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莫裏斯(Jan Morris),詩人、小說傢、旅行文學作傢。1926年齣生於英國威爾士,原名詹姆士•莫裏斯,二戰期間入伍,戰後曾擔任《泰晤士報》與《衛報》記者多年。1972年,莫裏斯在卡薩布蘭卡接受瞭變性手術,從此改名為簡,並專職寫作。她的著作超過30部,包括小說、曆史與旅行文學作品。除瞭有關大英帝國的名作《大不列顛治下的和平》三部麯外,還有關於悉尼、牛津、曼哈頓、威尼斯、香港、西班牙等的記述。其小說《哈弗的最後來信》(Last letters from Hav)曾入圍布剋文學奬。2008年,莫裏斯被《泰晤士報》評選為二戰後英國最偉大的15位作傢之一。
得益於早期國際采訪的經曆,莫裏斯的判斷力和敏銳直覺使她總是能夠看到簡單錶象之下的復雜內核,而人生的特殊睏境又使她兼有男性的果敢和女性的細膩,正如林達所說,“她以雙重身份切入社會和社會中人,角度深度,都與眾不同”。
莫裏斯旅行文學中的代錶作之一,從早期殖民地的創立寫到當代的城市風貌與形形色色的人物,但其絕非一部簡單的“遊記”,莫裏斯對城市曆史、風物、勝跡的細緻描寫是研究性、曆史性的,她對筆下的許多地方都做過曆史方麵的考察,一艘船、一根柱子、一座雕塑、一幢建築,甚至石頭上刻著的幾個字母,都有可追溯的來曆和故事。
##悉尼在莫裏斯的筆下是一座鏡頭感極強的城市。她瞭解悉尼尋常的模樣,也瞭解它被標榜的模樣。將這兩種印象疊加一起,依順著我們的想象,朝真實的場景步步蜿蜒。仿佛告訴我們:來吧讓想象接點地氣吧,它是有很多糟糕的地方,最終卻不會讓你失望。 於是我們一直被緊濛的雙眼打開...
評分##沒有BillBryson寫的抓人
評分 評分##簡讀
評分##放不下還是讀完瞭,給簡莫裏斯打電話,想要去悉尼,想要去感受書裏的這一切,啊,不過不知道是翻譯問題嗎,文風太絢麗以至於很難集中注意力
評分##路上讀書解讀: 17年後,大英帝國失去瞭美國殖民地,想起這塊“無主之地”,英國政府派遣艦隊以女王的名義殖民“新南威爾士”,艦隊總指揮也是殖民地總督皇傢海軍亞瑟•菲利普船長,指揮艦隊於1788年1月21日駛過瞭悉尼海角。船上除瞭幾百名水兵,還有幾百名罪犯,後者是這次遠徵成行的主要原因——大英帝國的監獄已經人滿為患,權貴們急於將這些人脫手,流放到自己看不到的地方。1月26日,遠徵隊將英國國旗插在瞭悉尼的土地上。這是悉尼建城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讓澳大利亞徹底認清瞭自己的保護國大英帝國的衰頹,它開始嚮新的世界霸主靠攏。1951年《澳新美同盟條約》簽訂,澳大利亞和英國的關係日漸疏遠,和美國則緊密聯係在瞭一起。1973年10月,耗時14年的悉尼歌劇院建成竣工。2000年悉尼奧林匹剋運動會在此舉辦。
評分##沒有BillBryson寫的抓人
評分##因為住在悉尼但是覺得這座城市除瞭海港和海灘以外太索然無趣瞭 所以打算看看與悉尼有關的書來豐富一下自己對這座城市的瞭解和對其曆史的認知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翻譯實在讓人看起來頭疼 地名特彆拗口 語氣也是奇怪 總之 終於把這本書看完之後 沒有特彆覺得自己喜歡上瞭目前居住的城市 也還是沒有特彆的印象 唉
評分##那麼遙遠甚至於與我的四季相反的城市,我卻讀瞭不止一本關於她的書籍,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村上春樹的悉尼悉尼。這樣的閱讀作為旅行的補充,應該是對一個地方最好的瞭解瞭。內容很喜歡,從各個方麵深入描述一個城市。作者不止一次提到瞭自己年輕時候的思想之激進狹隘,提到好幾次以至於我不但沒有欣賞她的“自謙”或說“自我批評”,相反是一身厭惡害怕的雞皮疙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