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程度上说,守业比创业难。很多传统企业在初始阶段顺风顺水,但是在发展到某种规模之后,原始的积累被缓慢消耗,新的发展路径无处找寻,企业开始陷入停滞、萧条……
可以肯定地说,在一家传统企业基础上,再造一家企业,实现业务模式的切换与转型,比守业更难。这本书就是讲述一个企业从创业到守业,再到企业再造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知名传记作家范海涛与雷军多次见面详谈,并采访了金山集团的高层和诸多内部员工,从客观的视角,记录了金山从创业到守业,再到企业再造的故事。
但这本书又不仅仅是一本企业传记,它讲述了雷军面向未来的独特观察,揭秘了其独树一帜的管理经验和精妙而深厚的投资技巧,体现了其内心纯粹的企业家精神。可以说,这本书是雷军企业战略规划、管理模式、投资和经营策略集大成的企业经营方法论,而金山团队又是其方法论的成功实践者——移动互联网经营思维,三轮驱动收入模型、五条改革策略、引入风险投资等经营技巧和经营策略激活了金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机。
这本书为传统企业解决守业、再造等困扰无数企业家的难题提供了一个教科书级的方法论和实践策略。
对于那些还徘徊在互联网、智能世界之外又亟待变革与转型的传统企业经营者,对于那些还处在发展路径依赖、组织内卷状态中的企业,这本书不容错过。而对想要了解雷军、了解金山,了解一段传奇创业故事的创业者、企业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来说,此书不会让你失望。
##书名的副标题可能有一些误导,应该是一群中国企业家的进化与转型。本书讲解了以金山公司为起点的一群企业家和打工人的奋斗历程,事无巨细,把每一个转变的瞬间描述的很精彩、很感人、很有人情味。一群有理想、有抱负、有行动力的人应该能做成一件美好的事情,金山做到了,雷军做到了。本书的故事最好的副标题是:雷军前传,以小米创办为切入点讲述了金山的起起伏伏,虽然没有重点描述雷军的每一步成长和心路历程,但是从此书中窥见雷军在小米的各类思维、诚恳、勤奋和勇敢的样子。没有金山的辛苦付出,就很难有小米的创新和成功;金山的经验和成长,不仅仅帮助雷军实现了金山的数字化转型,也帮助了小米更快的拥抱互联网、拥抱用户和资本,同时也帮助我们拓展了认知和坚定了信息:一个人的勤奋总是有价值的。
评分##有感受到金山一路走来的不易和精神,致敬。。
评分##应该叫雷军前传,看完本书对雷军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从雷军对金山的改革来看,他确实有魄力,有眼光,也有决断力。本书命名为《生生不息》,我觉得有两层意思,其一当一个企业有一个非常鲜明的领头人和有独有的企业文化时,这个公司的后来者就会像种子一样在这个环境中发芽慢慢成长,在这金山这个土壤中得到了验证;其二当一个企业有鲜明的号召力时,他的生态下埋下的种子将会在整个行业形成一个独特的生态网,不管是金山主要事业部沉淀的人还是出走的人最终在整个互联网生态中结成了一张网,叫雷氏风格也好,金山人也罢,有了属性。
评分##最前面和雷军相关的都不错,后面大部分很没营养
评分##雷布斯名不虚传啊
评分##写雷军返回金山的几把火挺动人的,比如关停并转、放水养鱼、筑巢引凤等等,后面就有点流水账了,而且云计算大战进入到新阶段,金山其实是有点掉队了的,作者并没有正面回应这个问题。
评分##前三章是故事性极强的叙事,以倒叙梳理了雷军在小米初创时期,兼顾拯救日落西山的金山公司,在体现“专业、极致、口碑、快”这个原则之下,经历了wps从pc到手机端、杀毒走出国内走向海外市场、游戏的重新出发,背后的最核心的两项操作是包产到户和关停并转,前者让企业管理层以出资持股的方式参与经营管理,做企业的主人翁(类似现在的事业合伙),对赌业绩,后者是剥离不良资产和不良资产上能力不够的“人”,这两项改革彻底激活了一个四平八稳的软件企业,迅速转型成迭代快、扁平决策、自我推进的互联网型企业。至于书的后半部分就步入编年体的记录,细碎记录让阅读缺乏趣味,且夹带多人内心世界的独白?这与作者自诩“记录时代的人,去记录个人历史和公众历史”是否冲突?作者只做商业人物口述历史,是看重回报与影响力,还是甘为大亨去洗地
评分##写雷军返回金山的几把火挺动人的,比如关停并转、放水养鱼、筑巢引凤等等,后面就有点流水账了,而且云计算大战进入到新阶段,金山其实是有点掉队了的,作者并没有正面回应这个问题。
评分##前三章是故事性极强的叙事,以倒叙梳理了雷军在小米初创时期,兼顾拯救日落西山的金山公司,在体现“专业、极致、口碑、快”这个原则之下,经历了wps从pc到手机端、杀毒走出国内走向海外市场、游戏的重新出发,背后的最核心的两项操作是包产到户和关停并转,前者让企业管理层以出资持股的方式参与经营管理,做企业的主人翁(类似现在的事业合伙),对赌业绩,后者是剥离不良资产和不良资产上能力不够的“人”,这两项改革彻底激活了一个四平八稳的软件企业,迅速转型成迭代快、扁平决策、自我推进的互联网型企业。至于书的后半部分就步入编年体的记录,细碎记录让阅读缺乏趣味,且夹带多人内心世界的独白?这与作者自诩“记录时代的人,去记录个人历史和公众历史”是否冲突?作者只做商业人物口述历史,是看重回报与影响力,还是甘为大亨去洗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