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四十度

北纬四十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福民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自序 / 1
未能抵达终点的骑手 / 1
汉家皇帝的滑铁卢 / 27
失败者之歌 / 59
青春帝国少年行 / 93
在战争的另一边 / 129
从幽州到兰亭 / 167
那么,让我们去洛阳吧 / 209
渔阳鼙鼓何处来 / 259
燕台一去客心惊 / 321
“土木之变”及皇帝和他的王先生 / 377
遥想右北平 / 437
后记 / 469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2021年度“中国好书”

*2021年收获文学榜·长篇非虚构榜榜首作品

*一部呈现中国之美的散文精品

-------------------------------------------

“《北纬四十度》作为一本文化散文,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脉络,对北纬四十度地理带进行了文化、历史探究,绘制了一幅别样的中国千里江山图。”——2021年度“中国好书”授奖词

-------------------------------------------

“北纬四十度” 这条地理带与万里长城生死相依成就了彼此,它穿过整个北中国,那是中国最壮丽的 山河。

以长城为标志,北纬四十度地理带在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族群与生活方式。那些不同的族群相互打量着对方,想象着对方,也加入着对方,最终完成了不同文明类型的融合。

-------------------------------------------

我所处理的题材,历史范围跨度很大,从公元前300 年的赵武灵王直至十七世纪尾声的康熙皇帝,每一个具体的话题都牵涉到繁巨的历史容量。为此,我尽自己可能把‘二十四史’中与本书论题和人物故事相关的材料又摸了一遍,还包括各种断代史、专业史、历史理论及古人的笔记。我希望通过这次写作打开一种被遮蔽的历史面相,从而在不同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塑造的大背景下,呈现出自己的历史观。我还希望通过这种写作,在历史学领域为文学赢取她应有的光荣与尊重。

——陈福民

-------------------------------------------

北纬四十度这条重要的地理带,既是在讲述历史,又代表了现代的关注。在观察中国历史时,北纬四十度线代表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的动力结构,在这个区域内,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彼此交错、交融,历史上各种各样的民族在此交往,形成了风云际会浩浩荡荡的历史大洪流。作者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田野准备,作品提供了历史写作的新的范例,代表了文学、泛文学的新的可能和更广阔的空间。

——李敬泽

《北纬四十度》写得非常纯粹。陈福民写《北纬四十度》的时候,用文学的方式同历史对话,历史和文学不一样,文学可以经典化,历史不能经典化,但历史可以经过历史化,而且不是时间越久越叫历史化,时间再久历史还是历史,只有新的不断对话,才能把历史更清晰地呈现出来。历史清晰了,我们对现实、对未来的认识也就清晰了。

——孟繁华

《北纬四十度》在当下的散文创作中具有重大意义。陈福民在书中提到要有正当的文学观和历史观,这是他的批评观,也是他写作这本书坚守的一个原则。文学观和历史观二者协调统一,不拘泥一事一物,不囿于成规定论,在分析论证的时候也力图通过全方位、历史性的综合和比较来抓住事件的核心和本质。

——贺绍俊

《北纬四十度》是近年来方兴未艾的“非虚构文学”潮流中一篇上乘之作。在“非虚构”一面它与史学写作有某种共通性,但它又是历史从业者写不出来的。因为它还有“文学”这一面,即采用文学的技巧与手法来讲述真实的故事,赋予真实故事以“强有力的情感和美学效果”。

——姚大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北纬四十度与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历史意义

评分

##1. 中国古代历史的演进其实是由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共同推进的。在中国版图上,这两种力量的分界线便是“北纬四十度地理带”。2. 两股力量的互动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冲突与防御”,农耕民族以守为主,并寻找机会突破。第二阶段是“治理和交融”,游牧民族学习农耕民族的治理手段,以融合为主题的中华文明逐渐形成。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1. 中国古代历史的演进其实是由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共同推进的。在中国版图上,这两种力量的分界线便是“北纬四十度地理带”。2. 两股力量的互动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冲突与防御”,农耕民族以守为主,并寻找机会突破。第二阶段是“治理和交融”,游牧民族学习农耕民族的治理手段,以融合为主题的中华文明逐渐形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