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国学漫步
定价:30.00元
作者:刘明华,尹晓东,肖国胜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62167457
字数:
页码:21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国学漫步》隶属《含弘论丛》系列丛书,以“国学漫步”为主题,主要收录了西南大学各研究生导师及其研究生关于国学研究的新成果。内容主要涵盖古典文学、语言文字、古代文献、书法绘画等多方面的研究,旨在让更多的人关注国学、热爱国学、弘扬国学,共同探讨国学精粹、传承中华文明。
目录
总序
国学热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必然(代序)
笔谈墨香
全球化时代国学与汉学和中国学进一步交融发展一一兼论吉德炜的甲骨学研究
归有光家族结社略论
“狂者”一一庄子与徐渭
明代祁彪佳结社研究
汤显祖结社雅集初探
李日华集会研究
上海与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古文万象
2l世纪荀子“礼论”研究综述
浅论墨子的反文艺思想
浅论春秋时期的礼文化
解读庄子的死亡意识
国学精思
论陈子昂的政论文
《为吏之道》研究述评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一一对康有为《广艺舟双揖》中“尊碑五说”的几点反思
崔氏郡望及崔、卢、王、柳、薛、裴诸氏之关系初探
经典回眸
行走中的自由一一从存在主义角度切入解读《牡丹亭》
《论语》与《傅子》政治思想对比研究
颜之推人格美学研究一一以《颜氏家训》为中心
《续书断》与颜真卿书法史地位的确立
从墓志中看隋代宫人的几个问题
诗山词海
论叶嘉莹古典词体美学特质批评与新批评理论的契合性
浅谈传统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话语缺失与现代认同一一以龚自珍的三十三首情诗为例
浅论王安石集句诗成功的原因及其意义
论“音”意之辨
论“逆人平出”说
咬文嚼字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通假字的语音现象分析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假借字的音近度研究
人称代词“伊”的流变探微
《敦煌悬泉汉简释粹》动词研究
浅析同源词语音关系的游离性
《说文解字》言、口、目部名词义项的增减情况一一取各部前120个词来说明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套书的装帧实在太精美了,光是捧在手里摩挲那封面材质,就觉得是一种享受。字体排版疏密有致,看得出编辑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偏向传统文化研究的读物,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我尤其欣赏它在选取不同篇章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匠心——它并非仅仅罗列古籍的零散片段,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引导读者从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国学精粹的演变历程。尤其是其中对于几位重要学者的思想梳理部分,作者没有采取生硬的教科书式描述,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佐证和精妙的对比分析,将那些深奥的义理阐释得既有学理性又不失趣味性,仿佛带我们走进了那个时代学者的书房,亲耳聆听他们的论辩与思考。读完某个章节,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翻到下一页,继续沉浸在这知识的海洋中。
评分我最近正在深入研究先秦诸子的思想差异,市面上同类书籍汗牛充栋,很多版本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斥着生僻的引文和晦涩的术语,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则过于通俗化,为了迎合大众而牺牲了原有的深度和准确性。然而,手上的这部作品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不像某些普及读物那样人云亦云,而是对核心概念进行了极其审慎的界定和考量。比如,它对“仁”与“义”在不同学派中的侧重和区别的剖析,简直是鞭辟入里。作者的笔法是那种沉稳而内敛的,不卖弄高深,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学识的厚度是毋庸置疑的。每每读到一处精妙的论断,我都会停下来,闭目细想,体会其背后的逻辑链条是如何构建起来的,这对于拓宽我的研究视野,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漫步”这个词心存疑虑,担心内容会过于松散、缺乏核心主旨。然而,实际阅读后发现,这“漫步”恰恰是一种高明的策略。它允许作者在不同的历史节点和文化主题间自由穿梭,就像在历史的长廊中信步而行,随时可以驻足欣赏一幅精美的壁画,或侧耳倾听一段古老的吟唱。这种结构上的灵活性,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探索欲,完全避免了传统学术著作的刻板与僵化。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一些先前忽略的细节,比如某个被引用的典故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更深层次的文化密码。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场思维的深度对话。
评分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它没有将古代的智慧“供奉”起来,而是以一种极其现代和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和阐释传统。作者并非盲目地复古或赞美,而是在吸收其精华的同时,也敢于指出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局限性。例如,在讨论古代的辩证思维时,作者并未止步于现象的罗列,而是将其与近现代的哲学思潮进行了微妙的对比和张力分析,这无疑为我们这些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清醒认识自身文化根源的独特视角。它不是让你回到过去,而是让你带着过去的智慧,更好地走向未来。这种负责任的学术态度,在当下的文化出版物中是十分罕见的,值得所有对传统文化有深层探究兴趣的人士珍藏。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选材视角非常新颖,它没有拘泥于传统国学常见的儒释道三家,而是将视野拓展到了一些相对边缘但同样重要的领域,比如古代的礼仪制度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或者宋明理学对民间俗语的渗透性改造。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国学”这个概念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总习惯于将这些学科割裂开来,但这套丛书却巧妙地将它们串联起来,展示出中华文明内部强大的生命力和相互滋养的关系。尤其欣赏其中某几篇关于敦煌文献的讨论,其资料搜集之详尽,论证之严密,让我这个非敦煌学专业的人士也能领略到那份历史的厚重感和学术探索的激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