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學派第三代學者的通俗作品
提綱挈領地勾勒隋唐帝國的發軔
追根求源地探索唐朝的形成過程
▶編輯推薦◀
六朝隋唐史研究核心學者榖川道雄寫給大眾的中古史入門讀物
貫通孤立的斷代史,以流動的邏輯闡釋“是什麼形成瞭隋唐這個繁榮的世界性帝國”
快速瞭解對中古史研究産生極大影響的“豪族共同體”理論,窺見大傢治史思想之精華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的是自秦漢帝國崩潰後,經過三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直到形成隋唐帝國的過程,從貴族社會的角度觀察瞭漢末至隋唐五百年間動蕩的曆史滄桑,探討瞭他們為重新統一進行瞭怎樣的努力、産生瞭怎樣的精神文化,以及在此過程中社會形態的轉變。本書內容充實通俗,生動地描繪瞭中國中世社會的形成。
本書是榖川道雄《隋唐帝國形成史論》和《中國中世社會共同體》兩書(上海古籍齣版社齣版)的通俗版,大眾讀物,統共二百頁,十一萬字。 認真地花瞭一天讀瞭一遍,做一下記錄。 文字曉暢淺白,立論很多,作為普及讀本,基本沒有給齣強有力的論證,很多斷論都令我懷疑。比如私權化的概念,道德高尚、自我剋製的、展現人格主義的魏晉時期的貴族等。
評分##本以為會讀到很多隋唐時期的內容,但筆者落筆重在探討隋唐世界帝國的淵源。文中齣現的許多名詞讓人耳目一新,如國傢權力私權化。對魏晉時期士大夫心態的論述十分深入。但著作欠缺點睛之筆,讀來較為鬆散。
評分##在裏麵看到瞭很多人的影子,通俗著作寫成這樣很不容易。比起一年前看《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和《六朝貴族製社會研究》時對於二位學者提齣的所謂“道德力量”似乎多瞭一點理解。“威望”本就是權力的一個主要來源,從東漢到隋唐的一係列政治動嚮,似是在威望形成權力,權力凝聚成強製權力,強製權力升華為理念化權力,理念化權力重又産生異化的復雜循環中輪轉。
評分##通俗版《隋唐帝國形成史論》
評分##得到APP每天聽本書分享:本書關注的是中國曆史發展的第二個階段“中世”時期。作者認為,漢帝國的崩潰不隻是一個王朝的滅亡,它意味著原有的中國文明已經沒法繼續發展。而隋唐帝國的建立標誌著中國社會進入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社會組織不再依靠傳統的血緣關係,而是依靠貴族統治。榖川道雄認為,這裏的貴族,看的不是他們祖上齣身是否高貴,而是要看他們自身是否具有“貴族性人格”。這不一定是血緣帶來的,還可以通過教育獲得。隋唐科舉製,正是隋唐王朝培養、篩選這類人纔的手段之一。如果貴族性人格可以通過教育和選拔獲得,不僅漢族內部的血緣界限被打破瞭,鬍漢民族差異也就不存在瞭。其還進一步影響到整個東亞地區。東亞世界最終形成一個以隋唐為中心的貴族文化圈,日本、朝鮮也藉助貴族統治模式首次實現國傢統一。
評分##對我們來說,不管是內藤湖南還是榖川道雄都是很陌生的名字,但在日本國內中國史研究界,這兩位幾乎就是泰山北鬥瞭。榖川道雄的研究在內藤湖南之後,傳承是肯定的,但更多還是新生。以往西方中國史研究總是強調“普遍性”,總恨不得用“中世紀”這類歐洲史研究習慣劃分中國史。如果說內藤湖南是用“分期法”對西方中國史研究加入瞭東方注解,那麼榖川道雄更像是跳齣瞭西方和日本的史觀,讓自己成為瞭一名當代的“遣唐使”。他更關注中國社會史研究,更側重研究中國史的特殊性。魏晉史是榖川成名的起點,但隋唐纔是他花費精力最重的領域。在這裏,他將自己的“共同體”研究法淋灕盡緻地進行瞭深化。在他看來,隋唐之所以形成世界帝國,本質上是因為隋唐的文化精神內核與世界産生瞭共振,那個時候的中國已經模糊瞭國界,仿佛是一個“世界的中國”。
評分##通俗版《隋唐帝國形成史論》
評分##1. 不知道為什麼讀裏麵的好多推斷都有種車開快瞭不穩的感覺。2. 若要吾道一以貫之,細節闡釋就難免有矛盾擰巴處。
評分##全書基本上就是榖川道雄先生對其兩部史學名著的通俗化概述,也算是京都學派理論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一次麵嚮日本大眾的闡述。因“共同體”的團成而興盛,因“私權化”的腐蝕而衰敗構成榖川氏中古史敘述的經典範式,馬雲超先生的翻譯又為這番通俗化筆觸加上瞭飛翔的雙翼,讀來甚是美妙。全書在東漢的衰亡與魏晉南北朝的轉變上著力較多,基本上用極其精乾的文句把漢、魏、唐之演進交代得深入淺齣,可惜唐史部分著墨較少且不少觀點似乎已經有些過時。不過,總的來說還是瑕不掩瑜的,是一本深淺得宜的小巧好書,禮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