽约时报》1960—1980年首席乐评人。他鞠躬尽瘁,为音乐评论事业立了行业标准。勋伯格先生为日报撰写音乐演出和唱片评论,也为周日版撰写更具思考性的文章。他本人较为满意的一些文章收在1981年的文集《面对音乐》(Facing theMusic)中。勋伯格先生还撰写了13部著作,其中《伟大钢琴家》(1963)、《伟大指挥家》(1967)、《伟大作曲家的生活》(1970,1997年修订)、《辉煌的人们:独奏表演艺术家研究》(1985)、《霍洛维茨:生平和音乐》(1992)依然是音乐研究者的标准参考文献。
《伟大指挥家(修订版):<纽约时报>音乐评论》大致是一种风格研究,试图呈现伟大指挥家们的音乐态度及技巧的不断演变。
勋伯格是是《纽约时报》的乐评家,本书是他的系列音乐史之一,与他的另外两部著作《伟大作曲家的生活》、《伟大钢琴家》一样,深受古典音乐爱好者推崇。在本书中,作者详尽考察了世界伟大指挥家的生平、个性和事业,带领读者观察每一位指挥,聆听他的诠释,并理解这诠释何以完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精彩绝伦的指挥家群像,弗里茨?莱纳、阿图罗?托斯卡尼尼、布鲁诺?瓦尔特、理查?施特劳斯……在这幅绵延的画面中活动起来。作者对音乐优雅的感觉和热爱亦闪现其中。如果你想了解指挥家从十八世纪以来在古典音乐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该从本书开始。
##全面但也过于全面了,就像那句“等等掉的都是行家才懂的黑话”,或许为了持续不断的吸引读者的兴趣,将一部史话写的高潮迭起,指挥家轶事将他们的个性放大到掩盖了艺术风格的程度。虽然不喜欢这种过于个人色彩的评述,但是最后一章“那个得了音乐病的人”提供了很多启示,这种评论家的自信和锋芒,才是艺术品位的进步和多元化的养料
评分##勋伯格的书真好看,但是我已经厌烦一输入“伟大的指挥家”后面就直接跟着“卡拉扬”三个字了。。。。。
评分 评分##指挥家在台上除了向听众鞠躬或者接受听众的掌声时,大多数时候留给听众的只是一个背景,一个优雅或者充满着激情的身影,而我们却无法得知他面朝着乐队的,会是一种什么样的面容。现在有了电视直播,则让我们有幸看到了指挥家指挥时的面孔,尽管有面无表情者,不过大多还是表情...
评分 评分##您知道指挥家曾拿着一卷纸或者塞满小牛毛的一卷牛皮充当指挥棒吗?您知道“德国民族歌剧之父”韦伯指挥时面对观众吗?您知道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直到20世纪初还站着演奏吗?您知道彪罗那句赞美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的名言,是在什么场合下说...
评分##这大概是最不枯燥的音乐评论了吧,语言风趣幽默,现在脑海里还回荡着那句“把巴赫的卷发拉直了”,太生动了。有很多这样的妙句。一边也佩服他懂得真多。所以打算把那本《不朽的钢琴家》复习一遍。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