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学史家曹道衡先生,作为新旧学转型之际成长起来的老辈学者,对读书与治学见解独到。本书是其学术自传,语脉井井而间生波澜,笔触平实却不乏个性。曹先生谦抑地说,回首几十年,有的只是在困而学之后所得的一孔之见,但相信读者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代大家于道德、文章两端的自励,及对后来者的殷殷期许之情。
##文章平实,出生苏州中医世家,入无锡国专,求学北大,参加土改,进文学研究所,文革前后颠沛流离,晚年后继有人。主治汉魏南北朝文学史,卓然有成。旧式学问大家,今也不存。
评分##全书下来从头到尾流水账。
评分##手上正好在读余冠英
评分##曹先生和沈玉成真是一段佳话啊。刘再复被黑惨了。
评分##纯儒多厄。以及,刘老师当年原来是受尽鸟气留院的……
评分##质朴而诚恳。曹道衡忠实地还原了自己求学和治学过程中的点滴。对我而言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步入40年代,对曹道衡这样一个一般家庭出身的孩子而言,想要找到一部别人提及的某某名著,也是很不容易的。大部头、珂罗版、稿抄本,这些东西都不是一个普通家庭能轻易接触到的,因此曹道衡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治学方向,在种种可能的条件下找到一个最优解。他最后选择治魏晋文学,其实就是一种多少带些无奈的选择。今天我们见书容易多了,往往就体会不到上一辈人的一些具体而微的难处了。
评分##老派学者,老实人,一生循规蹈矩只知读书,很多经验方法可资借鉴,却着实无趣,亦无多发明。
评分##曹先生和沈玉成真是一段佳话啊。刘再复被黑惨了。
评分##曹先生我之前是没有听说过的,他所研究的领域我也不是很了解,会选这本书来读纯粹是偶然。大概是在随手翻阅的时候看到了书中有对文革时期的描述并且提及了一些我比较熟悉的前辈学人。整本书大概是在二十万字上下吧,虽然有255页之多,却只需要三个小时可以读完。感受最大的是曹老的谦虚,先后在序言和后记中提到自己不善言谈写作,这本书的价值可能没有那么大。我却觉得读来清爽怡人。如果让我来为这本书写一句推荐语,大概是“诚诚恳恳将我这一生,写给你看。” 书中并无华丽的言辞,只有一位一辈子从事文史工作的老者对自己一生的回望及对事业的热爱和对青年的期望。这样的书,还可以更多些。我所熟悉的,更多是在曹老之前一辈的学人,如果他们也能够有机会去留下一些记录自己生平的文字,也不会让后人只能通过各种“演义史话”去了解他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