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于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SMU)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考古学理论、考古学思想史、农业起源、石器分析、遗址形成过程研究、史前艺术和考古教育等。从事考古学理论方法、考古学史的写作,著有《学习考古》《思考考古》《人之追问》。
自序
绪论
第一章 农业起源的理论解释
一、导言
二、什么是农业?
三、经典的农业起源理论
四、农业起源理论分析
五、寻求一种普遍的解释
第二章 理论解释:为什么农业不起源
一、环境的约束
二、沙漠与热带雨林适应
三、流动性:狩猎采集适应的双刃剑
四、适应的历史:资源禀赋结构
五、新朋友:共生关系
六、狩猎采集的伊甸园:水生资源利用
七、小结
第三章 中国狩猎采集者的模拟研究
一、引言
二、狩猎采集者的生态模拟方法
三、中国狩猎采集者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四、最少陆地资源模型(Minimalist Terrestrial Model)
五、推导与预测
第四章 农业起源区的资源禀赋积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适应
一、引言
二、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的适应变迁
三、细石叶工艺的起源与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的适应
四、长江中下游地区旧石器晚期的适应变迁
五、小结
第五章 中国农业起源的环境初始条件
一、引言
二、狩猎采集者的最佳栖居地
三、生态交错带
四、新的生境
五、小结
第六章 中国农业起源的基本模式
一、引言
二、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发展看“新石器时代的革命”的实质
三、探索新旧石器时代的过渡
四、比较的视角:中国农业起源的基本特征
第七章 农业起源的十字路口——燕山南北地区
一、引言
二、基本问题
三、生态交错带适应的一般模式
四、史前文化适应方式的转换
五、环境格局的变化与适应变迁
六、结论
第八章 但开风气不为先——华南地区
一、引言
二、热点问题:华南中石器时代
三、华南中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与文化特征
四、华南中石器时代的文化适应
五、东南亚地区
六、小结
第九章 最强悍的狩猎采集者——东北地区
一、引言
二、寒冷地带的文化适应策略
三、时代与材料
四、东北地区史前文化适应的多样性
五、农业的传播与狩猎采集社会的变迁
六、小结
第十章 最后的狩猎采集者——西南地区
一、问题的提出
二、西南地区的文化生态条件
三、行为生态学的适应分析
四、考古材料的文化序列
五、西南地区的适应多样性
第十一章 谁拓殖了青藏高原?
一、引言
二、青藏高原的文化生态条件
三、青藏高原的古环境
四、青藏高原的新石器时代
五、最早的青藏人
六、青藏高原文化适应方式的建立
第十二章 结语:完成或未完成的问题
一、现代化视角中的农业起源问题
二、狩猎采集者文化生态学视角中的农业起源
三、直接或间接的考古证据-
四、未完成的问题:考古学透物见人的困难
后记
· · · · · · (
收起)
农业起源与人类起源、文明起源是考古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三个"起源"问题。本书从狩猎采集者的文化生态学角度来研究农业起源。全书共分十二章,分别从理论角度、当代气象站提供的资料模拟、具体的考古材料与古环境材料、梳理了现有的考古发现四个角度分析了中国的农业起源问题。
史前的现代化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读第一遍时还很懵懂,读完杨建华师系列著作和《北方文化与青铜文明》,重读本书,豁然开朗,简直贾跃亭的生态化反。 最适应狩猎采集者的环境是生态交错带,在史前的中国,以草原和森林交错带为上,即内蒙长城一线。也就是后来农区牧区的分界线。 而最适合农业/游牧的环境当然不...
评分
☆☆☆☆☆
##自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以社会学的目光锁定扎根着中国的土地上,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似乎潜移默化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事实也诚然如此,大河孕育着平原文明,深厚富有肥力的土地使得中国历史、社会和国人厚重而沉稳,这不仅仅与平原与大河赋予的生命气质相关,更与这片土地选择着农...
评分
☆☆☆☆☆
##读晚了,可以与《圭拉那魁兹》一起读,对于农业起源或许有更深的理解
评分
☆☆☆☆☆
评分
☆☆☆☆☆
##因为要写植物考古的论文,所以又把这本之前读了一半就弃了的书重新拿来看,但还是没有看完。而且它除了“农业起源”这个名字,里面的内容和植物考古关系实在不大。本书的主要观点还是农业起源于人类应对资源压力的需要,强调文化适应机制,其实还是宾福德的边缘区起源理论和过程考古学的方法。
评分
☆☆☆☆☆
评分
☆☆☆☆☆
##新考古学,喜欢者赞美之;不喜欢者,称之为邪教。 看官自己判断吧。
评分
☆☆☆☆☆
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