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是华语科幻代表作家韩松“轨道三部曲”的经典开篇,由五个相对独立而又遥相呼应的章节组成:《末班》写公务员老王窥见地铁里很多奇怪矮人把同车人都装进瓶子里运走了;《惊变》里另一辆地铁进入永无尽头的运行隧道,拥挤在车厢里的乘客从人变为非人,“进化”或“蜕变”为新的物种;《符号》描绘看似不久的未来,一群人为了探究地铁之谜,进入废墟般的地铁隧道,大概了解到公司化的政府所主持的“地铁”工程实为“宇宙化”历程中的一次灾变;《天堂》写地铁里幸存的后人类物种,试图重返地上天堂,但经过进化的鼠类已经捷足先登,占据了人类的废墟;《废墟》写小行星上的人类后裔,派遣一对少男少女,重返地球大陆,想要破解人类文明灭亡之谜,但与其说他们最终了解真相,不如说陷入更深广的幻象之中,少男在小说最后一刻,“发现什么也不存在”。
在地铁的世界以及它所表征的空前繁荣景象背后,韩松却揭示给我们看梦魇一般的秘密。正如学者宋明炜指出的,“寓言式的现实批判精神,还应放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中观察。韩松的文学想象所承续或直接对应的,是鲁迅。……更为深切的意义,在于弥漫在整个叙事中的对‘虚无一物’的执着。地铁未来史的叙述,始于对‘虚无一物’的恐怖体验,终于对‘什么也不存在’的发现。”
韩松有一种极其特别的“幽黯意识”,从中延伸出一个大历史思维的脉络,并以一种外太空的视角观察着当今这个世界的文明。
——王德威
我写的是二维科幻,韩松写的却是三维科幻。如果说中国科幻是一个金字塔,二维科幻是下面的塔基,而三维科幻则是塔尖。
——刘慈欣
就思想深度而言,在当今中国科幻界,韩松允执牛耳。
——江晓原
韩松作为宇宙的观察者和预警者,对文明葆有批判性反思。
——戴锦华
种种繁华物象,文明盛事,颓靡废墟,穷尽宇宙的上下求索,犹如鲁迅《墓碣文》所写:“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这样一种深渊的虚无体验,韩松写进未来人类的退化、蜕变,宇宙和人心无边无际的黑暗,与鲁迅文学息息相关。
——宋明炜
##后3个故事有些冗长不过我就是喜欢这种调调啊
评分##人类真的没有神性么
评分##很急,描述也好情绪也好一浪一浪推过来,视神经产生的电流信号像是在两段加了无规律的频率干扰。像是玩高超了的噪音音乐,里面有东西,要找,但不浅藏,它是张扬的,但模糊不好识别。不晓得后面两本会是什么感觉,期待一下。
评分##不怎么喜欢。
评分##时隔半年终于把最后50页看完鸟
评分##韩松的文字像不断扑面而来的宇宙流星,脑瓜被哗啦啦地冲击成脑花。像大刘说的,他的小说是二维的,而韩松的是三维的。
评分##我发现我对韩松这种为了猎奇而猎奇的笔法是越发感到恶心了,我很想问他没有了形容词三板斧“阳具般的,子宫般的,阴道般的”他是否还会写小说
评分看完了,看完就理解评论为什么两级了,确实不太好读,从内容到文字。几乎每页都有不认识的,以至于看到一半兴致勃勃的开始查百度,标读音和释义。文风方面,开篇几页像大侠一样的文风是最初印象,后面适应了之后,就觉得比喻用的很个性化,常常想“这个人怎么用这样的词儿描述这个事”。内容方面,一般科幻都是对太空啊,地底呀之类挺远的幻想,这本书如其名就是从地铁开始——地铁算是很近的东西,竟然能想出这么多东西来,到人类结束,中间有人类百态,也有人类是谁人类从哪来人类到哪去的终极问题,哈哈哈。尤其越到后面越细思极恐。看完最后一页是礼拜五的早上上班的地铁里,中间宣武门四号线换乘二号线的一段,早高峰源源不断的人拥到一个通道只能并排五个人的向上走的楼梯,所有人压着步子一级一级的蠕动,像虫子一样。
评分##虽然2011年前后就听说韩松老师,但最近才第一次读他写的作品。这本书与其说是科幻,不如说是纪录片。“未来难以改变”。《符号》和《惊变》能读下去,再后面的部分,我读不太下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