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建筑作为衣食住行中的一个支柱,自是其中重要一环。不过对于想要了解传统建筑的大众读者来说,要么被建筑典籍的古体字及拗口的建筑构件名称所吓退,要么被散文化的优美文字弄得云里雾里。似乎存在一个缺口,即以建筑设计为视角来审视古建筑,从而对当下的建筑设计及生活有所启发。本书试图以建筑设计为视角,回归到人的生活与建造活动。一旦回归到基本的生活及建造,许多曾经习以为常却不知所以然的东西,以及需要耗费心神来记忆的那些知识点,一下子便有趣生动起来。于是,个中的生活智慧、建造智慧便不再是冷冻的过期食品,而是应季的生鲜,对当下的建筑设计更有营养。在此意义上,本书为填补“缺口”贡献了一方木料。
本书讲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制造技巧和风格沿变等内容,分别从传统建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破译密码、视听设计、新生可能和设计启示等角度入手,具体讲解了传统建筑的构造处理、空间设计的层次感以及听觉设计等,回顾并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特别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解构现当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在风格、技术等方面的关联,分析了中国现当代建筑对古建筑的传承与发展,并展望了传统建筑的技艺在未来应用的前景。
##更多的是透过老师自身的研究方向,带领我们透过建筑的“骨相美”发掘创造力带来的沿袭和变革,在快速化节奏的当今社会里,以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审视如何传承古老木头建筑底下的智慧,并为我们所用,造福子孙后代,或许与我是一个薪火相传的种子,等待时光的洗刷,然后在他处发芽成长。
评分不了解建筑的时候,在古迹走马观花地看,被它们的美吸引,体验视觉满足,身心愉悦。 对建筑有了兴趣,开始关注它们的结构,为什么这样设计建造。再到曾经走过的地方,能盯住看好久,细细观察感受。 都是看风景,看的是同样的风景,投射在大脑中的内容却不同。 “人,自己是看不见的,撞上了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能了解自己。”我希望,自己的范围越来越大,可以看见更多。
评分##要是配图再精细些,字体常规点就好了
评分##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特别喜欢作者开篇所说:关注中国古建筑时,完全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那些能够超越时代的建造的智慧与设计的质量。严格来说本书不能算是科普,干货实在太多,全书有大量的专业术语词汇,虽然多数有通俗易懂的解释,但仍然需要有中国古建筑的基础知识。前五章读起来没有太多难度,作者娓娓道来,读的津津有味,但最后一章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实在有点困难。结合作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恐怕最后一章才是作者学术实力的体现。书中插图说实话质量不是特别高,尤其是后几章大量仰视轴测图没有解释说明的标签,理解起来颇有难度。整体来说是非常精彩、收获颇丰的一本书。
评分##开头对中国传统土木建筑的相关概念做出了简单的解释,由浅入深的节奏还是很好的,只是对于完全不懂建筑的萌新来说,这些名目繁杂的结构名词实在是让人头痛不已。后半部分转为对设计理念和思路的剖析,以经典建筑案例来分析古典建筑中隐藏的设计智慧,同时对比现代设计思路,试图为从中寻找出一脉相承的“公式”,并推动古典建筑的复苏。
评分##深入浅出
评分 评分##朴兄大作!虽然书刚到手时觉得排版有点可惜,但是文章真是干货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