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这群德国孩子只有4岁、5岁、10岁。他们在战争中备受优待,因为他们拥有身居高位的父亲。这些孩子分别是纳粹要员希姆莱、戈林、赫斯、法郎克、鲍曼、霍斯、施佩尔、门格勒的子女。
对这些孩子来说,德国的战败是一场风暴,是与家人的分离,是优越生活的终结,也是亲身感受希 特勒主义的恐怖。当时的他们天真无辜,对父亲的所作所为一无所知。后来,他们逐渐了解了那些可怕的事实。成年后,他们中有些人谴责父辈的罪行并深感愧疚,有些却无条件地怀念自己被全人类唾弃的战犯父亲。
本书回溯了这些孩子的经历,记录了他们年幼时的家庭生活与成年后的人生。1945年以前,他们是英雄的子女,之后陡然沦为刽子手的后代。他们与父亲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父辈的错误如何影响着后代的人生?……
这本一流的图书成功完成了这一特别艰难的主题。——法国《费加罗》杂志
歌德伦•希姆莱、艾妲•戈林……这些第三帝国高官的子女们的命运如何?塔妮娅•克拉斯尼昂斯基追溯了他们的命运。 ——法国《星期日报》
塔妮娅•克拉斯尼昂斯基并没有对这些第三帝国高官的子女们的行为做出个人评判。她记录了他们每个人的态度——明白该如何面对一段远超出自己命运的残酷历史。 ——法国《观点杂志》
##本应该是一个有意思的角度。
评分##大部分都是对父辈的回顾,但访谈对象当时都是些十岁左右的小孩其实也没啥能说的。所以内容有一部分都直接照着其他的传记回忆录来写,剩下的内容也有些泛泛,可惜了这个选题
评分##作者通过描述几名纳粹高层后代对他们父辈的几种态度来展现二战后德国普通民众对二战德国纳粹历史的态度。 他们或深爱着自己的父亲,不接受反驳不接受事实和真相,甚至在走着父辈的老路。亦或与父辈割裂开来,痛恨自己的父辈的罪恶,痛恨自己的姓氏。 亦或对父辈无感到无法交流。亦或敢于直面父辈质问父辈那段历史。。。但他们在帝国崩塌后都将面对世人的恶意和无端的伤害,对他们内心造成的伤害或许决定了他们对父辈的感情。 战后世界如何接纳这些孩子们如何从历史中警惕或许才是世人该思考的。一味的伤害和恶言恶语怎么能消灭那些极端主义呢。 战争的伤害愿不再降临。
评分##2020年看完的第一本书。
评分##大部分都是对父辈的回顾,但访谈对象当时都是些十岁左右的小孩其实也没啥能说的。所以内容有一部分都直接照着其他的传记回忆录来写,剩下的内容也有些泛泛,可惜了这个选题
评分##补,想起来忘记了好多,之后可以再看看
评分##视角不错,不过材料有些单薄。采访不到纳粹高官的子女,或许可以找普通纳粹党员的后代做访谈。
评分##第三帝国的时候,可以借用高官子女的身份得到种种好处。审判以后,这重身份也不会造成困扰,有的甚至感到骄傲,对父辈做过的事持漠然、怀疑态度。他们不愿意区分善与恶,对恶魔子女的身份感到特殊和光荣。
评分##作者通过描述几名纳粹高层后代对他们父辈的几种态度来展现二战后德国普通民众对二战德国纳粹历史的态度。 他们或深爱着自己的父亲,不接受反驳不接受事实和真相,甚至在走着父辈的老路。亦或与父辈割裂开来,痛恨自己的父辈的罪恶,痛恨自己的姓氏。 亦或对父辈无感到无法交流。亦或敢于直面父辈质问父辈那段历史。。。但他们在帝国崩塌后都将面对世人的恶意和无端的伤害,对他们内心造成的伤害或许决定了他们对父辈的感情。 战后世界如何接纳这些孩子们如何从历史中警惕或许才是世人该思考的。一味的伤害和恶言恶语怎么能消灭那些极端主义呢。 战争的伤害愿不再降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